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我偶尔发现小区里有几棵梧桐树,而且有几枝非常低,这给了我一个极好的跟拍梧桐花儿和果实的机会。
当时梧桐含苞待放,所以之后每隔几天我都会带丫头去瞧瞧。
进入盛花期,某次突然发现,枝条上有很多白色的“飞絮”,类似于柳絮缠绕。这给我们的跟拍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只能选取没有“飞絮”的地方拍摄。
可是,“飞絮”越来越多,不仅仅是在梧桐树上,树下也有。后来的拍摄,想找几串没有“飞絮”的果实实在太难了。我意识到这可能不是飞絮,而是一种小虫子。我们到周边溜达了一下,没有发现类似的情况。
求助于虫子专家。立专家说,这可能是某种昆虫的若虫产生的蜡丝,拖在若虫的尾部,蜡丝里边就是若虫。
既然这样,我们就再去打探打探,仔细寻找。发现树下有一朵白色的绒毛,类似于鸟类白色的绒羽,很漂亮的,又如白发魔女;同时发现了叶子背面有两只成虫,感觉与蝉很像。
很小的虫子,用定焦镜头拍成这样,我已经很满意了。
▲▼若虫和成虫
站在树下,总有黏糊糊的液滴掉下来,一会儿手上、相机上都被污染了,看来这些黏液中的糖含量很高。
▲▼梧桐树下的椅子上遍布了白色的液滴,黏糊糊的
回去向立专家汇报,立专家同时也请教了别的同行,告诉我这是梧桐木虱。
查一下资料,梧桐木虱属同翅目木虱科,专性寄生于梧桐、梓树、楸树等少数几种植物;若虫常与成虫群集在梧桐叶片或幼枝嫩梢上吸食树液;若虫分泌的白色棉絮状蜡质物,可将叶面气孔堵塞,影响叶片正常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使叶面呈现苍白萎缩状。木虱分泌物中含有糖分,常诱发霉菌寄生,使树木受害。
▲▼若虫和成虫群居,通常在叶片的下面居多
既然这样,那些黏糊糊的棉絮下面,应该就是若虫!于是,我们再去探访。
弹一下一片白毛,发现两只虫子,一只刚成熟,还被绒毛覆盖;一只顶着毛茸茸的毛开始移动了。再弹一下,白毛掉了一些,形态清晰可见:有触角、有红色的眼睛。再弹一下,它蹦到了我的手上,它透着绿色,翅芽清晰,没错,这就是高龄若虫了!
▲若虫在左,成虫在右
▼刚成熟的成虫被绒毛覆盖
▲弹一下若虫,它身上的白毛掉了一些,形态清晰了
▲若虫爬到我手上,呈现绿色,有清晰的翅芽
若虫继续发育,就是成虫了!
▲▼一只飞到我手上的成虫
后来,我们到小区另一处的梧桐树下去看,发现它也被这许多梧桐木虱寄生。
今儿中午我特意到社里的天井去查看,那里有两棵梧桐,它们也都被梧桐木虱寄生了。而在离它们只有30步之遥的两棵梓树上,未发现梧桐木虱寄生的痕迹,其中有一棵还是嫩苗。也就是说,梧桐木虱果真是专性寄生的,虽然可以寄生于梓树上,但是在有梧桐的情况下,它们优先选择梧桐树,这或许就是它叫“梧桐木虱”而不是叫它“梓木虱”的原因吧!
▲▼社里楼下的两棵梓树,未发现有梧桐木虱寄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