您现在的位置: 梧桐子 > 梧桐子产地 > 正文 > 正文

初时,我是这样学方剂的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8/17 9:08:19
盖博士盖百霖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初时,我是这么学方剂的

作者:范怨武

.01.11初稿

.07.08重排

一,我是由岳美中入手的

最开始的时候,我真心是盲目的,但好在有岳老在前面淌好了路。两千年里面,岳老最推祟三家,汉时张仲景,金元李东垣,清初叶天士。

刚上学,古文基础实在是有够烂,所以呢?我先把这三个放一放嘛!学东西,最怕什么?最怕一开始受挫,打击学习热情。

所以,我学什么呢?学医话!医话看起来,一是没那么严肃,二是比古文好理解,三是有趣。

记住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只要看到有趣,你就主动去学,就会学到很多东西。

不可否认,《岳美中医话集》里,有非常多有趣的东西,但是今天,我要讲的是学习方剂。

所以呢,我就看《岳美中医案集》了,整本书里,基本上都是一首方子,配上一个医案。这种学习方法,比较容易理解方剂。这时还不到记的时候,只是先理解。毕竟还在上学,临床机会不多。

到后面,我就看岳老推荐的张锡纯了,张的药物解,每味药都讲得很详细,也配上药物的相关医案,对于帮助理解药物功效非常有用。这种模式,后面章次公的论药物、朱良春的用药经验集,也差不多,属于很不错的入门方式。

这样有方有案,有药有案,学起来,比较容易理解方与药。

这也还是理解的一层,属初级阶段,我喜欢先理解了再去记。

在学校的两年,大多都是看医案医话为主。

我学什么东西,开头,都是先熟悉轮廓,有了轮廓,才会有目的性的去做细节上的研究。所以这一阶段,基本上,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学

对于四大经典,还是带有很严重的畏难情绪,这个阶段,就不给自己添堵了。

先易后难,柿子嘛,当然是要挑软的来捏。打架嘛,专攻弱点。

二,学经方

这个学经方的契机,是在实习时碰到的。具体的原因,大概是年写了一篇《学中医的牢骚》里讲过。有兴趣可以看看!

学经方,初时,我参考的有几本比较易学的书。

一本是冯老的《张仲景用方解析》,这本书,囊括了仲景的全部方子,两百多首。基本上,每首方的应用指征都说得很明确。

黄煌老师的三本书,我是看了很多遍。《张仲景50味药证》《经方首》《中医十大类方》。其中《经方首》把方证讲得非常细致,学起来也十分容易上手。

再细一点的,就是一些余国俊在杂志上连载的《名师垂教》。

经方再怎么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因为它能开发思路。

经方,是要死记下来的,我说我不会背一首方歌。

但是我硬记经方。

你只要记死了经方,就会发现,很多后世方,都是跟经方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是经方演变过来的。

所以,记牢了经方,后世方两三下就记住了。

经方怎么记呢?黄煌老师把很多组合,叫成方根,就像是英语的词根一样,几味药,是经常搭在一起的。

或者,有些小方,光记方名,就能把药记住。

伤寒金匮里一大堆这样的方子,方根。

甘草汤,一味药,甘草。

桂枝甘草汤,两味药,桂枝、甘草。

芍药甘草汤,两味药,芍药、甘草。

甘草干姜汤,两味药,甘草、干姜。

甘草附子汤,两味药,甘草、附子。

栀子豉汤,两味药,栀子、淡豆豉

甘麦大枣汤,三味药,甘草、小麦、大枣。

麻黄附子细辛汤,三味药,麻黄、附子、细辛。

大黄附子细辛汤,三味药,大黄、附子、细辛。

苓桂术甘汤,四味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苓桂姜甘汤,四味药,茯苓、桂枝、生姜、甘草。

苓桂枣甘汤,四味药,茯苓、桂枝、大枣、甘草。

麻杏石甘汤,四味药,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麻杏术甘汤,四味药,麻黄、杏仁、苍术、甘草。

麻杏薏甘汤,四味药,麻黄、杏仁、薏米、甘草。

朴姜夏草人参汤,五味药,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

苓甘五味姜辛汤,五味药,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细辛

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六味药,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细辛、半夏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七味药,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细辛、半夏、杏仁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八味药,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细辛、半夏、杏仁、大黄

对于很多这种方名就是药物的方子,这种需要方歌吗?你告诉我,这个有难度吗?随随便便记了二十首方子了。

所以,但凡做事,要先挑简单的入手,治病也一样,这一个人身上,好多问题,你就挑一个你擅长的,简单的,先处理好,再解决下一个问题嘛!先易后难。

三,关于方歌

有一些不是这种由药名组成方名的呢,怎么办?

动动筋子,要学会用取巧。取巧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记牢方子,方便以后的应用。

首先要明白,编方歌的目的是什么?无非就是方便记住方子以及应用。

只要能达到这种目的的方法,那就不在乎什么歌了,自己编就得了,怎么方便怎么来,用不着这么死板。

屡用达药,多诊识脉——这才是真正每日要做的功夫。

有些方子,你用多了,就自然明白方子的加减。这些东西,不是方歌能教的。

大匠,只能示人以规矩,不能示人以巧。也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巧劲是怎么来的?就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每天练,练久了,对决多了,自然而然的就掌握了。比如我们刚学自行车,骑得七扭八歪的,慢慢的,就骑顺了,能骑车带人了,还能玩花式了,能玩极限了。这些后面的东西,可不是光有人教就能学得好的啊。

这就是倒油过铜钱眼的劲儿。

编方歌是个脑力活,开始是,我是先借力的。

我就是先看的这本《实用趣味方剂手册》

先把经方挑出来学。

麻黄汤———干妈贵姓—————甘草麻黄桂枝杏仁————————这就记下了。

桂枝汤———桂嫂炒姜枣————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又记下了。

小柴胡汤——生芹菜炒大虾仁——生姜黄芩柴胡甘草大枣半夏人参——记下了。

小陷胸汤——拌黄瓜——————半夏黄连瓜蒌——————————记下了。

以上是举例子。

虽说这种趣味口诀能帮助记忆,但感觉怪怪的,还是不太适合我。

无论谁,无论学什么,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行。

下面的这种方法,对于我自己来说,是十分轻松的,因为我用了十几年。各位看官可能就不一定适合了。

我学习的方法,是先把方子归类,这个方法,最早徐灵胎做过,那就是《伤寒类方》,后来日本的吉益东洞做的《类聚方》。其实,我最后还是看的冯世纶老师的《张仲景用方解析》,这本书把方子归类得很好,很方便记忆。

有些方,要是死记的。

桂枝汤,我把这个方,分两个组,桂枝白芍一组,甘草生姜大枣一组。桂芍甘姜枣。那么就记下来了。只要把领头的记下来了,后面的一系列加减,自然就不在话下了。这样记有个好处,就是可以把加减法学进去。很快就可以掌握十几个方了。

小柴胡汤,这个方,我分成三组,柴胡黄芩一组,人参半夏一组,甘草生姜大枣一组。柴芩参夏甘姜枣,又记住了。不但记住了小柴胡汤。它后面的变化相近的方也可以记住。比如,半夏泻心汤,我也分三组,黄连黄芩一组,人参半夏一组,甘草生姜大枣一组,连芩参夏甘姜枣,跟小柴胡汤,只差了一味药,记住了。黄连汤,分三组,黄连桂枝一组,人参半夏一组,甘草生姜大枣一组,连桂参夏甘姜枣,又记下了。旋覆花代赭石汤,分三组,旋覆花代赭石一组,人参半夏一组,甘草生姜大枣一组,旋赭参夏甘姜枣,又记下了。这么一来,又记了这一系列的加减方了。

以上举例的一些方法,不可能全举,那样子,一天也说不完。

再一个,有些方子比较大,就要学会自己去编排成自己容易记忆的。

比如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

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看着好像很凌乱。

是不是?

我们把它的药名挑出来看一下。

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看一下,一共10味药。

我给分了一下组。

乌梅一组,因为它是方名,给它单独一组。

黄连黄柏一组,因为两味苦寒药。

人参当归一组,因为这两味,是补益药。

附子桂枝干姜细辛川椒一组,因为这五味,都是温阳药。

这样一看,就一目了然了,是不是?

怎么把它们记下来了?这时,就看你瞎编的能力了。

连柏深闺妹,富贵将心交——黄连黄柏人参当归乌梅,附子桂枝干姜细辛川椒——ok了,哥就这样把这个方子记下来了。

重新编排组合,再瞎编记下,然后平时看病,用几次,这方子想不记熟都难。

我说了啊,这些都是举例子,用的都是记忆法,是手段,目的都是为了记住方子到最后用出去。

所以嘛,有心的人,就可以自己也试试。反正我就是用这种方法记住一两百首方子的。

其实平时也用不上那么多方子,来来回回的十几个方子打转,就能治不少病了。守住自己的阵地,再慢慢拓展范围就行了,不要贪多,贪多嚼不烂。

方子记下来了,就要去熟悉药物。

我通常参考的几本物药的书,有《临证本草》(陶御风)、《本草述钩元释义》、《本经疏证》、《本草新编》、《虫类药的应用》、《朱良春用药经验集》、《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沈丕安),还有张锡纯的《药物》,章次公的《论药物》。

四,学了就要用

学了经方后,再去看时方,就会很好记了。

有些经典的后世方,还是要硬记的。

比如四君子汤、二陈汤、平胃散、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归脾汤、一贯煎、龙胆泻肝汤、枳术丸、温胆汤、阳和汤、仙方活命饮等等。

记忆的方法,可以自己分拆重新排列组成自己方便记忆的组合就行了。记熟了后,会发现很多后世方其实跟经方有割不断的联系,而且后世方与后世方之间,也有联系的。

所以,要靠自己去找方与方之间的交叉点。

学了方以后,要去用。

怎么用,还没有上临床,怎么用这些方?我给大家推荐一些入门的书,这些书,都是有大量医案附在方子后面的。看医案有个好处,那就是相当于在跟师父抄方子(前提是这些医案没有掺什么水分。当然有一些书是不可能不掺水分的,就看你自己怎么挤水分了)。

我初学时,最先看的就是《张仲景用方解析》《经方实验录》,后来又看了《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这些都是方子下面附了医案。刘渡舟老先生的水证论、火证论、湿证论,也是很经典的方附案。

哦,对了,门纯德老先生的书《门纯德中医临证要录》,是真心不错的,我是要重点推荐的,我超喜欢他那种口语式的表达,完全是临床家的实录,没有一点耍嘴皮子的地方,全都是真刀实枪的干货,很多小方子,非常好用。

最近有一本书叫《皕一选方》几乎囊括了大部分常用方剂,每首方子下面,罗列了大量的医案,多的一百多个案子,少的也有十几个。我就不信,这样大量的医案看下来,会没有一点感觉。

总会找出一些方子的使用规律的。关于方子使用规律,做得很好的,国内真心不少,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经方首》,更喜欢的,还是日本人矢数道明的《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下面我也举一个例子。

病是标,是果

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可以叫得出病名的病,基本上都是标,是结果了。所以我经常说我不会看病,不要盯着病看。

有个阿姨,因为湿疹来找我看病,湿疹啊,两边腹股沟痒啊,挠啊挠的,挠到小腹肚皮都红红的。又要看口腔溃疡,满嘴都是,吃东西一点也不方便。而且嘴巴发苦,苦得不得了,这算味觉神经官能症吗?

这算三个病了吧?反正我看了后,觉得就是肝经湿热,用了龙胆泻肝汤。基本好差不多了。她喝这个龙胆泻肝汤,完全不觉得苦,还说是甜的。

又有一位女生,满脸痤疮,通红通经的,脾气一点就炸,人称狗脾气,说属吉娃娃的,我看是属藏獒的。同时,她还入睡困难,还有阴道炎,还有湿疹。嘴巴也是发苦。这有几个病,最少四个病吧?痤疮、阴道炎、失眠、湿疹。我还是用龙胆泻肝汤,效果杠杠滴。

还有一位男的,怎么说呢?嘴巴有大蒜味,总是觉得辣辣的,同时还有什么症状?就是天气稍微一点闷热,马上就有一股热气从胸腔冒出来,然后满头大汗,随之全身大汗,衣服湿透,一天能换上几身。只有天凉的时候,他才觉得舒服,而且是越凉越舒服。另外,他还有前列腺炎,永远是尿无力的,有时尿憋得拉不出去,必须要去大便,顺带把尿挤出去。你看他的舌头呢,一派寒象,舌质淡胖嫩齿印,水滑。真是奇了怪了。脉也沉。开始时,我给他用附子汤治尿无力,合甘麦大枣汤治自汗,有一点效果,可是没两天,就严重了。两三诊后,我发现,舌淡不是淡,是灯光的原因,其实是有一点暗红。他的脉,虽然沉吧,仔细去感觉,其是沉中带弦,弦中带细,细中带涩,涩中带数。我马上转方,用一贯煎,合上龙胆泻肝汤,总是有效果了,所有的症状都一步步地减轻。

举了三个例子,我是想说,这些病,我要是分开来,一个一个地治的话,真是不知要治到猴年马月去。治湿疹?治阴道炎?治痤疮?治慢性前列腺炎?治自汗?

这些病,就不要去管了,要管的是如何把这些病用一根线穿起来,这些体现的,都肝系统的问题啊!

想要学好龙胆泻肝汤?那就多去找相关的这个方子的医案,多看,多琢磨,看了几十个人用的经验后,就会慢慢地掌握好这个方子的应用指征了!

其实这跟考试一样,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你知道了这个方子的应用指征,就会治这个指征相对应的病。

一切的病,都是人身体质内环境这个树根到树干到枝桠,最后结出来的果实。如果只是摘果实,那么摘完,还是会继续长出来,要做的,是连根拔出来。所以,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wutongziawt.com/wtzcd/51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梧桐子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