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重阳节 > 重阳节文学创作 > 正文 > 正文

金风玉露一相逢,乞巧习俗尽浪漫中国古代七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12/8 12:16:48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个好 https://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说在前

中国古代最浪漫的的节日莫过于七夕女儿节,它又因有乞巧节俗而被称为乞巧节。古代的乞巧节可不仅仅是乞巧这么简单,它不仅是古代人民除恶祈求喜庆祥和的节日,更是未出阁少女们一年一度的盛会。

因为女儿节有许多专门为女性设立的活动,又和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相关,所以使这个本来普通的日子变成了女儿们永难淡忘的节日。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唐宫七夕乞巧图》

一、家家乞巧望秋月,七夕节起源何时?

时至今日,我们一直还存在过七夕的习俗,但是七夕起源于什么时候?又是怎么起源的?各种说法莫衷一是。

楚怀王说明代罗颀在《物原》中首次提到楚怀王初置七夕,虽然没有列出实据,但很多人据此记载认定这就是是七夕的由来。楚怀王最浪漫的故事当属于宋玉在《高唐赋》中提到的巫山云雨故事。

先王游高唐时,梦巫山之女愿荐枕席,神女临去时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巫山神女也是文人雅士心中的女神形象,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会有记载称七夕始自楚怀王时期了。

星宿崇拜说由于北斗星有七颗,这恰巧与乞巧节的七月七日期相合,所以很多人将古代对于星宿的崇拜看做乞巧节的起源。但是这仅仅是现代人的看法,在古代北斗星有着专属神祇——北辰星君,而对北辰星君的祭祀也有其专属的日期——三月三日,这些都与七七乞巧节没有任何关系。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仇英《乞巧图》

但随着时间的演变,也有许多民间习俗将北斗星和七夕联系起来,由于北斗星是天空中最亮的星,可与月亮争辉,所以又被称为魁首星,所以很多读书人也在七夕晒书祈求能够魁星点斗,独占鳌头。

牛郎织女说几乎在所有人的意识里牛郎织女都是和七夕节捆绑在一起的,但其实不然。事实上,在牛郎织女的故事还未成型的时候,古人就已经认定七月七日是节日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与七月七日的结合是汉朝以后的事情了,而在此之前,七月七日早已有了一些特别的节俗了,如汉崔寔《四民月令》里所说的

(七月)七日遂作麹。及磨。是日也,可合药丸及蜀漆丸,曝经书及衣裳。

这与牛郎织女没有丝毫关系,甚至此种说法的形成晚于七夕与北斗星的结合。

女儿节同源说这是乞巧节由来中比较靠谱的说法。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能被称为女儿节的节日一共有四个,分别是三月三上巳节、五月五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和九月九的重阳节,这是四个月份和日期相同的奇数日子,在今天我们依然挑选数字特别的日子举办各种活动,古人当然也不例外。阴阳家将人世间的万物都用阴阳理论来加以阐释,所以在他们的看法里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这样来看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都是两阳相撞的日子,阳气最重,但阳气过旺会引发阴阳失调,而阴阳失调就是灾祸的开始。所以这四个节日在最初的时候都被人们看作是不折不扣的恶日。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赵伯驹《汉宫图》扇面

此时的七夕不是独立存在的节日,而是和上巳、端午、重阳一起存在的女儿节。在这四个节日里古人都有沐浴的习俗。

《广东新语》:七月七日为七娘会,乞巧,沐浴天孙圣水。除不祥也。《周礼》有云: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

也就是说需要用香料涂满全身之后沐浴,在有泛灵信仰的古代来说,这是一种祛除污秽的仪式。但后来七夕由于七七数字的特殊性,渐渐从四个节日中独立出来,成为由女性主导的节日。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因为七这个数字本身就与女性息息相关,黄帝内经就曾解释女性与七的关系。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根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南阳市汉画馆藏《牵牛与织女星座图》拓片

二、年年乞与人间巧,乞巧节有哪些节俗?

古代的七夕是由女性主导的,又是未出阁少女们的专属节日,因此有许多特别而浪漫的习俗。

乞巧七夕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女子乞巧。

《女诫》有云:专心纺织,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

在古人看来,一位优秀的女性需要一双巧手,要绣的好一手女红,要能够纺织出美丽的锦缎。这无疑反应出小农户社会男耕女织的美好愿景。所以女红的精湛与否也成为了古人择妻中非常重要的标准。但是刺绣、纺织都是需要天赋的工作,对双手的灵巧程度要求很高,那么当然所有女性都希望自己能够绣出美丽的绣品,这也就促成了乞巧活动的出现。乞巧的方法有很多种:对月穿针乞巧、对日浮针乞巧、喜子结网乞巧、种巧芽乞巧、立竿乞巧等等。

南朝梁的顾野王在《舆地志》中也描述了女子乞巧的活动,齐武帝时期有个一层城观,由于登楼可以更接近月亮看的更清楚,所以宫女们都在乞巧节登楼穿针,一时间层城观也因此被称之为穿针楼。

上海博物馆藏丁观鹏《乞巧图卷》

其中更有意思的当属喜子结网乞巧。喜子就是小蜘蛛,而蜘蛛结网的技能与纺织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女子们需要在乞巧节当晚准备瓜果放在盘子中,观察第二天是否有蜘蛛在上面结网。也有人将盒子中放蜘蛛,等待结网状况的做法。如果有则是得巧了。这种做法实在是十分童趣,也寄寓了女子们对于心灵手巧的向往。

和药和食豆《夏小正》提到此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也《韦氏月录》载《龙鱼河图》云:七月七日,取赤小豆,男吞一七,女吞二七,令人毕岁无病。

这两个无疑是七夕最悠久的习俗,和药就是将一些常见强身健体的药材混合在一起,以求祛除毒气,身体康健;食豆则是在七夕需要吃红豆的习俗,豆子在农业社会被看做是具有某种灵性的食物,吃豆可以祛除邪秽。而豆又与豆蔻年华相合,应和了节日,表现了长辈对小辈朝气澎湃的期许。红豆是爱情的代表,吃红豆更为这个习俗蒙上了浪漫的色彩。这两个习俗都是古人希望趋吉避凶的表现。老人七夕看银河,若银河清晰,就预兆年盛美好,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故宫博物院藏任颐《乞巧图轴》

乞子乞巧是未出阁少女们的愿望,而同样身为女性的古代出嫁女们,她们的愿望也就不一样了。她们希望能够在七夕佳节向上天祈求一个健康的孩子,所以七夕便也有了乞子的节俗。

《唐岁时纪事》中记载:七夕俗以蜡做婴儿形,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生子之祥,谓之化生。

像这样乞巧节当天用来乞子的模型,在唐朝时叫做化生,宋以后便改名摩睺罗。它就是一个初生婴儿的形象,也是出嫁女们内心对于多子的寄托。

喜子乞巧,其实也有乞子的意味。喜子就是喜得贵子的意思。用瓜果来乞巧,也是因为瓜果多子。

制作巧果中国作为一个吃货大国,在什么节日都不能放过节庆食物的制作。古代的七夕节女儿们除了要比女红的技艺外,还要争作巧果和花瓜。我们常以七曲八弯来形容巧果的形状,其实也就是希望女子吃完可以拥有一颗七巧玲珑心和一双巧手。

节日食物“巧果”

乞求姻缘除了希望自己拥有一双巧手,古代少女们最大的心愿觅得一位如意郎君。如是民间兴起七位姑娘相约在一起,在七夕夜去往园子,用手帕遮住眼睛,仰首向空,根据所看到的景象占卜自己的终身大事。也有的女子躲在葡萄藤下,如果能隐隐听到牛郎织女的泣声,便是可以获得圆满姻缘。

三、卧看牵牛织女星,那些胜却人间无数的故事

牛郎织女是七夕节最美好的传说,可以说是七夕节选择了牛郎织女为节日代言。

牵牛和织女作为星宿很早就被古人们所知晓,在《诗经》中就有跤彼织女和皖彼牵牛的语句,但此时的牵牛织女只不过是两颗明亮的星辰。睡虎地秦简上分别记载着这样的语句:

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忘。

意思是如果选择在牛郎织女结合的日子缔结良缘,那么这段婚姻关系就不会长久。可见,此时的牛郎织女故事已经有了雏形,但却是个不吉祥的悲剧故事。

人类的愿景总是美好的,牛郎织女作为一对勤劳的璧人,悲剧的故事显然不符合大众喜闻乐见的想象。所以慢慢的人们在七夕时候想起牛郎织女的悲惨,帮助他们圆满了故事,让他们得以在七夕每年一会。至此七夕与牛郎织女变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存在于中国古代的美丽传说中,并且代表了女性们对于婚姻自由的向往。

仿仇英《汉宫乞巧图》

唐玄宗与杨贵妃也是七夕节的代言人物。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白居易的诗句耳熟能详,传说中杨贵妃和唐玄宗也是在七夕互赠首饰情定终身的。他们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中举办游宴,此时宫女们都摆好瓜果和酒水在一旁,以求牵牛织女星能让他们的爱情长久。

言在后

乞巧节是古代人农耕社会繁重的劳动之余身心得到放松的日子,古代的乞巧节与现在七夕情人节大相径庭,但其中不变的是女性们对于节日的主导权,可以说七夕就是女性的专属节日。

牛郎织女是男耕女织的古代社会的代表人物,也是古代画家热衷描绘的题材。他们的故事不仅体现了对自由恋爱、破除等级门户束缚的向往,也展现了女性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我们在继承七夕传统的时候要摒弃那些诸如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糟粕思想,而是发扬七夕节中的浪漫色彩——此夜星繁河正白,尽书乞巧锦绣篇!

参考文献:

《大戴礼记》

《西京杂记》

《东京梦华录笺注》

《帝京景物略》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wutongziawt.com/wtzpz/12170.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重阳节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