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梧桐子 > 梧桐子特性 > 正文 > 正文

民间中草药荆芥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7/19 8:35:15
白癜风网址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05296.html

--------------------------------------------------------------------------------------------------------------------------------------------------------------------------------------------------

荆芥是一种可以入药的植物,由于生长环境缺乏足够的阳光,所以荆芥的叶片翠绿肥厚。下面我们就重点了解下荆芥的功效与作用。

荆芥图片荆芥的功效与作用

荆芥

HerbaSchizonepetae

JīnɡJiè

香荆荠、线荠、四棱杆蒿、假苏

全草类

味辛;微苦;性微湿。

①《本经》:味辛,温。

②《医学启源》:气温,味辛苦。

入肺、肝经。

①《纲目》:入足默阴经气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二经。

③《本草汇言》:足厥阴、少阳、阳明经。

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全草。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产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北等地,多系人工栽培。

一年生草本,高60~90厘米。茎直立,四棱形,基部稍带紫色,上部多分枝,全株被短柔毛,叶对生,羽状深裂,茎基部的叶裂片5;中部及上部的叶裂片3~5,线形或披针形,长1.5~2厘米,宽2~4毫米,全缘,两面均被柔毛:下面具凹陷腺点,穗状轮伞花序,多密集于枝端,长3~8厘米;苞片叶状,线形,长乱0.4~1.7厘米,绿色,无柄;花萼钟形,长约3毫米,距纵脉5条,被毛,先端5齿裂;花冠淡紫色,2唇形,长约4毫米,上唇2裂,下唇较大,3裂;雄蕊4,2强;子房4裂,花柱基生,柱头2裂。小坚果4,卵形或椭圆形,长约1毫米,棕色。花期6~8月。果期7~9月。

内服:煎汤,3-10g;或临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捣敷;或研末调散。

表虚自汗、阴虚头痛忌服。

①《药性论》:荆芥久服动渴疾。

②《苇航纪谈》:凡服荆芥风药,忌食鱼。

③《纲目》:反驴肉、无鳞鱼。

④《本草经巯》:痛人表虚有汗者忌之;血虚寒热而不因于风湿风寒者勿用;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者,慎勿误入。

祛风;解表;透疹;止血。主感冒发热;头痛;目痒;咳嗽;咽喉肿痛;麻疹;痈肿;疮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①《本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

②《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歪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糟。主辟邪毒气,除劳,治丁肿;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又捣末和醋封毒肿。

③孟诜:产后中风身强直,研末酒服。

④《食疗本草》:助脾胃。

⑤《食性本草》: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筋骨烦痛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

⑥《日华子本草》:利五脏,消食下气,醒酒。作菜生热食并煎茶,治头风并汗出;豉汁煎治暴伤寒。

⑦《本草图经》: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

⑧《滇南本草》:治跌打损伤,并敷毒疮。治吐血。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

⑨《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颓,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①治风热头痛:荆芥穗、石膏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茶调下。(《永类钤方》)

②治头目诸疾,血劳,风气头痛,头旋目眩:荆芥穗为末。每酒服三钱。(《眼科龙木论》)

③治风热肺壅,咽喉肿痛,语声不出,或如有物哽:荆芥穗半两,桔梗二两,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去渣,食后温服。(《局方》荆芥汤)

④治一切风,口眼偏斜:青荆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处砂盆内研,生绢绞汁于磁器内,煎成膏;余滓三分,去一分,将二分滓日干为末,以膏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早至暮可三服。忌动风物。(《经验后方》)

⑤治大便下血:㈠荆芥,炒,为末。每米饮服二钱,妇人用酒下。亦可拌面作馄饨食之。(《经验方》)

㈡荆芥二两,槐花一两。炒紫为末。每服三钱,清茶送下。(《简便单方》)

⑥治产后血晕,筑心,眼倒,风缩欲死者:干荆芥穗,捣筛。每用末二钱匕,童子小便一酒盏,调热服,口噤者挑齿,闭者灌鼻中。(《本草图经》)

⑦治小便尿血:荆芥、缩砂,等分。为末。糯米饮下三钱日三服。(《濒湖集简方》)

⑧治痔漏肿痛:荆芥煮汤,日日洗之。(《简便单方》)

⑨治癃闭不通,小腹急痛,肛门肿疼,无问新久:大黄(小便不通减半)、荆芥穗(大便不通减半),等分。各别为末。每服一、二钱,温水调下,临时加减服。(《宜明论方》倒换散)

⑩治一切疮疥:荆芥、金银花、土茯苓,等分。为末,熟地黄熬膏为丸,梧子大。每旦、晚各服百丸,茶酒任下。(《本草汇言》)

⑾治风毒寡疬、赤肿痛硬:鼠粘子一升(微炒),荆芥穗四两。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竹沥半合,搅匀服之,日三服。(《圣惠方》)

⑿治脚桠湿烂:荆芥叶捣敷之。(《简便单方》)

荆芥

别名:假苏、香荆荠、线荠

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全草,入药时用其干燥的茎叶和花穗,秋季化开穗绿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分布于江苏、江西、湖北、河北等地内用多煎汤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性味归经:性微温,味辛;归肺、肝经。

功效:主治: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用于感冒、麻疹透发不畅、便血、崩漏等。鲜嫩芽用于小儿镇静效果最佳

服用禁忌:风热感冒、表虚自汗兼阴虚头痛者忌服。

古籍摘要:

《本草纲目》:荆芥入足厥阴经气分,其功长于祛风邪,散瘀血,破结气,消疮毒。盖厥阴乃风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风病血病疮病为要药。

《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

良方精选:

《方1》功效:发汗除风,适用于偏瘫

配方:荆芥、防风各12克,带根韭菜全棵(全身瘫用7棵、右侧瘫用4棵、左侧瘫用3棵),猪蹄甲2个。

制法:将上述所有药材加水煎煮25分钟,滤渣取汁

用法:趁热温服,服用后盖被发汗(不发汗,无效果)

《方2》功效:有消肿、止痛、止血的作用,适用于外痔、内痔

配方:荆芥、朴硝、莲房、五倍子、桑寄生各30克。

制法:将上述中药以水煎煮,取药汁

用法:晚上睡觉前熏洗患处。

《方3》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痛,适用于肛裂。

配方:荆芥、桑寄生、莲房、朴硝各30克,鳖甲24克,五倍子4克。

制法:将上述所有药材加水,武火煎煮20分钟

用法:将药汁倒入干净盆中,患者先半蹲于盆上熏,待药汁温度降低后坐浴10~15分钟,每日1次。

《方4》功效:发汗解表,适用于风寒感冒,症见发热无汗、鼻流清涕痰少清稀者。

配方:荆芥、苏叶各10克,红糖30克,生姜15克,茶叶6克

制法:将荆芥、苏叶洗净,与茶叶、生姜一并放入砂锅中,加水浸

泡20分钟,文火煎沸10分钟取汁,加红糖溶化即成

用法:随意服用。

《方5》功效:适用于大便带血。

配方:荆芥10克

制法:将上药炒干后研成粉未状

用法:男性米汤送服,女性用酒送服,每次1剂

《方6》功效:适用于女下血如崩

配方:荆芥、椿树皮名5克,醋30毫升

制法:将荆芥和树皮洗净晾千后同研成粉木状,与醋一同加水煎煮,滤渣取汁

用法:温服

《方7》功效:可以有效清除脾胃湿热。

配方:荆芥、桔梗、白芷、浮萍、黄琴、牡丹皮各10克

制法:将上述所有中药放入砂锅中加水浸泡30分钟,然后煎煮30分钟,倒出药汁,继续加水煎煮20分钟,然后将两次煎得的药汁混合在一起。

用法: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一般10~15日为1个疗程

推荐:更多民间中医健康资讯,长按手指扫描下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wutongziawt.com/wtztx/84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梧桐子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