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期
(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
印象中的的郑板桥,清高孤傲,落拓不羁。但是他咏自己家乡兴化的时候,那份深情,真真儿感动了絮苒。江南水乡的精致,都在诗里了。
苏东坡是宋朝有名的创造型吃货人才,最广为流传的发明是“东坡肉”。他讲究吃,也讲究情调。“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一句,绝对能说明这一点。顶级吃货苏轼对鸡头米的吃法极为讲究:时不时取煮熟的鸡头米1粒,放入口中,缓缓含嚼,直至津液满口,再鼓漱几遍,徐徐咽下。他每天用此法吃10~30粒,坚持不懈。直到老年仍然身健体壮,面色红润,才思敏捷。据说苏东坡还极喜爱吃“鸡头粥”,并称之“粥既快养,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郑板桥和苏东坡推崇的“鸡头”,指的就是芡;“鸡头米”即是芡实。
那么,芡实到底是什么呢?有何功效?如何食用?为何郑板桥和苏轼都这么推崇呢?絮苒来为您一一讲解。
1.芡实之形芡实(EuryalesSemen)是睡莲科芡属的唯一一个种:芡(EuryaleferoxSalisb.)的干燥成熟种仁。因为它的果实奇特,很像鸡头。故又得名鸡头米。李时珍曰︰芡可济俭歉,故谓之芡。意思就是,粮食歉收的时候,就用鸡头米代替粮食,所以叫芡。
果实剥开之后是这样滴。是不是有点像石榴?下图的芡还比较嫩,苏州人爱尝鲜,就爱吃这样嫩的芡实。
到了八九月,芡实就上市了。每个农民每天从7公斤带壳鸡头中,只能剥出1.5公斤净鸡头子。因而芡实的名贵程度不亚于山珍海味。
2.芡实之效芡实的食用历史已有两千多年。早在《周礼》中就有“加笾之实,菱芡栗脯”的记载。
《神农本草经》将芡实列为上品。书中记载:鸡头味甘平。主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百疾,益精气,强志,耳目聪明。久服轻身不饥,耐老神仙。这说的有些夸张了。李时珍说芡实,止渴益肾。治小便不禁,遗精,白浊,带下。吴仪洛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解暑热酒毒”一条。
陈士铎在《本草新编》对芡实推崇有加:“夫补肾之药,大多润泽者居多,润泽者则未免少湿矣。芡实补中去湿,性又不燥,故能去邪水而补真水,与诸补阴药同用,尤能助之以添精,不虑多投以增湿也。芡实不特益精,且能涩精补肾。与山药并用,各为末,日日米饭调服。”
《本草经百种录》则把芡实狠狠的夸奖了一翻,简直把它当作了脾肾之药的绝佳代表。“鸡头实,甘淡,得土之正味,乃脾肾之药也。脾恶湿而肾恶燥,鸡头实淡渗甘香,则不伤于湿,质粘味涩,而又滑泽肥润,则不伤干燥,凡脾肾之药,往往相反,而此则相成,故尤足贵也。”
3.芡实之食芡实这么好,怎么吃?絮苒在此推荐四个含芡实的食疗小方子。
{鸡头粥}益精气,强志意,利耳目。鸡头实三合(煮熟去壳),粳米一合煮粥,日日空心食。《经验后方》
{玉锁丹}治精气虚滑。用芡实、莲茎。《杨氏家藏方》
{四精丸}治思虑、色欲过度,损伤心气,小便数,遗精。用秋石、白茯苓、芡实、莲肉各二两,为末,蒸枣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盐汤送下。《永类方》
{分清丸}治浊病。用芡实粉、白茯苓粉,黄蜡化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盐汤下。《摘玄方》
芡实是药食兼用的食材。从营养角度来说,芡实营养成分以淀粉为主,另含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抗坏血酸和微量胡萝卜素、生育酚、氨基酸、葡糖基甾醇类化合物,是有益人体的理想食品。煮粥,煲汤的时候加入均可。山药薏米芡实粥,便是补气血、调和脾胃的好食疗方。三个食材等份,先泡后煮,加入枸杞冰糖味道更好。
4.芡实之品芡有两个常见品种:苏芡和刺芡。苏芡为刺芡的栽培变种,产量大,专供食用和出口;刺芡全株带刺,籽粒小,主要为药用。芡实即为种子除去种皮后的种仁。为了方便说明两者的区别和联系,絮苒特地制作了一张图片,供大家参考。
苏芡味道偏甘糯,肇芡味道偏粉一些。食用或者入药,并没有严格的界线。芡实炒虾仁,是高邮地区名菜,只有新鲜的芡实和虾仁搭配,才最不辜负味蕾。
清代诗人沈朝初曾有《忆江南咏鸡头》一阙赞之:“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爱乳盈瓯,细剥小庭幽。”想着,某个秋日晌午后,矮屋大门前,樟杏桑梓下,戴上铜指甲,用下午时光剥一碗柔滑珍珠,煮一滚甘润鲜香,听一曲苏州评弹,也不枉身为江南人了。
---Theend---
悬壶济世,心系国民
医界书生,志弘国医
①约稿邮箱:yjshusheng
yeah.net在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wutongziawt.com/wtztx/9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