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梧桐子 > 梧桐子性味 > 正文 > 正文

老上海痕迹方浜的昔日风采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0/15 9:24:34
北京到哪家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方浜是老城区的精华所在,它把老上海城区的精彩内容串连在一起,见证着它的演变,《方浜的昔日风采》就是试图写写它的原貌。我知道这是写不好的,因为内容太多,历史性太强,很多专家研究过这个大题目,区区小小的博客只能汇总一些资料,作为一个引子,给大家参考。

由于内容太多,这里分三集:方浜路、候家路、福佑路。我们开始吧!

第1集

方浜路

“城隍庙在方浜边上”,这是我的博客里经常出现的说法,方浜究竟在哪里?为什么叫方浜?很多人对此很纳闷,只知道庙前有一条路是方浜路,好像与方浜有一点关系。

我们把历史往前翻,来看看下面一张地图:

同治地图

在城隍庙前原来是有一条浜,就是现在的方浜路位置。这条浜于年填平成为马路,所以它是弯弯曲曲的,解放前光启路以东称为宝带路,光启路以西为庙前街,后来统名为方浜路。

为何又叫方浜呢?

上面这张图就会给你答案;方浜穿过小东门旁的水门和城外的集水浜(现在的东门路)相接,一直向西流到西城墙脚下,另一支在《同治上海县志》有记载;“方浜一支从香花桥北流,名为侯家浜(现在的候家路),再北折而东(现在的福佑路),过北香花桥、安仁桥,至福佑桥而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方块,所以大家都叫这条浜为方浜。在这个方块里有城隍庙、岳庙、豫园、沉香阁等著名游览胜地,城隍庙里的荷花池也是它的水。而浜南有县衙、咸丰以前还有文庙,所以当年这条浜真是风光无限;人们可以在黄浦江过集水浜乘船进水门,泛舟方浜一直到城隍庙大门前庙前街上岸。然后“白相城隍庙”;进香、购物、小吃,还可以经长生桥、如意桥或陈士安桥跨过方浜到县衙办事,到文庙求圣人保佑高中。看到这时你可以想一想;在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这条浜犹如现在上海的南京路,要想还原真是不可能的,我认为它是老上海县城真正的母亲河,它的故事老前辈都有很厚很厚的书在记录,在我的这三集里只能拾一点小花絮,主要目的提醒一下大家;不要把方浜给忘了!

筑路前的方浜

《筑路前的方浜》看着这张老照片对我们喜欢拍照的人来说很会触动感情,去过绍兴的人就会想起,当时上县城里热闹的程度绝对是一流的,可惜的是填浜以前的照片很少,年填浜后的照片到有几张,现在的南京路也要为之汗颜,当然这是两种风格。

旧时方浜路、集水街(东门路)街景

人山人海在刚填平的方浜路上忙,二边的商店应运而生,其密度是现在任何一条街不能相比的,因为那时没有交通规则。

昔日方浜路——商铺林立

方浜中路到现在为止西段已经拓宽,没有了原来的模样,而东段没有拓宽过,还保持了原来的样子,这是一个明举:

方浜中路东段

二张照片明显区别是多了许多二层、三层的房屋;有砖木结构的、有钢筋水泥结构的,中间还夹着几幢欧式的楼房。

在乾隆年间浜边的大街已经很兴旺,市民都叫它“庙前大街”,方浜填平后,交通大为方便了,路通兴市,方浜路成为上海城厢里最繁华的街市,一直延伸到城外的小东门街(后来的方浜东路,不是东门路)。在这里诞生了不少百年老字号商铺,现在它们都搬走了,也不回来看看,要是像我这样小气,哇哇地要骂山门了!开一个玩笑。

童涵春和方九霞

先来谈谈银楼,几乎著名的银楼都聚在这里;在方浜路人民路口就会给你一个气势,右面是年创建的童涵春,左面是哪一家?你知道吗!它是有名的“裘天宝”银楼。马路对面小东门大街(后来的方浜东路)上有“方九霞”银楼,南京路崛起后搬到南京路庆福星的大楼里。除了“裘天宝”、“方九霞”,还有“老庆云”等六家都先后开张,有兴趣的话我们来点一点;

第一家是“杨庆和”银楼,开于年(乾隆三十八年)。十年后,现方浜中路59号“老庆云”银楼开张。年凤祥银楼在小东门的方浜路上又开张了,年迁至望平街(南京路附近),取名为“老凤祥银楼”,现在是上海大名鼎鼎的大银楼,家喻户晓。

迁至南京路的老凤祥银楼

接下来大批银楼跟着来了;“东来升”、“景福”、“恒孚”、“裘天宝”、“宝成”、“费文元”、“庆福星”先后开业,所以这条街在当时被称为“银楼街”。这里到要提一提;“裘天宝”是周信芳的岳父裘氏开的。

这些银楼有一个特色;前店后工场。前面站柜台的伙计都是卖相很好的,因为那时和现在不一样;现在买首饰只要到店里去挑,当时是小姐、太太上门去定做的,卖相不好生意是要逃走的。每一个工场里都会有顶呱呱的老工匠坐镇,客户再难的图样也难不倒他们,记得当时方九霞工匠领班(当时称老把)也是姓蔡的,手艺出众,远近闻名,处处体现了顾客是上帝的理念,所以生意越来越好。

现在还有老银楼的痕迹吗?我们再去找找!

老庆云银楼旧址

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南市遭到了狂轰滥炸,市面冷落。更可怜的是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年),国民党政府实行黄金统管政策,禁止黄金买卖,这里的银楼大批关闭,加上解放初期黄金不准买卖,从此一蹶不振。

除了银楼,样样都有,店铺林立,人头济济。不能不说的是茶楼,它们都集中在方浜路小东门口,最有名的是“春风得意楼”,因为口彩好,过年过节,老板小姐总得上楼逍遥品上一杯,得意非凡。不仅如此,据记载,这家茶楼门口还有一台老虎灶;不是后期的那种用龙头放开水的老虎灶,而是用铜勺舀水的那种小锅老虎灶,这是什么味道!你可以想想。

老虎灶

到了晚上,酒楼开张,大闸蟹上市了,灯红酒绿的一条街,酒店前挂了很大很大用纸板画的、红红的大闸蟹,两只眼睛装了两只电灯泡,闪闪发光。楼上顾客盈门,品尝着鲜美的大闸蟹,咪着醇美的“王宝和”佳酿,“五斤奎!六六六!”的猜拳声响彻街面,叫人终身难忘。

清末富家子弟用餐

还有一个不能不说的是小东门街,后来改为方浜东路,现在拆得干干净净,成了停车场。当时可是黄鱼鲞、鳗鱼鲞、虾干、龙头烤等南北货的集中地,窄窄的一条街,两边摆满了箩筐,咸香味洋溢着整条街。路过那里,店里的伙计会拉着你长衫的衣袖;“老板,买一点吧!”。

正像我前面所说的有幸现在老街改造,城隍庙以东的方浜路基本上不动,保留晚清、民初的原样,我看了这些资料后,站在路口,六十年前的上海老街像拉洋片一样,在眼前浮现,享受《老上海的痕迹》的快乐!所以我特别喜欢方浜路东段。

在方浜路光启路口有一个戏台,叫玄扈台。你可不要上当;这不是老上海的痕迹,年修复上海老街时以便随时在街头演出而新建的。按说在我的《老上海的痕迹》里没有什么可说的,但是又与痕迹有关;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不能不说;

建戏台时为命名伤透脑筋,于是当时的南市区委召开部分“老上海”座谈会。因为地处光启路,为纪念徐光启,有人提议叫光启台。提议一出很多人认为很好,但是也有人以为一边是光启路,这里是光启台,既重复、又太俗。又有人提议老庙黄金新楼以城隍老爷的字号“景容”命名,也可以同法泡制。这个提议很好,于是查了资料;徐光启的字号是“玄扈”,这样在老街上就有了“玄扈台”,很有趣吧!

玄扈台

过了光启路,路面经过拓宽,已经没有了老上海的痕迹,只有面貌一新的新街市。

新街市

这里尽管一派明代的氛围,也很热闹,但是我要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往前走,过了旧校场路(这里也有很多故事,暂且放一放),前面到了候家路,方浜的支流侯家浜到了,让我们一起进入下一集:侯家路。

第2集

侯家路

方浜由东向西一直流到西门城墙脚下,途中过了旧校场路另一支流向北,人们叫它侯家浜,也就是现在的候家路。去过那里的人们都知道,旧校场路因为就在豫园商场边上,比候家路闹猛,但是早年不是这样的,旧校场路是军事禁地,这里是驻军和比武的地方,而候家路倒过来是一个特色商业街——珠宝街,有钱人带着他们的太太、小姐,在这条浜的边上淘宝。

候家路

这里的居所比老城厢其它地区要好很多,尤其在清光绪三十三年(年)填平筑路以后(比方浜早填平7年),发展更快,路边多见的是新式石库门房子,门楼特别漂亮,现在还留下不少;

漂亮的门楼

侯家浜,按常规来看这里应该有一个侯姓的大户,可是查不到,也成为了一个谜团,因为这里是纪实,不是戏说。像乔家浜,即使有明末“最乐堂”的乔一琦,但是没有查到资料,也不敢下结论说乔家浜是因为乔一琦而命名。但是这里为什么很快就成为了珠宝集中地,这是有历史根据的,而且很有趣。

珠宝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是很普遍了,宝石大量开发已经不是稀罕物,珍珠更不值钱,人工饲养,一串卖不了多少钱。相比之下,过去珍珠和玉石的产量稀少,珠宝玉器的价格就很昂贵了。

鸦片战争以前,上海的经济与江南的其他发达城市相差很多,年上海还没有一家专业的珠宝玉器商店,要买珠宝,必须赶到二百里外的苏州才行。尤其是南京,是六朝故都;当时的南京和苏州是江南地区最富裕的城市,珠宝玉器的消费量很大,形成了京(南京)帮和苏(苏州)帮珠宝商人。

年上海开埠后,尤其在咸丰三年(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年攻陷了苏州等地,大量难民涌进上海。其中大批珠宝商就在侯家浜落户,到同治十二年(年)已具规模,就筹款在侯家浜买下了三间平房,取名“仰止堂”,这就是后来的珠宝同业公所的原型。

有地址吗?有!有一个珠宝同业公会在候家路26号,据记载那里还有几块刻着当时捐款建造“仰止堂”人姓名的石碑。

赶去一看;26号没有了,只有它旁边的38号老房子,拍了回来与资料里的那张一模一样;(据网友puluo提供信息;珠宝同业公会在候家路26号94年拆除。)

昔日珠宝同业公会旁的老楼

原来“仰止堂”早就拆了,写资料的人也没有拍到,这幢别致的民国时期的老房子,整旧一新,“德星晖暯”醒目的刻在门楼上,它应该见证过“仰止堂”。

搞这个珠宝同业公所一方面把珠宝业定位在这里,形成一定的人气。另一方面制定一定的行规,这些行规现在人也做不到的,我们来看看;章程规定“不论珠宝翠玉,凡属赝品,概不准携入销售,致为本汇市名誉之类”。这里还设置专门鉴定机构,一经查出赝品,不管是京帮还是苏帮,都要受处分,谁也不敢卖假货。现在好多人出国去旅游,在好大的市场里,购物环境绝对一流,可是买回来的玉石一鉴定,假货比比皆是,为之汗颜。

侯家浜珠玉汇市日益兴旺,到了民国以后,根据“公会组织法”,要建立同业公会来替代同业公所,就在候家路26号新建了“上海市珠宝业商业公会”,就是后来的“上海市玉石雕刻厂”,可惜的是没有拍到,很遗憾!也好,把现在的旧街痕迹拍下来了,那天没了再懊恼也就更晚了。

方浜的银楼业、侯家浜的珠宝业,为老城厢奠定了兴旺的基础。可是仅仅过了一百多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珠宝业商业公会迁至租界,侯家浜的珠宝业就此败落,加上解放后珠宝玉器一度被认为与国计民生不相适应,这里再也没有兴起它的老行当,写上了句号。

有人会问;“现在的珠宝业不是在旧校场路吗?”,是的!它是侯家浜珠宝业的衍生;旧校场没有了,民国后珠宝市场扩展向市口更好的旧校场路,天发、顺昌、振昌、三鑫、杨天祥和恒昌等十一家在这里驻扎,一直到解放以后,继承了“香火”,这是后话。

街面的小弄

在这条街上可以看出,太有钱的有他的小洋房,不会住在这里;没钱的也住不起,中产阶级住在这里刚刚好,他们白天做做生意,晚上打打麻将,很潇洒。

天黑了,卖夜报的出动了,“夜报要伐!夜报”,“大晚夜报,夜饭吃饱”,声声由远而近。他们不仅叫卖夜报,而且唱新闻;“今天新闻真正好,东洋赤佬被包围!”。有时也造谣;“特大新闻!电影明星打胎了!”,等你买回去翻了半天什么都没有了,大呼上当!

这是在这些弄堂里的老版本,人们习以为常。夜深了,大部分居民已经入睡了,打麻将的激战正酣。赵家阿婆,钱家阿娘,孙家好婆,李家奶奶正在兴头上,肚子有一点饿了!在这静悄悄的弄堂里,隐隐约约地传来神秘的声音;“桂花赤豆汤,白糖莲心粥!“,“猪油夹沙百宝饭”,“火腿粽子”,“五香茶叶蛋”,“檀香橄榄卖橄榄”。这种声音太美妙了,妙就妙在刚刚好,它不高也不低,睡着的人不会吵醒,醒着的人刚刚能听见。

馄饨摊

赵家阿婆今天要大请客,因为她赢钱了。打开阳台的窗,用一根长绳吊一只篮头,里面放了一点赢来的钱和一只钢精锅子,把篮子放下去,吊上来时是一锅小馄饨。她们一边吃着小馄饨,继续“战斗”!

阳台

东方刚泛白,麻将搭子有了一点倦意,外面又传来少不了的晨曲;“拎出来啰!”,什么东西拎出来,我不便多讲,大家都知道!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新街面

这些循环在这老城厢的街上、弄堂里周而复始,就是老上海的味道,也是我要的。当然时过境迁,现在不一样了,但是还是忘不了的啊!

老街面

昔日的珠宝街已经没有了威风,倒也不是完全这样,到了福佑路口,又有一点不一样了。

候家路福佑路口

这里原来是振兴珠玉市场(候家路73号)和新珠玉汇市(候家路25号)。这些都已经没有了,现在有的是旧校场路珠宝市场倒过来延伸过来的,主要是小商品,也有小玉器。

上面我们提到过旧校场路,它原来是怎样的呢?

旧校场

《同治上海县志》中记;“大演武场,旧在县西北积善寺前明正德九年知县黄希英辟。嘉靖四十二年迁北门外。康熙五十九年以南门外旧仓基重辟。今仍之,俗称校场。

就是说在明嘉靖四十二年(年)前这里是校场。校场搬走以后,这里就是纸扎作、神马店、年画作坊。同时侯家浜的珠宝业也移向这里。

新的旧校场路

现在是面貌一新,大家都去过,沉香阁也在那里。

面貌一新

在这游人如织的地方,有一个著名的现代老牌子;亚一黄金和老庙黄金。

游人如织

实际上这里已经是老城区里的珠宝集中地,在我看来;可不要忘了侯家浜,它比这里早了好几百年。

珠宝集中地

好了!我们走过了方浜的第二段——侯家浜,向北已经到头,我们的方浜要向东了,让我们一起进入下一集——福佑路。

第3集

福佑路

侯家浜向北到了福佑路来了一个90度大转弯向东去了,这条浜原名为黑桥浜。为了更直观,我请出了年的地图,这时黑桥浜已经填平,安仁街以东是福佑路,安仁街向西叫穿心街。这张地图可以教你绝对看不懂,哪来的穿心街?听也没有听到过。你再仔细看看方浜路的那段;县基路(现在的光启路)以西的是庙前街,与我写方浜一文是一样的,向东是宝带路(小东门是宝带门),与我写方浜一文也是一样的。我又查了年的地图,这二条路已经合并为方浜路,说明那时的变动很大,出版又没有权威,各标各的,就在这张地图上;城内有一条天主堂街(现在的梧桐路),城外也有一条天主堂街(现在的四川南路),乱哄哄的。

福佑路的奥秘

就是这乱哄哄,造就了说不完的故事;有的叫你捧腹大笑,有的令你啼笑皆非,再有的使你深深地体会到在我们常去的地方竟然有这么深厚的历史积淀,更爱我们的老上海。

福佑路上我标了那么多的地名,它们都有奇特的事情发生过,很多可能你还不知道,再游一次别样的福佑路,我来带路,你可要和我一起去哦!

我们顺着侯家浜先到清真寺。

福佑路的清真寺

道光三十年(年),太平天国的洪秀全领导拜上帝会在广西金田起义,到咸丰三年(年)太平军席卷半个中国,定都南京。南京出现一片恐慌,据记载;“官眷出城者约有四百家,崇文、宣武两门外官宅十空其六七。钱铺闭歇者三百家,典铺当者,以十为率。银价斗落至大钱一千二三百文一两,西客收账,商贾歇业。”

南京的官员和老百姓逃到哪里去?上海。

接着太平军东进,攻下苏州,苏州城的官员和老百姓又倾城出逃,逃到哪里去?又是上海。

上海原来回族人很少,没有回教堂,大批难民中有很多回族人,没有回教堂他们是不行的。

同治二年,南京籍的穆斯林聚居在老北门一带,为过宗教生活,曾在硝皮弄租了两间平房作为临时礼拜场所。同治八年,马翰章、哈庆堂、金兰坡等31名乡老倡议集资银元,购地0.6亩,创建了穿心街礼拜大殿。光绪二十五年(年),乡老们再次集资银元,购地0.58亩,扩建二进大殿。光绪三十一年,沙云俊、金东旭、杨竹坪等31名乡老又集资1万元,购地0.58亩,扩建三进大殿。并建立了寺务管理机构务本堂。民国24年,由哈少夫等发起,将临街石库门改建成三层新式楼房,底层正中作寺门;二层作水房沐浴室;三层作教长室、会议室、图书室、办公室。楼顶筑望月亭。该寺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

这个回教堂就是福佑路候家路口的教堂,楼顶上的亭子就是望月楼,既能望月,也能看到黄浦江。

穿心街回教堂

据回教协会公布的资料;“原名穿心街礼拜堂,后改称穿心街回教堂,俗称北寺。位于南市福佑路号。始建于清同治九年(年)。”

穿心街回教堂是上海最早的回教堂之一。

这里要注意一句话;“原名穿心街礼拜堂,后改称穿心街回教堂”。我的理解是先有穿心街,后有回教堂。要不然就要叫穿心回教堂了,就差一个字,决定了它们的先后。那么为什么这条街叫穿心街?这里肯定有故事,但愿我能找到答案,再写一集,现在是不可能的。

继续我们的故事;你仔细看看,这清真寺的对面有一条弄堂,解放后称民珠弄,以前叫萨珠弄。

《光绪上海县志》卷二的“街巷”里有记载;在这以前萨珠弄的原名是杀猪弄。老城厢里的猪肉都是在这里杀的,每天早晨猪叫震天,下午猪下水满地,臭不可闻。老百姓忍一下也就算了,因为要吃猪肉。可是回教堂的信徒不吃猪肉也不杀猪,每天在耳边哇哇乱叫,这是水火不相容的事。于是清真寺派人与鲜肉公所交涉,经多次协商,相持不下,因为那么多的杀猪作要搬没有这么容易,从同治九年一直相持到光绪年间,你说好笑不好笑!

杀猪弄门楼

这个问题不解决肯定是不行的,要么清真寺搬迁,要么杀猪的搬走,官府只能出面,鲜肉公所也考虑这里的人口越来越多,长此下去也不行,经两次搬迁,最后在城外找到了一块地方,都搬走了。

昔日杀猪弄附近的店铺

杀猪的都搬到东门外的猪作弄去了,这里就改名为萨珠弄。

看完了民珠弄,东面相邻的弄堂就是潘家弄,这两条弄堂早就不存在了,潘家弄的出处也成了一个谜。

为是么要叫潘家弄?潘家是谁?是潘恩?

潘恩是明朝的尚书,在上海有潘半城之誉,难道这里是潘家的老宅?为此各专家立说纷纭,《上海滩野史》就明确说这里是潘家老宅。

潘家弄南从福佑路起,北至人民路,没拆之前我经常去,没有一幢像样的大院。我这里有一张照片,可以说是最好的一幢,民国期间建的,是木器公会。

潘家弄

对于潘家弄是不是潘家的老宅,我在《十二,扑朔迷离的梧桐路》里有我的想法,当然也希望在这潘家弄里找到线索,可惜的是全都拆了,除了历史倒转,这是不可能的,只能在资料里去大海捞针。

走吧!呆在这里没用,到了丽水路口。这里现在是欣欣向荣,在这张地图里丽水路叫新北门,在年的地图里叫障川路。

丽水路口

障川路的叫法是对的,因为丽水路的人民路口是障川门,这是老叫法。新叫法是新北门,所以大家都对,只是没统一。

清末障川门景象

障川门的故事大了去了!顾名思义它是新开的,要不然不会叫新北门了。然而,这道门不是人工开的,而是用炮轰开的,你说奇不奇!

清咸丰三年(年)9月5日上海小刀会在嘉定起义,9月7日攻下上海县城。为了镇压小刀会,清军会同法军猛攻北门,架起了一门火炮,仅几炮,城墙就被打了一个大洞,县城被清军攻占,小刀会败退嘉定,清政府把这个洞堵上了。到了年,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东进,迫近上海,租界联军和清军联合抵御,为进出方便,把堵上的大洞又炸开,建了新的城门——障川门。城门的名字还是李鸿章起的呢!

当你站在丽水路人民路口的牌楼下时,是否知道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年是炮声隆隆,刀光剑影,杀声震天,鲜血淋淋,侯家浜里流了多少人的血。

我们再向东;城隍庙和豫园不去管它,因为我都已经介绍了。夹在中间有一个小世界,这里到又有很多故事。

上海有一个大世界,这是闻名于世界的,哪来的又生出了一个小世界。大世界原来是黄楚九的,后来属于黄金荣拥有,而小世界也是黄家的,只不过属于黄金荣媳妇李志清的,要不然谁敢在关公面前舞大刀、饭店前面摆粥摊,而且营业范围很相近。

小世界

年黄金荣出资五万元,重建被大火烧毁的城隍庙,从此庙产会的大权就落在黄金荣手里。他唆使管家程锡文将这块属于庙产的三亩多地皮折价一百二十条金条卖给李志清,要她担任后台老板,盖起了一个游乐场。二楼百货商场,三楼是游乐场,内有越剧、甬剧、申曲和电影。开业后光铺面出租、职工押金就收入十一万元,建造费的一半立即收回了,加上年年的盈利,黄家数钱也来不及,这就是流氓的手段!

这个小世界也造就了一批名演员;甬剧的金翠花、孙翠娥、傅翠霞、何文仙等,申曲的邵文滨、施春轩、筱月珍、花月英等。现在的小世界当你走过的时候看也不会看它一眼,不知道它在哪里的人大有所在,这就是历史,这一页翻过去了!

过了小世界的横马路就是安仁街。

安仁街大名鼎鼎,有说它与潘家老宅有关,有说它与文庙有关,这些我在前面已经有所分析,但是我亲眼见到过这里是热闹的小商品王国,现在都到北段的大楼里去了,这里反倒清静了。

安仁街

在这个路口应该有一座桥,是安仁桥,因为这里有方浜的支流侯家浜。过这桥的人可不是拎着马夹袋,而是挑着空担子的进城农民,他刚刚卖完了嫩糖藕,一路上桥一路数钱,看看赚了多少,够不够今天的开销。

卖嫩糖藕的沿着浜边一直向东走,到前面就是福佑门。

福佑路东段

出了福佑门,他打算到白渡路去乘小舢板过江回浦东白莲泾,因为这比十六铺的轮渡便宜。白渡路的小舢板我看到过,很危险的,大船开过它在江心直摇晃,令人提心吊胆,为了省几个小钱。

现在当然没有了福佑门,这张照片显得路口空荡荡的。

没有了福佑门

福佑门是我们今天的最后一站,这里总没有故事了!

哈哈!还有故事,福佑门的出现与拆城墙有关,这就奇了!你会想不通的。

福佑门原本是没有的,看过《方浜的昔日风采(上集)——方浜》的人不会忘记下面一张地图。

同治地图

侯家浜向东过了安仁桥、福佑桥前面断了流,因为没有了城门洞,也就是没有门。这道门在什么时候造的,我来解答;

20世纪初,城墙已经成为妨碍经济发展的因素,年就有人提出拆城墙,年(光绪二十九年),李平书进言道台袁树勋提出拆城的理由。年上书拆城的名单达30名,都是上海的名流;除了有李平书,还有《二十九,梓园》里的王震。这份名单我有,他们的身份都很显赫。

拆城的理由是;租界日盛,老城厢跟不上发展是城墙之故,让城门整天开着还不如拆了。

其次,城墙对城市的防御已无作用,拆了地下可以筑大阴沟排水,地面填平筑路,大大利于交通,城内的河道也可填平筑马路,真可谓四通八达。

再之,城墙拆了,城墙两边的房地市场地价大增,百姓得益,政府增收。太好了!

但是也有人反对,理由是:城外是租界,外国人看中了城里,到时候十六铺、南马路也不保。其次,浦东强盗横行,租界有警力保护,而城内警力有限,到时国家粮仓和百姓身家性命难保。

双方各不相让,道台袁树勋只得掏浆糊,转请两江总督周馥。两江总督周馥资格更老,你不决定,我怎么会下定论,这样就搁下了。

城是没拆,但是还是做了一些事的。马路加宽了,又增开了三道门,福佑门就在其中,也叫新东门,那时已经在-年了!到年福佑门城墙这一段拆除,前后只有三年时间,福佑门大概是上海城墙的城门中寿命最短的一个。

今天我们去了这么多的地方,我们的方浜也到了尽头,该歇歇了。人有一个好心态,就会有一个好心情,来保持您的好身体,创造一个好生活,倒过来造求您的好心态。这是一个循环,关键在于一个好心态,我们用好心态去玩了一圈老方浜,很开心吧,祝你快乐!

——蔡康安

来源:网易《爱爱博客》

上海老底子laodizi

每天为侬送上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wutongziawt.com/wtzxw/58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梧桐子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