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那风景
考场作文佳作展台
人生处处是风景。风景是雄奇险拔的两岸连山和清幽秀丽的素湍绿潭,是四时俱备的青林翠竹和富有生命气息的猿鸟沉鳞,是空灵澄澈的月色和充满雅趣的夜游,是天籁动听的和谐乐章和光影多变的万物;风景亦是跳水姑娘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的凌空一跃,是舰载战斗机惊心动魄、万众瞩目的成功着舰......风景不仅需要“路过”,更需要我们“记住”,记住的风景成为了我们生命历程中恒久美好的画面。
请以“记忆中的那风景”或“记忆中的那些风景”为题,写一篇字左右的记叙文或散文。
姜茗涵
记忆中的那风景
曾走过山路百折,走过海浪千波,走过星河万里,我走过无数风景,却只有一处走到过我心里。
就是杭州西湖秋景。
常听闻西湖如一美人,春时景色如碧烟罗裙,夏时景便是她濛雨般的青丝,而到了冬天又是一番素钿雍袄、银装清冷。
只幸我去年游学到过西湖寻秋色,至今想起,那空灵之景如梦如诗,虽无痕,却能留在人心里。
远远的还未接近,岸边的浅草上已有露珠湿了黛色衣袂,抬眼只见细细的晓雾迷离了人眼。那美人——西子,半遮美面。
走近看,那远望时的“淡妆”,原是青墨色的山陵呵!此时就如水墨画中未经意遗下的一滴浅墨,洇晕开来,才成了这柔和的山脉线条。没错,这杭州西湖秋里的山都是温柔柔的,不似三峡的重岩叠嶂,而是以她的低矮,她的连绵却疏离,她的没有浓颜艳彩的山峰,来宣告她的清秀与柔丽。
我们上了船,这时我才细细品起湖的秋韵。这秋天的湖水,没有热烈的波涛,没有喧哗的鸟鸣,她是成熟而稳重的。湖面上只有微微的清漪渐渐荡来,湖水静谧宁和,除了淡淡的翠,没有多余的颜色。这想必是西子的明眸吧!我仿佛看到她低着眉梢,眼中泛的微波即是婉约的笑意,是那样的醉人,令多少江南才子为她倾尽诗意和才华,美酒与真心......我回过神来又一细看,湖水又变得深邃,缓缓推着我们的船,缓缓漫上近处一些山脚。船尾后有白色的小急流吐着水珠,似素娟带玉,泠泠作响,如佳人抚琴。这时,秋风习习而来,姗姗而去。沉静的湖水几乎没有动摇,而我也只感到了清爽,没有凉薄与寒意。是她把秋风也感化了吧?
我渐渐地醉在这氤氲的景色里,慢慢陶醉,慢慢进出在回忆与想象之间。那里的景已经有很多被我淡忘掉,而我也知道,令我陶醉的不是那处风景,而是在风景中陶醉的回忆。
景不醉人呐......人自醉。
我醉的是整个江南秋韵的记忆。
师
说
整篇文章读来,宛如一幅山水画,又如一首散文诗。轻描淡写,浅吟低唱,轻云氤氲,余味无穷。深厚的文字功底赋予文章以古典诗词般的韵味,多种描写方法的自然运用让风景摇曳多姿又细腻动人。这是一篇因为文字描写赋予作品以神韵的典范作品。结尾点睛神妙,境界立现。
奉慕川
记忆中的那风景
记起外婆家的夏天,不可言喻的那份怀念便已沐浴在熟悉的38度空气中。
儿时的我蹲在阳台上,捧着一碗廉价的冰沙便可以心满意足地安分很久。忘不了海滨的火烧云,热闹的城里镇外,与呼吸同步的阵阵蝉鸣......那一片亚热带迷人的晚霞风光。
望向窗外,野蛮生长在窗边的爬藤框住了眼前的景色,晴空里橙子汽水色的云霞渐渐地消散,一瞬间海水在天光灿烂中碧波粼粼,日光映城,一切都如此耀眼,我有意无意地眯缝起眼睛。
街道旁碧绿的梧桐与澄澈的天空相映,在晚风中摇曳着叶片,沙沙作响。我搅拌起冰沙,注目着碎冰在舒适的温馨中睡熟,缓缓融化成水渗入杯底,如此往复。
将汗巾随意搭在脖子上的背心跑男和放学路上打闹嬉戏的中学生在那条街道上行色匆匆。回想起与外婆从菜市回来,这里是必经之路。我走在前面,外婆一手拎着袋子一边用蒲扇给我扇凉,炎炎夏日的热气与不愉快随风而散。
犹记得,那位背着一顶草帽的卖西瓜的爷爷也经常在这里摆上一辆三轮车的西瓜,举着喇叭喊着“卖西瓜嘞,又大又甜的西瓜”,便可以招引来人。大人牵着小孩围在摊前,还在挑瓜时,爷爷会笑眯眯地分给孩子们每人一块西瓜吃。顽皮的孩子也不顾什么形象,争相比着谁吐籽更远。大人们拍瓜的声音嘈嘈切切,清脆响亮,而我却生怕惊动了瓜里的夏天。
窗里的那个孩子在长大,窗外的一切也在日新月异中不断地蜕变。如今冰冷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灰白的天空伴随曾经早已支离破碎,一切在匆匆岁月中腐朽,而记忆中的那片风景也逐渐被时间遗弃。
而今再忆起儿时的那风景,仍会激起内心深处几分闲情雅致,就让这份夏日恒久的美好永远地珍藏在心底吧!
师
说
小作者细致的观察、敏锐的感悟和灵动的文笔让文章妙不可言。全文紧扣记忆中的“夏日风景”,细腻描写了窗外云霞图、祖孙温情图、夏日吃瓜图三幅画面。语言灵动,节奏舒缓,感受独特,又不失生活气息和幽默风趣,是一篇有画面有味道,有温度有灵魂的文章。
康伊然
记忆中的那风景
在五年前的一个冬天,我同家人前往云南昆明,去欣赏年年来此地过冬的候鸟——红嘴鸥。
我手扶汉白玉雕花栏杆远眺。这里的天空是可爱的,连蓝色也透出澄澈的光辉。在距我们更遥远的地方,湖面与天空水天一线,泛着模糊而闲适的乳白。那光洁的“镜面”是平静而无波的,懒洋洋地投射着万物的影子。偶尔有一点风剪开平滑的水面,须臾又归于安详了。
我抬起头,看向与这悠闲的景象毫不相配的红嘴鸥。它们的数量如此庞大,几乎把整个明净的天都遮盖住了。那些白色的小精灵扑扇着上天赐给它们的礼物——一尘不染的羽翼,不讲道理地乱叫着要食物。但谁能忍心拒绝他们呢?旁边的人纷纷掏出面包块投喂,更有胆子大的将食物放到掌心上,那红喙随即把它轻快地叼走,临走前还不忘轻啄一下那人的指尖作为感谢。
我看到这景象不禁心痒,便向妈妈要了面包如法炮制。一只红嘴鸥立即飞到我面前,此时正有微风拂过,它的翅膀温顺地摩擦着我的手掌。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仿佛受到了天使的亲吻。
我转过头想再要一块糕点。突然,我看到了一个不和谐的画面:有一只红嘴鸥孤独而傲气的站在扶栏上,不肯吃任何人的食品。仔细一瞧,原来它的翅膀不知被哪个淘气的孩子折断了,软绵绵地耷拉下来,如一位坠落人间的精灵。在它的身边鸟声鼎沸,它的同伴都愉快地扑向它们生命的源泉,只有这位折翼天使孤傲地站在这里,不吃“嗟来之食”。
看着这只被人类伤害过的鸟,我不禁想发表一些关于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言论。但当我再次望向其它洋溢着热情与活力的鸟,竟对它萌生出一种不一样的同情:没有一只鸟落下来,将食物分享给它。
为什么呢?恐怕是因为其它鸟也无稳定的生活,仅能在各地之间漂泊;他们亦无蓝天般宽广的翅膀,又能供谁安稳流浪?当自己无条件也无能力保护他人时,便出现这种寂寞的灵魂,如幽灵般存在于世上。
我突然庆幸我是一个“人”。我曾以为人类有诸多缺点,却忽视了至关重要的一点:我们可以互相依存、共同取暖。只要有一丝蚀骨的温暖,我们便足以永远飘荡在这个冷暖人间。
即便过去了如此长的时光,那只折翼的鸟连同整个昆明的秀丽风光一直镌刻在我的心坎,久久难以忘怀。
师
说
作者的写作语言流畅清新,对于记忆中的“红嘴鸥”描写细致,仿佛近在眼前。同时用自己独特的哲思回答了题目设计的问题,即为什么这风景留存在了“我”的记忆中。既有叙事的完整性,又兼有散文的情韵,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作文佳作。美中不足的在于写景与抒情之间有较明显的分割感,希望继续改进。
任睿
记中的那风景
在我小学即将毕业时,学校组织了一次游学,去往山东,在那里我见到了美到令我恍惚的景色。
一路奔波后,我们到达了第一个地方,整顿好背包,我们出发了。那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街,一开始我还没有发觉,只以为要路过这里,走了好一会儿才发现:这里的树是那么翠!这里的水是那么清!种在水边的柳树低低地垂下头,将秀发映在水中,树干粗糙不平,枝条却嫩得细腻,结了极小的芽,交错在一起,微风拂过,水波荡漾,将柳枝和水中映柳一同吹起。湖边停着一只永远不会在湖上飘荡的小船,有浅浅地船底和弯弯地顶棚,它像江南姑娘一样小巧。
远眺,两排整齐的砖瓦房座落在岸边,青瓦白砖围着游客们的欢笑声,导游们的讲解声,好一幅和谐的景象。
游览观光了一整天的我们拖着疲急的身躯返回,中途我才得知白天好似江南水乡的地方的名字——台儿庄古城。
回酒店的途中还要再穿过古城一次,这使我震惊。使我震惊的不是路途的遥远,而是眼前这幅景象:黑乎乎的天空似一块衬布置于古城后方,小商店的青瓦白砖早已褪去,人们点上灯,整个古城仿佛散发着橙黄色的光,暖暖地,消除了我一身的疲惫。
步入古城中,两旁的商铺都挂着几颗红灯笼,铺子里热热闹闹——当然,街上也是如此。我好像有点明白它为什么被称之为“古城”了,古城就像古代的街市一样,店里陈列着各种古玩、折扇、小吃等,偶尔迎面走来几位身着汉服的游客,更是添加了古时的韵味。我无意识地走着,此刻的眼光完全被美景所吸引,现在的情景是在电影中,还是梦中,抑或是现实?我分不清,只知道我应该抓紧时间欣赏这些我从未见过的风景。
虽然无法走入商铺尽情挑选小商品,但我想这灯光就够我迷恋好一会儿了。不知过了多久,我们跨出了这座被暖光笼罩的古城,一对比才发觉夜是那么黑,身后的古城却还在招待着客人,也许他们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明天一早就要启程去别的地方了,晚安,古城。
师
说
小作者细致刻画了台儿庄古城的风景,结构安排巧妙,先描写白天初遇古城的风景,再刻画傍晚再遇古城的景致,两幅画面一幅清新明丽,一幅热闹温暖。色调不同,景致不同,但同样迷人,同样难忘。
田润昕
记忆中的那风景
正值中秋之日,我裹好大衣,跑下楼赏月。
今年的月亮隔外的明亮,整个庭院都被浸在银色的月光里,花草的影子迎着晚风轻轻摇曳。月亮很透亮,就宛如梨花瓣一般。
这个中秋对我的意义非同一般。三年的天各一方后,今日,我的爸爸终于可以从酒泉归来。
庭院的中间有一个小池塘,水波因为蚊虫的骚扰和孩童的顽皮而微微颤动,水中的明镜被打碎了,但在寂静的黑夜的安抚下,那破镜便渐渐重圆。
我抬起头,那月亮圆满的无一点缺憾。古人便说“月有阴晴圆缺”,“缺”久了终会“圆”的。可不是嘛。父亲刚走的时候我还小,以为只三两天他便会回来,谁知一晃便是三年。几个春秋,我都是从屏幕里看见父亲的脸庞,听到爸爸讲起他们住在窑洞里,有时吃的慢头里掺着沙子,我会大声哭喊”不让爸爸吃沙子,爸爸快回来!”看到其他小朋友的爸爸与他们玩耍时,我总是抱怨。可母亲告诉我,爸爸的工作是神圣的,他是用双手托起火箭的人,是一名伟大的军人,我应该为他自豪。于是我不再抱怨,但还是会在夜晚对着月亮小声祈求让父亲早些归来。我又望向那明净的月,住池塘里打了个水漂。一转过身,便见到一个男人站在我身后,虽然几年未见,我仍认得出他就是我的父亲
“老爸!”我跳着扑进了他的怀里。
我与父亲挽着手在院中徘徊。”你小的时候,总管这月亮叫洗脸盆!”父亲笑着捏了一下我的鼻头。我仔细看了看那轮月,点点头道:“是挺像的。”父亲和我一同大笑起来。没有车水马龙,嘈杂喧嚣,我感到这忙碌的城市逐渐坠入昏沉的睡意,月亮的光也变的柔和了,从树叶的缝综中打下来的月光仿佛冬日的残雪。
也不知这月亮是否看到了游子归乡,爱人重逢,家人团聚的景象。但我相信它一定看到了罢。
“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月景了。”父亲说。我仰头望向天空“可惜没有星星。”父亲抱住我,笑着说:“你就是我的星星。”
那一刻,月光仿佛有了温度。
之后的日子里,又有过各式各样明亮奇异的月亮,但我心里,有一轮永远皎洁的月亮,那便是父亲归来之日,宛如“洗脸盆”的那轮月亮。
师
说
月光如水,庭下空明。原本清冷的月色因为父亲的归来,被注入了温度。最妙的是作者凝练生动的语言,短短几句便交待了父亲外出的原因、我等待父亲的感受和回归之后的父女情。而不随时间变换的,是映衬在月光中的亲情。
张雨佳
记忆中的那风景
好友出门游玩,兴奋不已地在手机上告诉我她在哪里,看到了什么有意思的景色,感叹着风景如画,人间仙境。待她回来与我见面时,她手捧几支旅行途中摘得的野花给我展示,我的记忆一下被拉回很久以前。
小时候常去公园玩,每每回家手里都要抓一把小花小草,插在床头的玻璃瓶里,细心照料,每次都是过不了几日花草就蔫下来,毫无生机。再后来上了小学,小学边的花坛里长了许多奇艳芳香的花,我却只敢上前闻闻花香,不敢再摘,不是怕别的,是怕那照料花草的保洁阿姨过来捉住我,给我送去班主任的办公室罚站。
于是我盯上了小学外街道的绿化带,小学附近是个小公园,地方不大,花草种类却是真不少,连带着周边几处绿化带也变得生机勃勃起来,绿化带中有一处种了不少格桑花,我甚是欣喜——那时候的我沉迷于读一本小说,文中的女主角信奉格桑花为神明的花,描写西藏茫茫雪原上几株蓬勃的格桑花,让我也沉沦其中。绿化带不属于学校管理,也不属于小公园,于是我每日都要采三两支,插在床头的玻璃瓶里。我多么怜爱这些花啊!它们花瓣上的灰尘与污点,我都小心地用棉签一一擦去了,又担心它们得不到营养,往水中加上葡萄糖水,把它们端去常有阳光倾落的书桌,写作业时闻见它若有若无的芳香,粉白的花瓣也让书桌上的颜色一下鲜活起来。
可惜它们还是死去了,在料峭的晨风卷着细密的雨丝挂在我窗前时,我心中顿时苦涩,想着这花是故意与我作对,还是过分弱不禁风,母亲正欲关上窗,回头看到我一脸伤感,看了看我手里一把已经死去的花,笑了笑,摸了摸我的头,没有语重心长,没有责备,只是给我讲起我小时候种种令人发笑的举动,讲我在爸妈爱的光辉下成长的每件小事,他们爱我,但没有把我囚在一处,他们爱我,就让我在风中奔跑,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阳光,我爱格桑花,爱野花,却只让它们只在一个小瓶中生长......
多年已过,好友手中的花,让我不禁回想,我嗔怪她,何必摘下来让我看,拍张照片岂不是更好。她撒娇道歉,然后我们一同把这束花埋在了公园里。
风景常存,应存于自然,存于永恒的爱的记忆中。
师
说
作者将题目内涵挖掘得十分深刻,层层推进,步步升华。“我”记忆中的风景是“飘散芬芳的野花”,而通过与母亲的对话,又生发出对风景的更深入思考:对风景的欣赏不意味着占有,而需要珍爱。结尾言简义丰,引人思考。卷面与文采齐飞,让龙娃望尘莫及。
刘佳怡
记忆中的那些风景
船开了,发动机发出隆隆响声,盖过了杂乱的人声。凉风吹来,抵消了高原太阳带来的热量。船尾浪花很大,白的浪,蓝的水混在一起。水并不清澈,是深蓝色的,看不到湖底。不过,看得出水很干净,没有一丝杂质。船两侧的水击打着船身,碧波载着奶油般的泡沫涌向远方,泡沫渐渐融于湖面,于是深蓝的湖水再次奔向船身。湖水就这样,不知疲倦、周而复始的与船博弈着。
青海湖的水,大气磅礴,充满力量。
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时不时遇到几只小松鼠,鸟不断地鸣叫着。树木仿佛下定决心要陪我到底,四周看看到处都是,极为养眼。树林集体光合作用,空气清新。一条小溪一直在山路边流淌,时静时动,时快时慢。像所有山间的小溪一样,水量不多,清澈见底,真正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只是没有鱼罢了。阳光下,小溪冒着金光,映出周围一切的影子——树、桥、天、云、行人、动物,一个不少,宛如一张巨大的油画,色彩斑斓。
伊春山中的水,画一般的美好。
近看,这潭水没什么不同,也没什么美感——深绿的,没有一丁点流动,死寂一般,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个人造湖,无趣至极。于是,我爬周围的沙山去了。从沙山顶向下看,我方觉这水的厉害之处——沙漠之中,四周沙山环绕,独这一小潭水顽强挣扎,为这不毛之地带来生命的甘泉。它什么都没有倒映出来,黑洞似的吸收沙漠中的强光照,但在一片土黄之中,这水的深绿又别样端庄和凄美。
沙漠中的水,端庄肃杀,又顽强得动人。
记忆中,所到之处皆是水,永不停止地流淌。
师
说
青海湖的水大气磅礴,伊春的水明净美好,沙漠中的水端庄肃杀……这些关于水的记忆包含有深邃的哲理,作者如水般流畅自然的描写赋予了不同地区的水以不同的魂魄。文章描写与议论结合,结构井然清晰,语言简洁晓畅,选材不落俗套,开端洒脱,收束干净,实为考场佳作。
张骏极
记忆中的那些风景
秋风萧瑟,从脖子一直冷到脚踝。我打了个寒颤,但并没有躲避,只是觉得无比熟悉。
我自幼与祖父住在一起,祖父农民家庭出身。自我有印象起,就一直住在山中田间的小院,摆弄些花花草草。每逢秋天,那些花都颓了,祖父便会多陪陪我。祖父有一双巧手,喜欢自己做些小东西。屋里的椅子、雕饰都是祖父自己制作的。在祖母还在世的时候,她告诉我,祖父家里有6个兄弟姐妹,祖父作为长子自5岁就要独自糊口饭吃,后来又放弃了学业,他那双巧手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相对于那些古朴的雕饰,我更喜欢祖父为我做的风筝。那风筝与城里的不同,城里的是手摇的,而自制的却需要纯手动。趁着有风的时候,祖父带着我,手把手教我如何放线,收线,辨风……祖父笑的像个孩子,说他是个老顽童真不为过。强光滤过风筝上的细缕,在地上的影子与南归的雁群相合。秋风忽地一扫,脚踝瞬间被凉意包住,萧瑟地秋风裹挟着落叶紧贴着地面飞舞,风筝挣脱了控制不知飞到了何处。祖父倒并不心疼风筝,只是摇摇头:“哈哈,还需再练练,已经不错了。”
小院门前是棵大树,在粗壮的纸条上连着纯手工制作的吊椅。我喜欢坐在吊椅上,看阳光照在麦田上,将整个麦田分成阴阳两部分。静待阳光缓缓消逝,看着阴的一边吞噬掉最后一丝光亮。黑暗降临得迅速,但是仍能听清秋风穿过碎石与河流泠泠低语。
秋风突然变得冷起来,祖父好似卡准时间似的走到身旁,悄悄地把衣服帮我披上:“天一黑,就开始冷,冷得很,容易感冒。”祖父不等我开口,回头向花园走,走到一半又回头“别冻着!”
我知道,有些话可能再也不会有机会说了。因为上学的原因,我离开了小院,离开了祖父。临走前,祖父站在门口对我挥挥手。
自那以后,只有祖父生日的时候,才能见上一面。祖父出生时仍在用阳历,但是生日却格外好记,与中秋节是同一天。每次与祖父重逢,他总是乐呵的说:“又长高了……”一家几个人在晚饭上谈笑风生。按照南方人的规矩,月饼按人数一人分一小块。祖父老是偷偷把自己私藏的那块在桌下递给我,要是露馅了便少不了母亲的碎碎念。
中秋少不了赏月,在吊椅上,祖父对着星空指指点点,讲论着星座和神话故事。月亮的银光洒满大地,星星在夜幕背后渗出光来。在城内是看不到这么多星星的。祖父说着说着,看着我快要睡着了就拍拍我:“进屋睡,外头冷……”
忘了从何时起,中秋再也没回过那小院,再也没看上一整晚的夜空。这次中秋,少见的回去了一趟,找找曾经的感觉。那挣断了线的风筝竟奇迹般的缠在那颗树上。
我坐在树下的吊椅上,追忆与祖父的时光,秋风瑟瑟,吹在脚踝上格外的凉,让那些在记忆中的风景更加感伤。
师
说
制风筝,披衣服,分月饼,讲故事……每一幅画面都温情而动人,与祖父相守的时光亦是记忆中最美的风景。作者灵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使这些场景鲜活可感,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情感,读来格外动人。风筝、吊椅等物像,中秋、星月等情境也为文章增添了浪漫的韵致。
「TNE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