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难解者,惟相思二字。
岑参写的思乡题材的诗应该说是不算少了,但是以一个长篇且通篇都在诉说思乡愁绪的,恐怕非《安西馆中思长安》莫属。
天宝八载(),岑参第一次出塞。到达安西后,边塞无事,黾勉从公,得遂旧愿,只是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且边庭寂寞乡愁难耐。
第二年,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岑参出门感受到了从东方吹来的风,想起了长安的亲人。《安西馆中思长安》如实地记下了这种复杂的感情:
家在日出处,朝来喜东风。
风从帝乡来,不异家信通。
绝域地欲尽,孤城天遂穷。
弥年但走马,终日随飘蓬。
寂寞不得意,辛勤方在公。
胡尘净古塞,兵气屯边空。
乡路眇天外,归期如梦中。
遥凭长房术,为缩天山东。
岑参的诗读多了,不难发现他是一个感情非常细腻的人,对家人对朋友人对上司都有着深厚的情谊。
这首《安西馆中思长安》首言见到家乡来的风,令人惊喜;然后点出眼前艰苦的边塞生活,叫人发愁;再说生活单调,心情寂寞;最后写归期如梦,返家无望。如此种种,都归结到“思乡”二字,显得深婉曲折,波澜起伏。
诗中有两处值得说说。
一处是“风从帝乡来,不异家信通”:太阳升起的地方,那是家的方向,清晨东风从长安吹来,无异于将家信交到我手中。
这个想象简直太神奇了,“我吹过你吹过的风,这算不算再一次的相拥?”
第二处,“遥凭长房术,为缩天山东”:
“长房”,指的是东汉的费长房,河南汝南人。传说他有缩地之术,《神仙传》载:“房有神术,能缩地脉,千里存在,目前宛然,放之复舒如旧也。”
《后汉书·方术列传八十二》中也有他的记载,传说他从壶公入山学仙,未成辞归。能医重病,鞭笞百鬼,驱使社公。一日之间,人见其在千里之外者数处,因称其有缩地术。
这两句的意思就是幻想自己能够借用传说中仙人费长房的缩地之术,挥起神奇的竹杖来作法,念动咒语,把天山以东的漫漫来路缩短,瞬间就能回到故乡,回到亲人的身边。
没有经历过真切的相思之苦,写不出打动人心的诗句。这两处的想象富有雄奇瑰丽的浪漫主义特色,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究其原因,就在于岑参真实经历过边地的军旅生涯,是唐朝唯一有过两次出塞切身经历的诗人,他也是诗人中到过最远地方的一个。正是有了这样的生活体验,他的文字才想象丰富、色彩瑰丽、动人心弦。
对了,费长房还是八仙之一韩湘子的前世,重阳节的秋游赏菊、佩插茱萸,以及中医的悬壶济世这些典故都和他有关。
#八月打卡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