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讲究一个“中”字,所谓“中”,便是不偏不倚、恪守中道、做任何事都不离根本。而中医的根本便在于对生命的关怀,对身体健康的呵护。
元正堂的制丸工艺作为元正堂国医馆的镇店之宝,更是将中医药文化“良心制药、精益求精”的精神贯穿始终。
1.小药丸大工程
元正堂制丸过程是以多味原料配以不同的辅料,不但炮制过程精密繁琐,仅原料的准备工作就要用上半月有余的时间。
而现代企业所缺乏的正是元正堂这种“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的制药精神,也许人们看到的只有这一粒小小的丸药,但其制作过程并不简单。
2.丸剂作为传统中药剂型应用广泛
早期的丸剂是在汤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后来成为了品种繁多,制备精良,理论完备的一个大剂型。
《本草蒙筌》:“丸,做成圆粒也。治下焦疾者,如梧桐子大。治中焦疾者,如绿豆大。治上焦疾者,如米粒大。因病不能速去,取其舒缓,逐旋成功,故曰:丸者,缓也。”
3.丸剂优势
中医传统丸剂具有:
1服用方便,容易被人体吸收;
2崩解吸收缓慢,药力持久;
3缓解毒性、刺激性,少不良反应;
4便于携带、保存等特点。
可容纳黏稠性中药原料特别是贵重、芳香不宜久煎的原料制成丸剂,具有很强的药用优势。
4.丸剂制作工艺繁杂
丸剂是指由药物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剂或其它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剂型,主要供内服。
一颗看似不起眼的黑色丸子,其制作工艺却要经过配药、选料、炮制、起模、泛丸、筛选、盖面、干燥、挂衣、打光等十几道工序。
丸剂优点虽多医院都将其广泛运用,医院还是多采取药膏药汤的药用方式,其原因在于丸剂的制作过程繁杂、耗时、易受污染、操作稍有不当会导致药丸容散、药效不达标。
而武汉元正堂国医馆却一直坚持炮制丸剂。
5.解密:元正堂严格规范的炮制过程
清代《修事指南》说:“炮制不明,药性不确,而汤方无准,而病症不验也。”
这指明炮制与药性、医疗的关系。就是说同一种中药的饮片,生品与制品不分,其药性就难准确掌握,如有的饮片生者性凉,制者性温,若医者不明白这一点,临证处方就是去了用药的准则,药不对症,当然谈不上治疗疾病了。
因此,在古方剂中,常加注“依方炮制”“依法炮制”“如法炮制”,这就指出,中药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炮制法则制作,才能符合入药标准,以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1.清洁消毒达标是前提:
炮制前的清洁消毒过程必须专业谨慎,制作前、结束后均清洁消毒一次。
清洁工具准备齐全,清洁剂遵循溶剂配合剂量,使用的蒸馏水作为清洁水,清洁方法按顺序严格进行,清洁完后需做好清洁记录,保证机器中无残留药料,确认合格后签字并贴好标签,包括医师的双手、制药工具,就连机身表面都要无污迹。
2.挑选好药材是基础:
根据药材性质、品质来选择地道、纯净、上等的原材料。
例如人参用吉林的,山药用河南的,枸杞用宁夏的,陈皮用广东新会的,丹皮用安徽芜湖的,僵蚕不能用僵蛹代替,16头的人参不能用32头的小人参代替。
3.细火烘干:
只有通过烘干工艺后才满足储存要求,只有细火慢烘才能保留药材最大药用价值,否则达不到药效价值还会导致药丸提前变质,烘干后专家会闻气味、观其色、摸其感来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步,注意,温度的把控也很重要。
4.研粉搅拌:
待完全冷却后研磨成粉,药粉越细腻,越容易渗达。未完全呈粉状的要挑出来重新研磨。将药粉装入消毒盆内,加入炼蜜搅拌均匀。
直到手感软硬适度,握之有粘性松之稍发散即可。太粘会粘到机器上,太干药粉不易成型。制作工艺需精细,采用均筛混合法、套色混合法保证药粉均匀混合,这种操作使得药丸药性稳定、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5.制丸开始:
根据不同药丸的功效和服用剂量选用合适的制丸机刀具,经过细粉后就可以下粉制丸了;在等待机器出丸时,医师会在一旁挑选出已被损坏的药丸。
6.出丸后包衣:
将药丸放入包衣机,包衣机开始滚动后,通过医师人工手动撒入糖衣粉末,使糖衣粉末在药丸上均匀分布。
制丸时医师也会经常采用混浆法,即将糖衣粉末混合成粘合剂溶液,加入包衣机中,此法可以减少粉尘。
注意的是每次加入糖衣并分布均匀后,应充分干燥后才能再一次添加,否则糖衣分布不均,包衣后的药丸表面光亮、圆滑。此操作可防止药丸氧化、受潮或挥发又可遮盖不适之味,使得药丸便于在人体肠胃中溶解,减少药物刺激性。
7.反复过筛:
此后医师会用不同大小的筛子将药丸反复过筛,将过大过小的药丸统统去掉只保留统一标准大小的药丸,残丸连丸等坏丸更不可留,这都需要医师细心筛查。
8.晾干检查:
过筛后离成丸还没有结束,还要继续进行晾丸过程。使得丸粒表面变硬以便于储存,将制好的药丸依次分类放入阴凉的干燥室。再分盘摊开,防止粘丸。这时还需要时刻检查,防止意外霉变。
9.成品装瓶:
晾干后,丸剂就制作完成了。但是还需要经过人工选丸、质检后依次装瓶,值得一说的是,医师会根据每位患者的病情计算出每日的剂量装瓶,做到辨证施治,不多一分不少一克,既不影响身体健康又发挥最大药效。
制作药丸的过程都是环环相扣,如果哪一步没有细致到位都将最终影响到药丸的质量。
从药材炮制到成药,医师亲自炮制并全程监督,药材的每一分都值得考究,看似一颗小小药丸,其中包含的却是中药丸剂炮制的大学问。
聚中医名家,扬国医精华、为大众健康
夫《元正堂》者,国医之聚也,置汉阳之所,汉水之滨,众国医会于此,如大江集于东海,星汉聚之银河,奕奕灿然焉!如国医泰斗者王柏枝,医病患无数,众曰神技;国手刘赖,从医30余年,患者常有云贵边远者,不远千里,络绎而来;内科圣手官纯寿,出于同济,疑难杂症无不药到病除……
众医虽年事已高,但济世救人情怀未减,愿以有用之残身,报与祖国无尽之健康事业,传承千年岐黄神技,弘扬国医济世之宏愿,使鳏寡孤独亦有所养,贫病废疾皆有所医!
丁酉年庚戌月《十九大》提出,“弘扬传统中医文化,传承中医技艺,发展中医产业,医养结合”,此实乃为造福民生之壮举,我辈岐黄传人之无上福音。愿《元正堂国医馆》发扬国粹,传承技艺,弘扬医德,济世救人!
国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