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重阳节 > 重阳节文学创作 > 正文 > 正文

重阳节80岁老人和24岁女孩一次老青互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2/16 12:05:17
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ww.znlvye.com/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潘璐文/摄

年6月初,一位24岁的衢州姑娘媛媛来到了独居多年的汪奶奶家里,开启了一段老少“共居生活”。

自从老伴去世后,如今82岁的汪奶奶一个人守在杭州十五家园里7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住在嘉兴的女儿一周来看老人一次,远在国外的儿子则无法顾及。“一个人住嫌大,就是想有个人说说话。”汪奶奶说。

2年前,媛媛从老家来杭州打拼,原先租房离单位比较远,通勤就要花费一个多小时。而汪奶奶家离单位很近,也能减去房租的压力。虽然之前没有和陌生老人这样接触过,但媛媛还是选择体验一下这个“老青互助”养老项目。然而,这段老少“共居生活”才持续了一个多星期,汪奶奶就提出了终止项目的想法。

这次短短的老少“共居生活”出现了什么问题?回到独居生活后的这两年,老人又有怎样的思考和困扰?这种全新的养老模式还能不能改进?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来到老人家,听听她的讲述。

独居生活:“活动空间一再缩小,怕眩晕和意外”

汪奶奶家的厨房正对着托育园和小区车道。汪奶奶在阳台上养了几盆花花草草,有的开着红艳艳的小花,这是附近店铺开张时她搬回来的。有的在防盗窗上结了几圈藤蔓,造型奇特,这是女儿去旅游时带回来的植物籽,前几年汪奶奶从抽屉里扒拉出来,没想到还种活了。

下午四点左右,阳光斜斜地洒进南朝向的房子,汪奶奶戴着一副老花镜,穿着一件黑白相间的外套,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还珠格格》,看得津津有味。“我喜欢看琼瑶的书,文字什么的很婉转的。”当沉浸到书中的情节中时,汪奶奶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不会感觉那么孤独了。”汪奶奶客厅桌上还放着三四份报纸,对老人怎么保健养生的部分,她看得尤其仔细,“我每天都要看报纸的,怕自己脑子转不动了。”

汪奶奶年轻的时候喜欢四处走走,从杭州电话厂的仓库管理员工作退休后,她也闲不下来,不仅在武林街道做过老年志愿者,还一路蹬着小三轮去过黄龙洞。“跟我女儿出去走,她都要说,‘诶,妈你走慢点,跟不上了’。”汪奶奶说。

汪奶奶记得,那天她正医院做引导员,突然感觉大脑一阵眩晕,整个道路都在晃动。她赶紧从车上下来,靠着车把手喘气。

“是美尼尔综合征。”汪奶奶用笔在报纸上慢慢地写了个“美”,想了一会儿,然后不好意思地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她不记得后面怎么写了。眩晕、呕吐、耳鸣、听力衰退,汪奶奶慢慢意识到,身体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硬朗”了。

女儿叮嘱汪奶奶不要再坐地铁或公交,不要去人多的地方,她的活动空间开始缩小又缩小。

“起床后,我就从我们这幢走到21幢,再慢慢绕回来。”有几次一个人在家打扫卫生,突然感觉整个房间都开始扭曲摇晃。

最怕的是意外。有一次汪奶奶拿着抹布擦拭卫生间的地板,站起的时候没注意,头磕到了不锈钢毛巾架。她当时只觉得头疼,摸了摸伤处,没把它当回事。没想到第二天她发现走不稳路了,去医院一查才知道是外伤性脑出血,“还好当时外孙在家里,不然真不知道怎么办。”汪奶奶说。

汪奶奶出院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自己养的花花草草,“也养了好几年了,死掉蛮可惜的。”

因为耳朵越来越不灵光,汪奶奶戴上了助听器。

共居生活:“没什么沟通,我心里还是空落落的”

“媛媛啊,我都不知道你去了哪里?你走了之后一点都没消息了……”虽然相处的时间不长,但汪奶奶心里还记挂着这个和她外孙同龄的小姑娘。

媛媛来之前,汪奶奶把家里的次卧收拾得干干净净。次卧里摆放着一张单人床,一台屏幕挺大的液晶电视和木沙发,空调也是在夏天来临前装上的。

汪奶奶的外孙会在寒暑假来到这里暂住。“我不怎么管他的,他妈妈管得多嘛,觉得在我这里住得舒服。”谈起外孙,汪奶奶脸上洋溢着笑容。

汪奶奶期待着媛媛能和自己说说话,让这栋房子不那么冷清。汪奶奶希望听到那些在她最大活动范围——从8幢到21幢之外的消息,哪怕是生活里开心的小事也好。不过,汪奶奶也明白自己和年轻人之间的鸿沟,“我们没有什么共同话题。”

媛媛和汪奶奶聊天

怕媛媛无聊,汪奶奶把房间里的遥控器给她,告诉她有新装的电视可以看,媛媛“嗯”了一声就不再说话了。汪奶奶问媛媛家里有几口人,想和她多亲近亲近,性格内向的小姑娘只回答一句“妈妈、爸爸、弟弟”,然后一老一小又陷入尴尬之中。

“要你问她,她才愿意答一下,不愿意她就不响了。”即使在客厅里碰面,媛媛大多数时候也都看着手机,“没什么沟通的。”说到这里,汪奶奶轻轻地摇了摇头。

虽然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汪奶奶觉得自己心里还是空落落的。她说,媛媛每天早上八点出门上班,晚上八九点回家。到家后她洗漱一下就立马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了门。汪奶奶常常会在临近媛媛下班时,就坐在客厅的小桌上等着她回来。等待是一种盼头,也是为了等媛媛洗漱完,然后可以打扫浴室。“和以前相比,我反而睡得更晚了一点。”汪奶奶说。

相隔两代的陌生人进入自己的生活,对汪奶奶和媛媛来说都不容易。媛媛不知道汪奶奶有哪些基础疾病,汪奶奶也不了解媛媛喜欢什么。“以为我外孙已经够内向了,没想到媛媛更加内向。”过了几天,汪奶奶也不愿意挑起话头了。

看着媛媛每天早上急匆匆地去上班,没有时间买早饭,汪奶奶特意多蒸了个包子和水煮蛋。等她把早饭打包好,慢腾腾地走到门口,媛媛已经在火急火燎地系鞋带了。听到汪奶奶让她带上早餐,媛媛摆了摆手说有同事帮自己带了。“啪”的关门声里,汪奶奶觉得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算了,还是一个人住吧。”当十五家园里的其他独居老人问起“老青互助”养老项目的情况,汪奶奶回答道。

重回一个人的生活:“窗户一年没擦了,每天社区有人来聊天”

傍晚六点左右,汪奶奶把中午吃剩的半碗小黄鱼拌饭放进锅里重新加热,老人托着碗沿的手止不住地颤抖着。

前几年,女儿重新给汪奶奶买了个新的电饭锅,用这个小号的电饭锅,一天煮一顿吃两餐,很方便。

汪奶奶歪着头看着燃气灶的火候,突然想起什么似的,拿起陈旧的老年机指了指上面一个陌生的六位短号。“你帮我看看,这是不是个诈骗电话啊?我女儿和社区的小李都让我别接。”尽管老年机反应迟钝,并不好用,但用不来智能手机的汪奶奶还是没换。

这么多年一个人生活过来,汪奶奶觉得自己也习惯了。每天早上,社区工作人员会上门和她聊聊天,说些身边最近发生的事情,往往一聊就是一个小时。午饭前她会出门走一走,在树荫底下和其他老人一起拉拉家常,“有人陪着聊聊就好了。”

但有些窘迫困难的时刻,她发现自己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脚步,也无法自己处理生活中的琐事。有一次傍晚正准备热饭,汪奶奶发现燃气灶的火怎么也点不着,匆匆忙忙联系社区,找来修理师傅把面板翘起来一看,才发现是电池用完了。

汪奶奶用手指了指灰蒙蒙的玻璃窗,因为腿脚经不起折腾,爱干净的汪奶奶没有办法独自清洁玻璃窗。原本在去年过年的时候,她就联系想找一位擦窗师傅上门,结果对方临时有事来不了,清洁窗户的事情也一再搁置,“现在都10月份了,我得催催他们去。”

那次磕伤头之后,在嘉兴工作的女儿曾把她接到家里住了两个月。

“在女儿家,什么事情都不用我操心的……”汪奶奶用手指比了比在海盐买到的笋的个头,表示在那里的菜又新鲜又便宜,所以现在女儿每周六来看她的时候,都会带上满满当当的荤菜素菜,还特意给她换了个大冰箱。

但汪奶奶还是坚持让女儿把自己送回了杭州。两代人的作息时间不同,到底不如在自己家舒服;为了照顾她,女儿和女婿还要从忙碌的工作里抽出时间,老人心里也过意不去。“每天下班都会给我打一个电话的,挺好的。”汪奶奶说。

汪奶奶最骄傲的事情就是把一双儿女都送出国读书了,但提起已经留在国外生活的儿子,汪奶奶的神情仍然有些失落。

“现在啊,就盼着外孙过年回来了。”汪奶奶开心地看着玻璃门上挂着的两只红色小牛,小牛在暖黄的灯光下显得喜气洋洋,“这是外孙从外面拿来的奖品。”

结束采访告别时,夜色里传来小区车道上小朋友打闹声和长辈的训斥。挥手之后,汪奶奶轻轻关上了窗。

新闻+

什么是“老青互助”养老模式

该养老新模式从孤寡、独居等困难老人的实际生活情况及主观意愿出发,调动辖区单位年轻群体的积极性,以驻家生活互助的形式,形成年轻人、老年人居家结对的创新养老服务模式。老年人为年轻人提供与其共同的居住场所,年轻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健康照看与简单的生活协助。

以此搭建“朝”“夕”二代互助沟通的桥梁,让老年人生活更便利,减少生活中的一些安全隐患;让年轻人居有定所,找到归属感,享受家庭温暖陪伴。一方面老人用空余住宅空间帮助年轻人减轻了在城市打拼的生存压力,另一方面年轻人用陪伴照看排遣了老人独居的寂寞,降低其独居的风险。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wutongziawt.com/wtzpz/12458.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重阳节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