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52
浙中新报
今年53岁的胡友大,出生于义乌“孝义之乡”——苏溪镇邢宅村一个农民家庭,虽然没上过大学,但他通过不懈努力,写出了很多让人感动的“孝义”大作。其中,长篇小说《孝德感乌》获年度义乌市文化精品扶持项目,政府专门奖励他5万元钱。上月,《孝德感乌》被义乌宣传部门评为年度义乌市文化精品,政府又奖励他3万元。
“由《孝德感乌》原著改编的电影《返哺归臻》影剧备字[]第号已获得国家电影局立项,即将投入拍摄,这将是义乌首部孝义电影。”更让胡友大觉得欣慰的是,他花了半辈子精心创作的《孝德感乌》改编成电影后,必将会有更多人与他一起弘扬颜乌孝义文化,让更多人学会如何去精忠报国和孝敬父母。
生活中的他是一个大孝子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孝能感动天。义乌古时称“乌伤”,关于“乌伤”的得名,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说是秦时这一带有一个名叫颜乌的人,事父母至孝,父死后无力营葬,忽然来了一群乌鸦,以嘴衔泥,帮他筑坟,后来“乌口皆伤”,故名“乌伤”。秦始皇平定江南后,这里建县名“乌伤”,公元年改称“义乌”。
其实,生活中的胡友大也是类似“颜乌”的大孝子。据悉,胡友大还未成年的时候,父亲就因患重病离世。“当时,父亲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没了父亲,家里几个孩子的学费都成了问题。”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作为家里的唯一男丁,胡友大很小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高中毕业后,他一边帮母亲种地,一边四处打零工。“后来为了撑起这个家,我到处找收入相对比较稳定的工作,先后干过缝纫车工、印刷工、马路工、打字员、宣传报道员、企业刊物主编等职,我从不抽烟喝酒,领到工资就如数交给母亲。”
让胡友大始料未及的是,年6月的一天,他正在创作《孝德感乌》,一个晴天霹雳突然朝他袭来,医院检查时,查出不幸身患癌症,急需住院治疗。“我白天上班,医院整夜陪伴在母亲身边。仅半年时间,母亲先后住院4次,医院陪伴了母亲62天……遗憾的是,母亲最终还是走了。”
“年,身患尿毒症5年的二姐病情加重,尽管家里生活拮据,自己的两个小孩正在上大学,也急需用钱,但我还是咬紧牙关,毅然拿出攒了1年多的1万元稿费给二姐治病。遗憾的是,不久二姐还是离开了人世。”说到痛处,年过半百的胡友大忍不住哽咽起来。年,他的老丈人又不幸查出身患肝炎,医院配药一次。整整两年时间,胡友大每次总是抢着揽下这配药的活儿。“老丈人离开人世的那一刻,我就守在他身旁,他走的很安祥。”
一次又一次亲人的离别,并没有击垮胡友大。如今,他家里还住着一个单身的叔叔,今年81岁,身体也不好。从年起,胡友大义无反顾地独自承担叔叔的生活起居,并安排新房供养,每月还给他元零花钱。平时叔叔的腿脚痛了,医院检查,叔侄亲如父子……
胡友大还有个97岁的大伯名叫胡绍星,一直生活在福建省顺昌县。“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抗战老兵,曾参加过缅甸远征军、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等。”胡友大说,去年10月13日,他不顾路途遥远,驱车公里,在重阳节前夕赶到福建顺昌看望大伯。年过九旬的大伯不顾年迈在路旁迎接,一见到他,既感动又振奋。
为宣传“颜乌”孝义,他不遗余力
“我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孩子,虽然家境一直比较困难,但我一直有个写作梦,梦想成为能发表作品的作家。”胡友大说,从学生时代起,他就特别喜欢文学。在苏溪中学读高一时,他就在艾青题写刊名的《溪流》杂志上发表了多首诗歌。高二时又在苏溪中学创办的油印刊物《寻寻觅觅》上发表过不少诗歌,班主任葛海有老师给他取了个“小诗人”外号。中学毕业后,他白天干活,晚上写作,义乌《枣林》杂志又成了他投稿的主阵地,把写诗、写小说当成了自己的第二职业。
“一路走来,我的创作之路并非顺风顺水,甚至可以说是暗流涌动,充满了艰辛与坎坷,但我最终坚持下来了。”因为文字功底扎实,胡友大先后在苏溪区委、苏溪镇政府、义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稠江街道、社投集团等许多单位从事过编辑内部刊物、宣传报道工作,业余时间笔耕不休。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为苏溪镇政府整理了2万多字的浙中孝子颜乌的生平资料,这让他萌动了创作一部有关颜乌民间传说长篇小说的念头。“从枯燥的材料到创作小说,这其中的艰辛非同寻常,我这一写就是5年,个日日夜夜。”
胡友大有几个志趣相投的笔友,遇到创作瓶颈时,这些笔友也会给他出一些好点子。“在创作中,骆斌、何恃坚、潘爱娟等文友都给予我精心指导。”胡友大认为,其精心创作的《孝德感乌》这本蕴含浓郁乡土文化气息的小说,是一部让年轻一代接受孝义文化熏陶的“经典之作”。
“事实上,颜乌身世和我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我父亲、母亲与二姐相继因重病离世,虽身负10多万元重债,但我初心不改,坚持潜心写作《孝德感乌》。可以说,每字每句都是由泪痕和心血凝成。”胡友大坦言,完成《孝德感乌》的创作,除了用功外,最主要的是自己与“大孝子”颜乌心灵相通。
义乌不少学者认为,《孝德感乌》一书聚焦乌伤地域特色,反映义乌重大历史题材,弘扬孝义价值观,展现文化魅力,填补了义乌孝义文化的一页历史空白,还原了大孝子颜乌的历史容颜,满足了义乌历代百姓的一个追忆缺失,有其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与突出的现实价值。
胡友大认为,颜乌虽只是个古乌伤的孝子,但在他身上,展现的却是孝义之魂和人性之美,将颜乌的孝德精神、家国情怀通过艺术手法表现出来,体现悲壮、民族道义,震撼人心;人物性格上深入骨髓,融化于血液中,凸显主人公颜乌有情有义、刚强勇敢的一面,小切口大情怀,小故事大能量,尤其是对青少年一代具有良好的教育和启迪作用。
“感同身受写孝义,潜移默化扬美德。”在胡友大看来,孝义文化是义乌人的根与魂,既是一种文化初心,也是文化瑰宝,身为义乌人,理应让它发扬光大。为了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感知“颜乌葬父”背后的孝义,胡友大还当起了“义乌孝义文化”的义务宣传员,经常带领学生走进孝子祠公园,观孝德感乌碑、赏孝顺竹、游孝子亭、重温古人赞颂颜乌诗句、祭拜颜乌墓等,让他们了解每一块牌匾、石刻、雕塑、文字背后的寓意,感受义乌流传数千年的“颜乌葬父”故事,感受一代又一代义乌人传承不息的孝义文化。
(原标题《父母和二姐均因重病相继离世“孝子”胡友大泪痕凝就文化精品孝德感乌》。编辑楼菲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