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故事
《神仙传》记载:三国时期,吴国人董奉隐居庐山,日为人治病,不取分文钱。凡来乞医而治愈者,重症令植杏五株,轻者植一株,数年计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自号“董仙杏林”。初夏杏熟时,董奉以榜示人,买杏者,不收银钱,只需以谷换杏。积数年,囤谷数仓。后遇荒年,董奉开仓济贫。从此,人们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大夫,就用“杏林春暖”的成语进行赞誉。后以杏林称颂医家,成了中医的代名词。
杏仁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P以及钙、磷、铁等营养成分。其中胡萝卜素的含量在果品中仅次于芒果,人们将杏仁称为抗癌之果。杏仁含有丰富的脂肪油,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因此,杏仁对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有良好的作用;中医中药理论认为,杏仁具有生津止渴、润肺定喘的功效,常用于肺燥喘咳等患者的保健与治疗。甜杏仁作为食品,可作扁桃仁的代替品。美国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胆固醇水平正常或稍高的人,可以用杏仁取代其膳食中的低营养密度食品,达到降低血液胆固醇并保持心脏健康的目的。研究者认为,杏仁中所富含的多种营养素,比如维生素E,单不饱和脂肪和膳食纤维共同作用能够有效降低心脏病的发病危险。
从中医讲杏仁有降气祛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治疗疥疮和消肿等功能。
甜杏仁,性平,偏于滋润及养护肺气,作用缓和,其润肠通便之功效较苦杏仁更为显著。并能润肺,宽胃,祛痰止咳。适用于肺虚久咳或津伤、便秘等症。
苦杏仁,性属苦泄,善降气,入肺和大肠,具有止咳通便功能。
性微温,味苦。归肺经、大肠经。
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用量4.5~9克,水煎服,生品入煎剂宜后下;或入丸、散。杏仁用时须打碎,杏仁霜入煎剂须布包。外用:适量,捣敷。用治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血虚津枯、肠燥便秘。
保肝;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抗肿瘤;抗炎和抗癌;抗突变;杀蛔虫。毒性:苦杏仁苷被肠道微生物水解产生出较多的氢氰酸,可致死。
①治小肠气痛欲死者:苦杏仁、茴香各30克,葱白15克(焙干)。同为末,酒调,嚼胡桃肉咽下。(《卫生易简方》)
②治上气喘急:桃仁、苦杏仁(并去双仁皮尖,炒)各15克。上二味,细研,水调生面少许,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生姜、蜜汤下,微利为度。(《圣济总录》双人丸)
③治气喘促浮肿,小便涩:苦杏仁30克,去皮尖,熬研,和米煮粥极熟,空心吃二合。(《食医心镜》)
④治咯血:苦杏仁四十粒研细,用黄蜡炒黄色,入青黛3克,捏作饼子,同时以柿子一枚破开,以饼置其中合定,湿纸包煨。研,水服。(《医学入门》圣饼子)
⑤治小儿久患咳嗽:苦杏仁45克(去皮,焙),茯苓30克,紫菀茸、皂角各15克(去皮、弦、核,蜜炙黄)。上末,每1.5克生蜜调入,薄荷汤泡开服。(《仁斋小儿方》杏仁膏)
经典方剂
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首见于《伤寒论》。原书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本方证之于临床,既有汗出而喘者,又有无汗而喘者。于此,应用中主张不论有汗或无汗,皆可投之。
麻黄三钱(9克)、杏仁三钱(9克)、甘草两钱(6克)、石膏(先煎)一两(30克)。
主治外感风邪,肺热内蕴,发热咳嗽,喘息急迫,口渴,脉浮滑而数,苔薄白或黄。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肺热喘咳。方用麻黄宣泄,石膏清疏,杏仁沉降,三药同用,有宣有降,相反相成,清降结合,标本兼顾。
临床应用以身热不解、外感风邪、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或鼻扇口渴、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为辨证要点。凡属风寒实喘、肾虚久喘者,不宜应用。
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盗汗、眼疾、郁证、喉头水肿、老年慢性喘咳、鼻窦炎等证属肺热郁闭的病症。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有抗病毒、解热、平喘、镇咳、祛痰、利尿、镇静等多种作用。
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视频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