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桐引凤制器良材
——关于制作桐木古筝的思考(下)
文/傅明鉴吴馨钰
本文作者在学术交流会上留影
三、择桐制佳器打造精品筝
(1)“桐”“桐”之辩
综上所述,古筝的制作主要材料是青桐和泡桐,已是无庸置疑的了。但由于青桐生长过程较缓慢,且大料难求;青桐木材干燥、去浆等一系列的处理的时间和难度大;以及青桐刳木的制作成本高等原因,现在制作的乐器基本上用青桐木的地方,都被泡桐木所代替了。这并无可非薄!古代就有用泡桐制琴的例子。如: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注12〕:“桐叶花而不实者曰白桐,冬结似子者,乃是明年之花房,成树之后,任为乐器。”南朝·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注11〕:“今此云花,便应是白桐,白桐堪作琴瑟。”
由此有人认为:古人也用泡桐做筝,而且青桐料水分和油脂难以处理,新料容易变形,青桐所斫乐器其发声闷而透。所以,不提倡用“青桐”,推崇用“泡桐”。
确实,泡桐筝的制作无论是在价值上,还是在加工工艺上,以及普及古筝需求上,都是有着相当的优势。但生长时间“三年成林,五年成材”的泡桐材料松软,泡桐树的寿命也很短(一般在30余年),被伐的泡桐树根3--5年就完全腐烂根,这就意味着所制作的乐器的寿命短和价值低。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认为“有千年的琴,没有百年的筝”的原因。“有千年的琴,没有百年的筝”这句话道出了泡桐由于生长速度快,木质松软的特性,而导致了必定不能长久使用和收藏的结果。又由于泡桐的生长速度快,其年轮的宽窄差别很大,无论弦切或径切大多数都很难达纹理通顺、松透适度、棕眼匀大要求(除非制作拼板古筝面板,但长久使用问题仍然沒能解决)。也就是说,年轮宽的木质松,年轮窄的木质相对紧,声音不统一的现象比较难以避免。另外,扬州曾有琴筝厂家,听说老料更适合做乐器,购得一批已伐下五六十年的旧泡桐,可制出的乐器发声空而无力。
这些都有力的说明了,泡桐木制作高档古筝的存在的不足之处。
大家都知道古琴最早是桐木所斫,但现在的普及桐木琴筝已大多不是古人所指之桐木,而被“泡桐”有意无意的代替了。细阅各种典籍不难发现,古人所说的制作琴瑟的桐木大都是指青桐之木,是独指的“凤凰栖桐”的青桐。如:
昔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制琴以教天下之万民,五千年来一脉相承,以桐木为制琴之良材,常取桐木为琴面,取梓木为琴底。认为桐之柔配琴之阳,梓之刚配琴之阴,桐梓相合,阴阳相承,刚柔相济,可得佳音。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注14〕中有一段话又吿诉我们:“实而皮青者曰梧桐,按今人以其皮青号曰“青桐”也”,并曰“梧桐生山石间者,为乐器更鸣响也”。贾思勰的描述是可信的,首次明确记载了“青桐”即“梧桐”,“青桐”即“梧桐”之别名,青桐“为乐器更鸣响也”。在同一本书上他也曾说过:“白桐堪作琴瑟”,但对青桐“为乐器更鸣响也”的推崇自然就不言而喻了。
用青桐做古筝面板,使用期长,宜保存的实例也是不少的。如:
日本正仓院里还保存着唐代礼品账册,记有:“桐木筝一张”,“楸木瑟一张”(见图2)字样。
(见图2)
上世纪六十年代海派潮筝大师郭鹰先生请乐器行制作的两张青桐木面板、底板的潮州筝,至今声音亮而不飘、实而不拙,纯静流畅、松透舒展,仍是可演奏的好筝。(一张还存在郭先生家,一张存于郭鹰先生的爱徒、金陵筝家成群老师处)
年西安音乐学院乐器厂耿师傅在学院古筝师生们的共同合作下,利用旧13弦青桐木KOTO改制成2张16弦钢弦筝,楠木外饰、楠木码、楠木弦轴,其声音清醇甜美、温润不噪,玲珑剔透、明亮婉啭、锋骨深蕴。我们现在可以听到的山东派古筝大师高自成先生的录音,陕西秦筝名家曲云老师出版CD的用琴都是用的这筝弹。而与此同时用泡桐制作的筝就名不见传了。
一代古筝宗师曹正先生的一张青桐13弦仿唐筝,为他的老师娄树华先生所传,象牙码上刻有“”字样,近两百年的素筝擦拭后,筝体桐木仍然泛光。该筝现存澳大利亚曹正先生的女儿田力老师处。
笔者手中也存有两张百年的13弦青桐木仿唐筝(见图3),一张为金陵古筝大师孙梓仙先生所传,一张为武林筝师汤咪扫先生所赠(该筝已进行过大修,根据传统的“上桐下梓”说法,把被湿腐的底板换成了梓木材料)。目前,都是可以演奏的好筝。
(见图3)
不仅如此,实际古筝的主要筝体较硬的木质制作,古代有记载可嵇。如:
宋.陈旸《乐书》中有:“昔魏文帝曰:斩泗滨之梓以为筝,则梓之为梓,非特以为琴瑟,亦用之为筝矣。”说的是曹丕以为泗水之滨的梓木制可做筝。梓木不但可制作琴和瑟,也是做筝的好材料。梁.简文帝在《筝赋》也有其词:“若夫排云人汉之美,含商触徵之奇,罢雍祠之丽,响绝汉殿之容仪。别有泗滨之梓,耸干孤峙,负阴拂日,停雪栖霜。”可见从南朝到宋朝四五百年间,用梓木做筝并非罕见之事。
年在江苏省吴县长桥出土的12弦战国时期的筝(通长.8mm)为楸木整木斫制而成(见图4)。年初在江西贵溪仙水岩崖墓群中出土的13弦战国时期的筝,也为楸木所斫(注15)。众所周知,云杉木也是制作西珜乐器的常
用材料。
(见图4)
另外,而今用老云杉(指存放时间数百,上千年的材料)或新云杉制古筝的厂家,也不在少数。而且制作的基本都是较高档的古筝。
“桐”“桐”之辩答案很多,但重要的一个答案是:此桐非彼桐!古人制琴所推崇之桐为“梧桐”,而今人制琴所用之桐并非“梧桐”,而多为“泡桐”,两者虽均名“桐”,然并非一物:梧桐属梧桐科梧桐属,而泡桐属玄参科泡桐属。两者寿命不同,制作出的乐器也有天壤之别。两桐之争,由来已久,问题出在桐的分类颇多,各个时期分类又多有不同,正名别号也繁杂不清,各家论述多有出入,造成混淆难辨。所以才出现了缺乏全面了解、全面探索、全面分析,而做出的“桐”“桐”混淆的争论。
在目前我国的古筝年产量50万台以上(据保守的统计),学筝人数十万人的今天,我们的制作思维还停留在普及筝上,停留在薄利多销的“以量取胜”上是远远不够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应该打造收藏级的精品青桐古筝,这一方面是为了演奏提供优质的专业演奏乐器,为更多的爱好者、欣赏者服务;另一方面是在提升制作水平的同时,带动整个产业制作水准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2)精刳良器
我认为要制作优良的高质量筝并不是什么成本等问题,却是我们缺乏“工匠精神”,只贪图一时的或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忘乎了我们手上制作的是有生命力的艺术品,是一种对古筝制作艺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日本制造古筝的选择是40--60年树龄的桐木,我们用的是10--15年的桐木;日本制造古筝的桐木要自然风干5年以上(见图5),我们用的是1-2年的;人家是当作艺术品来精工细斫,我们是当作劣质家具而粗制乱造。所以年上海国际乐器展上能开出万港币价格的小叶紫檀筝让人感叹,而我的琴筝厂家只能互相压价的低价叫卖。
(见图5)
因梧桐的质地与泡桐相比较,其木质材料要密和硬的多。所以,制作时适合刳木之法。刳筝是用整段桐木挖制成的,面板、筝框不用胶合,更不需要烘烤弯曲,木材纤维基本不会受到挤压变形,加支撑梁或不加支撑梁都不会影响发声的传动,其内应力小发音宽宏松透,音色醇厚,音质干净,同时因其为整体结构而不会出现开胶现象,这也就是使用寿命长的因素之一。
青桐筝的制作需要选择生长五六十年制筝成材,或更长时间的成龄树(越老的树年轮宽窄差异越小,棕眼的眼孔越大),伐下的圆木应浸入池塘中两三年,让桐木中的树液胶质浸泡出来(当然也可使用蒸煮手段)后,捞起自然晾干两年,根据音色需要,把圆木以阴阳面分割开来,阳面制作宽宏松透的音色,阴面制作坚实明亮的音色(如:KOTO、钢弦筝),刳出粗坯,在露天自然环境下风干四五年备用。这时的桐木材料已去了燥火而松透,绵柔而富弹性,不裂不变形。可能有人说这时间也太长了吧!我只能回答:国外提琴材料都是上辈人存下的,下辈人用。否则如何出得几百万一把的提琴呢?!
所以,制作高档青桐筝的材料一定要强调一个“老”字。即:老树(树龄长)老料(存放时间久)来制作。弹古琴的人都知道,琴要老的好,这不是怀旧之情,而是由音乐的灵魂一一声音来确定的。古代人早就通过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一首《破琴(并序)》的诗,其中写道:“??元祐六年三月十九日,予自杭州还朝,宿吴淞江,梦长老仲殊挟琴过予,弹之有异声,就视,琴颇损,而有十三弦。予方叹惜不已,殊曰:‘虽损,尚可修。’曰:‘奈十三弦何?’殊不答,诵诗云:‘度数形名本偶然,破琴今有十三弦。此生若遇邢和璞,方信秦筝是响泉。’……破琴虽未修,中有琴意足。谁云十三弦,音节如佩玉。新琴空高张,弦声不附木。”这里明确指出了,这乐器即使是破的也比新的好。用今天通俗的语言来说,制作乐器木材一定要有一个较长时效性,才能实现它最大的价值,制作出好的琴筝。
宋代《碧落子·斫琴法》〔注16〕里说:唐·雷氏家族“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短短十二字讲了:要选择好材料,用心去制作,用五百年良材(或花上五百年时间),琴才能出好声音。无论如何去解释这段话,都是说旧琴(或老材料)才出得好的声音。
青桐有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意象,且木材通直,木质紧密,纹理细腻,正是制作古筝琴体的优良木材。“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唐·白居易《好听琴》)“有琴不张弦,众星列梧桐。须知澹泊听,声在无声中。”(唐·聂夷中《题贾氏林泉》)都充分地说明了用梧桐制作的乐器美的让人“尘机闻即空”(俗念邪心清空),“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身体轻松,心情舒畅,好象没了病。内心恬静中和,犹如修成了正道)和中国的梧桐对华夏音乐文化的深远影响。我们有理有据的继承传统青桐筝的制作是时候了!
这里的继承传统,研究恢复青桐收藏级精品筝,从某种意义上,在这个传统文化大复兴的时代,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复活和继承发展,正是人们的爱国、爱民族的情怀。同时,也是带动古筝产业和青桐出产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让我们以梧桐的文化,利用制作古筝之良材的契机“栽桐引凤”。这无疑是引来传统文化的“凤”,引来经济发展的“凤”!
注:
〔注12〕见〔注4〕。
〔注13〕陶弘景(—)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人,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晚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兼融儒家和佛教观点,对历算、地理、医药、化学等都有一定研究。整理《神农百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另著有多部传世著作。
〔注14〕见〔注4〕。
(注15)黄成元.《中国古筝考级教材》年江西高教出版社
(注16)《碧落子·斫琴法》,作者:石汝砺,号碧落子,广东人。该书为宋元时期有关古琴制造的专门著作。碧落子对唐代的斫琴名家张越、雷震规定制琴的尺寸数据进行研究。在他的《斫琴法》中,除了记述斫琴尺度之外,还对琴的削面、调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阐述。例举了有关斫琴过程中琴的底、面板厚薄匹配比例及音响效果。
主要参考书目:
(1)《全唐诗》·中华书局·年版
(2)《全宋词》·中华书局·年版
(3)网络:《中乐图鉴》沈正国
·作者简介·
傅明鉴,专业从事古筝演奏、筝乐作曲、筝学研究、筝艺教育40余年,唐筝艺术的倡导者,江苏省古筝协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学会荣誉理事、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常务理事、东方艺术研究会理事长,原扬州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先后出版发行了多种(套)CD、VCD和专著、教材。创作、改编筝乐作品数十首,并广泛流传。讲学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
青年古筝演奏家吴馨钰,研究生学历。自幼热爱音乐和舞蹈艺术,古筝演奏尤其突出。师从著名古筝家傅明鉴先生,得其真传,醇厚含蓄、意境悠远、音色清澈、秀中显刚、浪漫有度、追求唯美。先后获得扬州大学艺术学院器乐专业比赛一等奖;扬州大学“三好学生”称号;年度“花仙子”扬州美女大赛冠军;江苏省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专业器乐比赛二等奖;东方杯国际华乐大赛(韩国)专业组金奖;第六届华人艺术节暨亚洲国际艺术交流大赛江浙赛区古筝专业青年组(特别)金奖;扬州大学校长一等奖学金;扬州大学朱敬文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曾多次参加香港“大地筝情”、浙江舟山“蓝海筝情”、“中国梦.龙川情”、“梦水乡”和中国古筝艺术学术交流会古筝音乐会等大型综合音乐会上担任古筝独奏、领奏获各界好评。多次受委派或邀请赴美国、德国、葡萄牙、西班牙、摩洛哥、韩国等国家及地区进行古筝演出,其演奏得到高度评价。发表有《古筝左手技法颤音奏法的探析》、《关于当下古筝发展中几个不平衡问题的思考》等多篇专业论文;两度举办个人古筝独奏音乐会;指导的古筝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荣获大奖,也因此多次获优秀指导教师奖。现为中国民族器乐学会会员,中国东方艺术研究会理事,扬州市琴筝协会会员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