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uànGǎnChónɡ
别名高粱条螟[成虫名]、高粱钻心虫
来源昆虫纲鳞翅目螟蛾科高粱条螟Diatraeavenosata(Walker),以幼虫入药。
生境分部东北各地。
功能主治凉血,解毒。主治便血。
用法用量0.5~1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钻秆虫拼音ZuànGǎnChónɡ
出处《东北动物药》
来源为螟蛾科动物高梁条螟的幼虫。寻找有虫口的陈旧秫秸,劈开取虫,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成虫体长1.2~1.4厘米,展翅2.4~3.4厘米。头、胸部背面灰黄色,腹部黄白色。前翅灰黄色,翅外方右多数暗褐色条纹,外缘翅脉间有7个小黑点。后翅银白色。幼虫体长2~2厘米,头棕褐色,前胸硬皮板及末节硬皮板淡黄褐色,胸腹部其余各节淡黄色或黄褐色,背面有淡紫色纵纹4条,各节近前缘有黑褐色斑纹4个,近后缘有2个。
寄主为高梁,玉米、粟、麻、甘蔗等。幼虫在寄主茎秆内越冬。
生境分部分布东北、华北、华东及广东、广西等地。
功能主治凉血、解毒。治便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钻秆虫拼音ZuànGǎnChónɡ
英文名graininsect
出处出自《东北动物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螟蛾科动物高梁条螟的幼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ocerasvenosataWalker
采收和储藏:寻找有虫口的陈旧秫秸,劈开取虫,鲜用,或用沸水烫死,晒干。
原形态高梁条螟,成虫体长1.2-1.4cm,展翅2.4-3.4cm。头、胸部背面灰黄色,腹部黄白色,前翘灰黄色,翅外方有多数暗褐色条纹,外缘翅脉间有7个小黑点,后翅银白色。幼虫体长2-3cm。头棕褐色,前胸硬皮板及末节硬皮板淡黄褐色,胸腹部其余各节淡黄色或黄褐色,背面有淡紫色纵纹4条,各节近前缘有黑褐色斑纹4个,近后缘有2个。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寄主为高梁、玉米、粟、麻甘蔗等。幼虫在寄生主戏秆内越冬。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性味咸;寒
归经凉血止血
功能主治凉血;解毒。主血热便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g,或5-10条。
摘录《中华本草》
2.钻石风《全国中草药汇编》:钻石风拼音ZuànShíFēnɡ
别名清风藤、铁牛入石、女儿藤
来源清风藤科四川清风藤SabiaschumannianaDiels,以根入药。
生境分部浙江、江西、四川。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祛风活血。
关节炎:钻石风根2两,五加皮根1两,徐长卿根5钱,白酒1斤,浸泡1周,每服1两,每日2次;或水煎服,每日1剂。
跌打损伤,陈旧腰痛:钻石风根2两,五加根皮1两,八角枫根1钱,水煎服,每日1剂。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钻石风拼音ZuànShíFēnɡ
出处《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亨利茶藨子的根。全年可采。
原形态亨利茶藨子,又名:岩马桑。
小灌木,高可达1米。小枝有腺体与刺毛。叶互生,具短柄;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4厘米,宽1~2.4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圆形,边缘上半部有浅齿,下面有腺体,革质。花单性,雌雄异株;数花集成总状花序,生于叶腋,花淡绿色;萼筒状,5裂,裂片三角形,上面有中肋;花冠5裂,较萼为短,与萼互生;雄蕊5;子房下位,柱头2枚,浆果,倒卵状长椭圆形,绿色,长至2厘米,有具柄腺体。
生境分部生于岩石缝中。分布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性味辛涩,温。
功能主治治风湿,痨伤,吐血。
复方①治筋骨疼痛:钻石风、黑骨藤各五钱,透骨香、走马胎各三钱。泡酒一斤,每次服五钱。
②治房伤吐血:㈠钻石风、鼻血雷各五钱,仙鹤草三钱。煎水服,加酒引。㈡钻石风、藕节、槐花、何首乌、枇杷叶、茅根各三钱。煎水服。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钻石风拼音ZuànShíFēnɡ
别名铁牛钻石(《江西草药》),石钻子(《江西省防治慢性气管炎资料汇编》)。
出处《江西草药》
来源为清风藤科植物四川清风藤的根或茎。根全年可采;茎6~9月割取,晒干。
原形态四川清风藤,又名:女儿藤、清木香、清风藤。
落叶攀援灌木,长达3米。根粗壮而长,肉质,淡黄色。小枝绿色,细弱,无毛;近叶柄基部处通常有2个极小的刺。单叶互生,膜质或近纸质,长椭圆状披针形或近长椭圆形,长2~10厘米,宽1~3.5厘米,先端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边缘具不整齐的钝齿,或全缘,白色,两面无毛,侧脉5~8对;叶柄长约1厘米。花钟形,长6毫米,3~6朵成聚伞花序;花柄纤细柔弱;花萼5深裂;花瓣5,椭圆状倒卵形,长为花萼的3~4倍,绿色至暗紫色;雄蕊5,与花瓣等长而对生;子房上位,2室,基部有花盘。核果圆球形或肾形,直径6~7毫米,蓝色,有网纹。花期5月。果期9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丛林中或石壁处。分布四川、湖北、甘肃、江西、浙江等地。
性味《江西草药》:"辛,温。"
功能主治止咳祛痰,祛风活血。治慢性气管炎,关节炎,跌打损伤。
《江西草药》:"祛风活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研末或浸酒。
复方①治关节炎:钻石风根二两,五加根皮一两,寮刁竹根五钱。白酒一斤,浸泡一周。每服一两,每日二次。或水煎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②治跌打损伤,陈旧腰痛:钻石风根二两,五加根皮一两,八角枫根一两。水煎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
石钻子晒干研粉,每次3钱,加冰糖5钱,炖成稀糊状,饭后顿服,每日3次。或制成片剂服。据例的观察,止咳作用较明显,起效最短时间为2小时,24小时内起效者例,占38.23%。同时也有较好的祛痰作用和一定的平喘作用。服药过程中,部分患者有食欲增加,睡眠好,体力和精神好转等情况。仅少数人有轻度头昏、大便次数增加的现象,多在2~3天内自行消失,并不影响治疗。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钻石风拼音ZuànShíFēnɡ
英文名RootofHenryCurrant
别名亨利茶藨子,岩马桑。
出处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药材基源:为虎耳草植物睫毛茶蔍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ibeshenryiFranch.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
原形态亨利茶藨子,小灌木,高可达1m。小枝有腺体与刺毛。叶互生,具短柄;叶片革质,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0cm,宽1-2.4cm,先端短尖,基部圆形,下面中脉上有长睫毛,边缘有长睫毛,上半部有浅齿。花单性,雌雄异株,数花集成总状花序,生于叶腋,花淡绿色;萼筒盆状,5裂,裂片三角形。上面有中肋;花冠5裂,较萼片为短,与萼片互生;雄蕊5;子房下位,柱头2枚。浆果,倒卵状长椭圆形,绿色,长约2cm,有具柄腺体。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岩石缝中。
资源分布:分布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性味辛;涩;温
归经肺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止血。。主风湿筋骨痛;痨伤吐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泡酒。
复方①治筋骨疼痛:钻石风、黑骨藤各五钱,透骨香、走马胎各三钱。泡酒一斤,每次服五钱。②治痨伤吐血:一、钻石风、鼻血雷各五钱,仙鹤草三钱。煎水服。加酒引。二、钻石风、藕节、槐花、何首乌、枇杷叶、茅根各三钱。煎水服。
摘录《中华本草》
3.钻天杨《全国中草药汇编》:钻天杨别名笔杨、箭杆杨、白杨树
来源杨柳科钻天杨PopulusnigraL.var.italicaKoehne,以树叶入药。
生境分部各地栽培。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凉血解毒,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疼痛,脚气肿:树皮泡酒服。
高血压:树皮1两,水煎服。
烧烫伤:枝适量,烧成灰,加冰片少量,用香油调匀,涂患处。
肝炎,痢疾,感冒:鲜树皮2~4两,水煎服。
疥癣秃疮:树皮烧炭,香油调搽,一日数次,或树皮、花熬膏用。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钻天杨拼音ZuānTiānYánɡ
来源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钻天杨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pulusnigraL.var.italica(Moe-nch.)Koehne.[P.italicaMoench.;P.pyramidalisSa-lisb.]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收或结合栽培伐木采收,将剥取的树皮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乔木,高达30m。树皮暗灰褐色,老时沟裂;树冠圆柱形。芽长卵形,先端长渐尖,淡红色,富粘质。长枝叶扁三角形,通常宽大于长,长约7.5cm,先端短渐尖,基部截形或阔楔形,边缘具钝圆锯齿;短枝叶菱状三角形或菱状卵圆形,长5-10cm,宽4-9cm;叶柄上部微扁,长2-4.5cm,先端无腺点。雄花序长4-8cm,雄蕊15-30;雌花序长10-15cm。蒴果2瓣裂,先端尖,果柄细长。花期4月,果期5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喜光、抗寒、抗旱,稍耐盐碱及水湿。
资源分布:我国长江及黄河流域各地广为栽培。
性状性状鉴别树皮呈板片状。外表面暗灰褐色或黑褐色,粗糙,有沟槽,除去外皮后显黄白色或棕黄色,纤维性;内表面较平坦,黄白色或黄棕色,质轻。折断面成片状,纤维性。气微,味淡。
显微鉴别树皮横切面:木栓层较宽,有多列木栓细胞。皮层较窄,散有众多黄色石细胞群。中柱鞘部位有纤维束。韧皮部占皮的大部分,由切向排列的纤维束与筛管群及韧皮薄壁细胞交互排列呈环带;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鞘纤维;石细胞偶见。韧皮射线1列细胞。近中柱鞘的薄壁细胞含细小草酸钙簇晶。
化学成分皮层含鼠李素(rhamnetin)及鼠李柠檬素(rhamnocitrin)。花蕾含3,3-二甲基烯丙基-反-咖啡酸酯(3,3-dime-thylallyl-trans-caffeate),3,3-二甲基烯丙基-顺-咖啡酸酯(3,3-dimethylallyl-cis-caffeate),3-异戊烯-顺-咖啡酸酯(isopent-3-enyl-cis-caffeate),3-异戊烯-反-咖啡酸酯(isopent-3-enyl-trans-caffeate)。
性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凉血解毒;祛风除湿。主感冒;肝炎;痢疾;风湿疼痛;脚气肿;烧烫伤;疥癣秃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或泡酒。外用:适量,烧炭研末调搽;或熬膏涂。
摘录《中华本草》
4.钻地风《全国中草药汇编》:钻地风拼音ZuànDìFēnɡ
别名桐叶藤、利筋藤
来源虎耳草科钻地风属植物全叶钻地风Schizophragmaintegrifolia(Franch.)Oliv.,以根及藤入药。夏秋采集,分别晒干。
性味淡,凉。
功能主治舒筋活络,祛风活血。用于风湿筋骨痛,四肢关节酸痛。
用法用量3~5钱。
备注(1)散血藤为同属植物白背钻地风SchizophragmahypoglaucumRehd.形态相似,与钻地风同等入药。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钻地风拼音ZuànDìFēnɡ
别名迫地枫(《药材资料汇编》),桐叶藤(《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钻地风的根皮。全年可采,挖取根部,剥取根皮,晒干。
原形态落叶本质藤本,借气根攀援,高至4米以上。叶对生,叶片卵圆形至阔卵圆形,长8~1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截形或圆形至心形,全缘或前半部疏生小齿,质厚,下面叶脉有细毛或近无毛;叶柄长3~8厘米。伞房式聚伞花序顶生;花2型;周边为不育花,仪具一片大形萼片,狭卵形至椭圆状技针形,长约4~6厘米,宽约3厘米,先端短尖,乳白色,老时棕色,萼片柄细弱,长2~4厘米;孕性花小,绿色;萼片4~5;花瓣4~5;雄蕊10;花柱1。蒴果陀螺状,长6毫米,有10肋。种子多数,线形。花期6~7月。
生境分部生林下。分布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地。主产于广西。
性状干燥的根皮呈半卷筒状,厚而宽阔,内层有网纹。以皮质松呢、不含木心、色红棕、味清香微带樟脑气者为佳。
性味《浙江天门山药植志》:"性凉,味淡。"
功能主治治风湿脚气,四肢关节酸痛。
①《植物名实图考》:"治筋骨,行脚气。"
②《药材资料汇编》:"去风湿,止痛。"
③《浙江天目山药植志》:"驱风活血。治丝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浸酒。
复方治四肢关节酸痛:钻地风根或藤一斤半,八角枫、五加皮、丹参各半斤,白牛膝六两,麻黄五钱。切细,入黄酒十二斤,红糖、红枣各一斤,装入小坛内密封,再隔水缓火炖四小时。每天早晚空腹饮四两左右。头汁服完后,可再加黄酒十斤,如上法烧炖、服用。(《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钻地风拼音ZuànDìFēnɡ
英文名Root-barkofChineseHydrangeavine
别名追地枫、桐叶藤、全叶钻地风、利筋藤
出处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来源药材基源:为虎耳草科植物钻地风的根及茎藤。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hizophragmaintegrifolium(Franch.)Oliv.[S.hydrangeoidesSieb.etZucc.var.integrifoliumFranch.]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挖取根部,剥取根皮,晒干。
原形态钻地风落叶木质藤本,以气根攀援,长至4m以上。叶对生;叶柄长达8cm;叶片卵圆形至阔卵圆形,长8-15cm,宽5-10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至心形,全缘或上半部疏生小齿,质厚,下面叶脉有细毛或近无毛;伞房式聚伞花序顶生;花二型;周边为不育花,仅具一片大形萼片,狭卵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约4-6cm,宽约3cm,先端短尖,乳白色,老时棕色,萼片柄细弱,长2-4cm;能育花小,萼片4-5;花瓣4-5,白色;雄蕊10;花柱l。蒴果陀螺状,长约6mm,有10肋。种子多数,线形,长2-3mm,浅褐色。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m的山坡疏林内,以及路边裸岩旁,常蔓延岩石上及攀缘树木上升。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干燥的根皮呈半卷筒状,厚而宽阔,内层有网纹。以皮质松脆、不含木心、色红棕、味清香微带樟脑气者为佳。主产于广西。
性味凉;淡
归经脾经
功能主治舒筋活络,祛风活血。主风湿脚气;风寒痹症;四肢关节酸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
复方治四肢关节酸痛:钻地风根或藤一斤半,八角枫、五加皮、丹参各半斤,白牛膝六两,麻黄五钱。切细,入黄酒十二斤,红糖、红枣各一斤,装入小坛内密封,再隔水缓火炖四小时。每天早晚空腹饮四两左右。头汁服完后,可再加黄酒十斤,如上法烧炖、服用。(《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各家论述1.《植物名实图考》:治筋骨,行脚气。
2.《药材资料汇编》:去风湿,止痛。
3.《浙江天目山药植志》:驱风活血。治丝虫病。
摘录《中华本草》
5.钟萼木拼音ZhōnɡèMù
别名山桃树、伯乐树
来源钟萼木科钟萼木BretschneiderasinensisHemsl.,以树皮入药。
生境分部江西、湖南、贵州、云南。
功能主治祛风活血。主治筋骨痛。
用法用量树皮捣烂外敷。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6.钟花草拼音ZhōnɡHuāCǎo
别名青木香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爵床科植物钟花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donacanthuspauiflorus(Nees)Nees[AsystasiapaucifloraNees;CodonocanthusacuminatusNees]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钟花草草本,高20-50cm。通常不分枝,被短柔毛。叶对生;叶柄长5-10mm;叶片卵形至椭圆状长圆形,长3-8cm,宽2-4.5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渐狭,两面均被微柔毛,全缘或有时呈不明显的浅波状。花序总状,或因分枝而成开展的圆锥形序,每节通常具2花,节间长达1.5cm;苞片和小苞片微小;花梗长1-3mm;花萼裂片5,三角状披针形,长1-1.5mm;花冠白色或淡紫色,钟状,长约7.5mm,无毛,冠桅裂片卵形或长圆形,下部偏斜,裂片5,几相等;雄蕊2;花丝很短,内藏,退化雄蕊2。蒴果长12-14mm。种子4颗,下部实心似短柄状。花期10月。
生境分部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性味味苦;微辛;性凉
功能主治清心火;活血通络。主口舌生疮;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7.钟乳石《中国药典》:钟乳石图片
拼音ZhōnɡRǔShí
英文名STALACTITUM
别名石钟乳、滴乳石
来源本品为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族方解石,主含碳酸钙(CaCO3)。采收后,除去杂石,洗净,晒干。
性状本品为钟乳状集合体,略呈圆锥形或圆柱形。表面白色、灰白色或棕黄色,粗糙,凹凸不平。体重,质硬,断面较平整,白色至浅灰白色,对光观察具闪星状的亮光,近中心常有一圆孔,圆孔周围有多数浅橙黄色同心环层。无臭,味微咸。
鉴别取本品,滴加稀盐酸,即产生大量气泡,溶液显钙盐的鉴别反应(附录Ⅳ)。
含量测定取本品细粉约0.12g,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加稀盐酸5ml,加热使溶解,加水ml与甲基红指示液1滴,滴加氢氧化钾试液至显黄色,继续多加10ml,再加钙黄绿素指示剂少量,用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滴定液(0.05mol/L)滴定至溶液黄绿色荧光消失而显橙色。每1ml的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滴定液(0.05mol/L)相当于5.mg的碳酸钙(CaCO3)。
本品含碳酸钙(CaCO3)不得少于95.0%。
炮制钟乳石:洗净,砸成小块,干燥。
煅钟乳石:取净钟乳石块,照明煅法(附录ⅡD)煅至红透。
性味甘,温。
归经归肺、肾、胃经。
功能主治温肺,助阳,平喘,制酸,通乳。用于寒痰喘咳,阳虚冷喘,腰膝冷痛,胃痛泛酸,乳汁不通。
用法用量3~9g。
贮藏置干燥处。
备注(1)药材商品中,部分地区以滴乳石作鹅管石药用,称之为“钟乳鹅管石”。
(2)药材中粗如酒杯者称钟乳石,细如笔管者称滴乳石。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钟乳石拼音ZhōnɡRǔShí
别名石钟乳(《本经》),虚中、钟乳(《吴普本草》),公乳、留公乳,芦石、夏石(《别录》),黄石砂(《药性论》),卢布、夏乳根(《石药尔雅》)。
出处《本草崇原》
来源为碳酸盐类矿物钟乳石的矿石。采得后,除去杂石。粗如酒杯的称钟乳石;细如管状的称滴乳石。
原形态为方解石类中的一种钟乳状的集合体(参见"方解石"条),呈圆柱形或圆锥形。常见于石灰岩山洞中。系含碳酸钙的水溶液从岩石裂隙漓下,经水分蒸发后淀积而成,自上向下逐渐增长,倒垂于洞顶。
生境分部产广西、广东、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山西等地。
性状①钟乳石
呈圆柱形或圆锥形,大小不一,长5~15厘米,直径2~7厘米。表面白色、灰白色或灰褐色,粗糙凹凸不平。质坚而重,断面较平整,洁白色或棕黄色,中央多可见一圆孔,圆孔周围呈多数圈层。气无,味微咸。滴加稀盐酸则产生大量气泡。
②滴乳石
呈笔管状或圆柱状,中空,稍弯曲,长3~5厘米:直径1~1.5厘米,管壁厚约1毫米。表面乳白色或灰黄色,多半透明,粗糙或稍光滑。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具玻璃光泽,空洞较大,有的可见环形层次。气无,味微咸。
以上两种均以色白、有光泽者为佳。
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此外,尚含少量镁及极少量酸不溶性残渣。
炮制钟乳石:用水洗净,碎成小块。煅钟乳石:取净钟乳石,置坩埚内煅红,取出放冷,碾细。
《雷公炮炙论》:"钟乳石,凡修事,法以五香水煮过一伏时,然后漉出,又别用甘草、紫背天葵汁渍,再煮一伏时。凡钟乳八两,用沉香、零陵香、藿香、甘松、白茅各一两,以水先煮过一度了,第二度方用甘草等二味各二两,再煮了,漉出拭干,缓火焙之,然后入臼,杵如粉,筛过,却入钵中,令有力少壮者两三人不住研三日夜勿歇,然后用水飞澄了,以绢笼之,于日中晒令干,又入钵中研二万遍后,以磁合子收贮用之。"
性味甘,温。
①《本经》:"味甘,温。""孔公孽、殷孽,味辛,温。"
②《吴普本草》:"神农:辛。扁鹘:甘,无毒。""孔公孽,岐伯:咸;扁鹊:酸,无毒。"
③《别录》:"殷孽,无毒。"
④《药性论》:"有大毒。""孔公孽,昧甘,有小毒。"
归经入肺,肾经。
①《纲目》:"阳明经气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肾二经。"
③《玉楸药解》:"入足太阴脾、手太阴肺、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
功能主治温肺气,壮元阳,下乳汁。治虚劳喘咳,寒嗽,阳痿,腰脚冷痹,乳汁不通。
①《本经》:"主咳逆上气,明目益精,安五藏,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孔公孽,主伤食不化,邪结气,恶疮疽瘘痔,利九窍,下乳汁。""殷孽,主烂伤瘀血,泄痢,寒热,鼠瘘,症瘕结气。"
②《别录》:"益气,补虚损,疗脚弱疼冷,下焦伤渴,强阴。""孔公孽,主男子阴疮,女子阴蚀,及伤食病常欲眠睡。""殷孽,主脚冷疼弱。"
③《药性论》:"主泄精,寒嗽,壮元气,能通声。""孔公孽,治腰冷膝痹毒风,能使喉声圆朗。"
④《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孔公孽,治瘫结。""殷孽,治筋骨弱,并痔漏等疾及下乳汁。"
⑤《医林纂要》:"补命门,破痼冷,温脾胃,生气血。"
⑥《本草求原》:"暖肺纳气,治肺寒气逆,喘咳痰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注意阴虚火旺肺热咳嗽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蛇床为之使。恶牡丹、玄石、牡蒙。畏紫石、蘘草。""孔公孽,木兰为之使,恶细辛。""殷孽,恶防已,畏术。"
②《药性论》:"忌羊血。"
复方①治肺虚壅喘急,连绵不息:生钟乳五两(细研如粉),黄蜡三两(锉)。上二味,先职黄蜡盛于细瓷器,用慢火化开,投入钟乳粉末,搅和令匀,取出,用物封盖定,于饭甑内蒸熟,研如膏,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二丸,温水下。(《圣济总录》钟乳丸)
②治五劳七伤,损肺气,阳气绝,手足冷,心中少气,髓虚腰疼脚痹,身烦口干不能食:钟乳二两(别研令细),菟丝子一两(酒浸一宿,别捣),石斛一两,吴茱萸半两。上四味,别捣筛为末,炼蜜丸如梧子。空腹服七丸,日再服之讫,行数百步,温清酒三合饮之,复行二、三百步,口胸内热,热如定,即食干饭豆酱;过一日,食如常,暖将息。(《千金翼方》草钟乳丸)
③治积冷上气,坐卧不得,并风虚劳损,腰脚弱:钟乳三两,研如面,以夹帛练袋盛,稍宽容,紧系头,纳牛奶一大升中煎之,三分减一分即好,去袋空(腹)饮乳汁。若患冷人,即用酒蒸,患热人即用水煎。若用水及酒例须减半。不可啖热面、猪、鱼、蒜等。(《崔氏纂要方》乳煎钟乳)
④治虚损,通顺血脉,极补下气:钟乳五两,附子、甘菊各二两,石斛、苁蓉各五两。上五味,以清酒三斗渍。服二合,日再,稍增至一升。(《千金方》钟乳酒)
⑤治无乳汁:石钟乳、漏芦各二两。上二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千金方》)
⑥治吐血损肺:炼成钟乳粉,每服二钱,糯米汤下。(《十便良方》)
⑦治大肠冷滑不止:钟乳粉一两,肉豆蔻(煨)半两。为末,煮枣肉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济生方》)
各家论述①《纲目》:"石钟乳,其气慓疾,令阳气暴充,饮食倍进,而形体壮盛。昧者得此自庆,益肆淫泆,精气暗损,石气独存,孤阳愈炽。久之,营卫不从,发为淋渴,变为痈疽,是果乳石之过耶,抑人之自取耶。凡人阳明气衰,用此合诸药以救其衰,疾平则止,夫何不可。五谷五肉,久嗜不巳,犹有偏绝之弊,况石药乎。"
②《本草经疏》:"石钟乳,其主咳逆上气者,以气虚则不得归元,发为斯证,乳性温而镇坠,使气得归元,则病自愈,故能主之也。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者,辛温之力也。疗脚弱疼冷者,亦是阳气下行之验也。甄权主寒嗽通声者,辛以散邪结,温以祛寒气故也。其他种种补益之说,当是前人好事者溢美之辞,夷考其性,恐无是理,未足信也。""石钟乳辛温,若加火煅,有毒无疑,纵治虚寒,尚须审察,况病涉温热者耶。世人病阴虚有热者十之九,阳虚内寒者百之一,是以自唐迄今,因服钟乳而发病者不可胜记,服之而获效得力者不闻一二,其于事理,可以烛照。"
备注钟乳石由于形状不同,在《本草》中有着各种不同的名称。当碳酸钙液从洞顶下滴,逐渐凝结下垂而成冰檐状物,其附于石上的粗大根盘,称为"股孽";其下较细部分或有中空者,为"孔公孽";再下延成呈较细的圆柱状或管状者为钟乳。名称虽异,实属一物。今并作一条。但习惯上均用钟乳部分。
滴乳石,《本草》称为鹅管石,但目前所用鹅管石药材,除部分地区用滴乳石外,多数地区使用栎珊瑚的石灰质骨胳,参见"鹅管石"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钟乳石拼音ZhōnɡRǔShí
英文名Stakactite
别名石钟乳、虚中、钟乳、公乳、留公乳、芦石、夏石、黄石砂、卢布、夏乳根
出处出自《本草崇原》。
1.《吴普本草》:钟乳,生太山山谷阴处,岩下聚溜汁所成,如乳汁,黄白色,空中相通。二月、三月采,阴干。
2.《雷公炮炙论》:石钟乳,凡使勿用头粗厚并尾大者,为孔公石,不用。色黑及经大火烧过并久在地上收者,曾经药物制者,并不得用。须要鲜明薄而光注者,似鹅翎管子为上,有长五、六寸者。
3.《别录》:石钟乳,不炼服之令人淋。生少室山谷及太山。采无时。孔公孽,一名通石
来源药材基源:为碳酸盐类矿物钟乳石的矿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alactite
采收和储藏:采得后,除去杂石。粗如酒杯的称钟乳石;细如管状的称滴乳石。
原形态晶体结构属三方晶系。呈扁圆锥形、圆锥形及圆柱形。表面粗糙,凹凸不平。类白色,有的因含杂质而染成灰白色或浅棕黄白色等。玻璃光泽或暗淡。硬度3,性脆。断面较平整,可见同心层状构造成放射状构造,中心有的有空心。相对密度2.6-2.8。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钏乳石系含碳酸钙的水溶液,经石灰岩裂隙,从溶洞顶滴下,因水分蒸发,二氧化碳散逸,使析出的碳酸钙淀积而成,且自上向下逐渐增长,倒垂于洞顶。
资源分布: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为钟乳状的集合体。多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长短粗细不一,表面白色、灰白色或棕黄色,粗糙,凹凸不平。体重,质硬,易砸碎,断面较平整,白色至浅灰白色,略带淡棕色,对光观察具闪星状的亮光,近中心常有圆孔,圆孔周围具多数浅橙黄色同心环层,有的可见放射状纹理。无臭,味微咸。以色白或灰白、圆留任形、断面具闪星状亮光者为佳。
显微鉴别透射偏光镜下:薄片无色透明。方解石呈结晶状,其分布呈同心圆,晶体延长方向垂直中心,似环带状结构,环带接触处往往有褐铁矿,中心为孔洞。方解石闪突起明显。干涉色高级彩白。折射率No=1.,Ne=1.。双折射率No-Ne=0.。
品制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规定:本品含碳酸钙(CaCO3)不得少于95.0%。
化学成分主要为碳酸钙(CaCO3)。其中CaO55.93%。含微理元素铁、铜、钾、锌、锰、镉(mg/g)分别为.0%,15.5×10\-6,0.%0.%,15.5×10\-6,0.01×10\-6。其他尚含有镁、磷、钴、镍、铅、银、铬等。
鉴别(1)本品显碳酸盐、钙盐的各种反应。参见“方解石”条。
(2)差热分析曲线吸热℃(中),由℃后失重。
炮制钟乳石:用水洗净,碎成小块。煅钟乳石:取净钟乳石,置坩埚内煅红,取出放冷,碾细。《雷公炮炙论》:钟乳石,凡修事,法以五香水煮过一伏时,然后漉出,又别用甘草、紫背天葵汁渍,再煮一伏时。凡钟乳八两,用沉香、零陵香、藿香、甘松、白茅各一两,以水先煮过一度了,第二度方用甘草等二味各二两,再煮了,漉出拭干,缓火焙之,然后入臼,杵如粉,筛过,却入钵中,令有力少壮者两三人不住研三日夜勿歇,然后用水飞澄了,以绢笼之,于日中晒令干,又入钵中研二万遍后,以磁合子收贮用之。
性味甘;温
归经肺;肾;脾;肝经
功能主治温肺气;壮元阳;下乳汁。主虚劳喘咳;寒嗽;阳痿;腰脚冷痹;乳汁不通;伤食纳少;疮疽痔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注意阴虚火旺肺热咳嗽者忌服。
1.《本草经集注》:蛇床为之使,恶牡丹、玄石、牡蒙。畏紫石、蘘草。孔公孽,木兰为之使,恶细辛。殷孽,恶防己,畏术。
2.《药性论》:忌羊血。
复方①治肺虚壅喘急,连绵不息:生钟乳五两(细研如粉),黄蜡三两(锉)。上二味,先取黄蜡盛于细瓷器,用慢火化开,投入钟乳粉末,搅和令匀,取出,用物封盖定,于饭甑内蒸熟,研如膏,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二丸,温水下。(《圣济总录》钟乳丸)②治五劳七伤,损肺气,阳气绝,手足冷,心中少气,髓虚腰疼脚痹,身烦口干不能食:钟乳二两(别研令细),菟丝子一两(酒浸一宿,别捣),石斛一两,吴茱萸半两。上四味,别捣筛为末,炼蜜丸如梧子。空腹服七丸,日再服之讫,行数百步,温清酒三合饮之,复行二、三百步,口胸内热,热如定,即食干饭豆酱;过一日,食如常,暖将息。(《千金翼方》草钟乳丸)③治积冷上气,坐卧不得,并风虚劳损,腰脚弱:钟乳三两,研如面,以夹帛练袋盛,稍宽容,紧系头,纳牛奶一大升中煎之,三分减一分即好,去袋空(腹)饮乳汁。若患冷人,即用酒蒸,患热人即用水煎。若用水及酒例须减半。不可啖热面、猪、鱼、蒜等。(《崔氏纂要方》乳煎钟乳)④治虚损,通顺血脉,极补下气:钟乳五两,附子、甘菊各二两,石斛、苁蓉各五两。上五味,以清酒三斗渍。服二合,日再,稍增至一升。(《千金方》钟乳酒)⑤治无乳汁:石钟乳、漏芦各二两。上二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千金方》)⑥治吐血损肺:炼成钟乳粉,每服二钱,糯米汤下。(《十便良方》)⑦治大肠冷滑不止:钟乳粉一两,肉豆蔻(煨)半两。为末,煮枣肉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济生方》)
各家论述1.《本经》:主咳逆上气,明目益精,安五藏,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孔公孽,主伤食不化,邪结气,恶疮疽瘘痔,利九窍,下乳汁。殷孽,主烂伤瘀血,泄痢,寒热,鼠瘘,症瘕结气。
2.《别录》:益气,补虚损,疗脚弱疼冷,下焦伤竭,强阴。孔公孽,主男子阴疮,女子阴蚀,及伤食病常欲眠睡。殷孽,主脚冷疼弱。
3.《药性论》:主泄精,寒嗽,壮元气,能通声。孔公孽,治腰冷膝痹毒风,能使喉声圆朗。
4.《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孔公孽,治症结。殷孽,治筋骨弱,并痔漏等疾及下乳汁。
5.《医林纂要》:补命门,破痼冷,温脾胃,生气血。
6.《本草求原》:暖肺纳气,治肺寒气逆,喘咳痰清。
7.《纲目》:石钟乳,其气慓疾,令阳气暴充,饮食倍进,而形体壮盛。昧者得此自庆,益肆淫溢,精气暗损,石气独存,孤阳愈炽。久之,宫卫不从,发为淋渴,变为痈疽,是果乳石之过耶,抑人之自取耶。凡人阳明气衰,用此合诸药以救其衰,疾平则止,夫何不可。五谷五肉,久嗜不已,犹有偏绝之弊,况石药乎。
8.《本草经疏》:石钟乳,其主咳逆上气者,以气虚则不得归元,发为斯证,乳性温而镇坠,使气得归元,则病自愈,故能主之也。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者,辛温之力也。疗脚弱疼冷者,亦是阳气下行之验也。甄权主寒嗽通声者,辛以散邪结,温以祛寒气故也。其他种种补益之说,当是前人好事者溢美之辞,夷考其性,恐无是理,未足信也。石钟乳辛温,若加火煅,有毒无疑,纵治虚寒,沿须审察,况病涉温热者耶。世人病阴虚有热者十之九,阳虚内寒者百之一,是以自唐迄今,因服钟乳而发病者不可胜记,服之而获效得力者不闻一二,其于事理,可以烛照。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8.针筒线拼音ZhēnTǒnɡXiàn
别名心胆草、柳叶菜、小对经草
来源柳叶菜科柳叶菜属植物长籽柳叶菜EpilobiumpyrricholophumFranch.etSavat.[E.japonicumHausskn.],以根、全草和种毛入药。秋后采,洗净晒干。
性味苦、微甘,平。
功能主治全草:活血,调经,止痢。用于月经不调,月经过多,便血,痢疾,并有安胎之效。
种毛:止血。外用治刀伤出血。
用法用量全草3~5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9.针砂《全国中草药汇编》:针砂拼音ZhēnShā
别名铁粉
来源磨砺针时所得的细铁粉。
生境分部全国各地针厂。
化学成分含铁98%以上。
炮制以火煅醋淬,研细入药。
性味辛、酸,咸,平。
功能主治除湿消积,散瘿消肿。主治黄疸水肿,瘿瘤结气及臌胀等症。
用法用量2~3钱,作煎剂或丸剂。
注意脾胃无湿热积滞者忌用。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针砂拼音ZhēnShā
别名钢砂(《本草拾遗》),铁砂(《医学入门》)。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为制钢针时磨下的细屑。现多从各制针厂中收集。
性状为黑色或灰褐色的细粉,并夹有少量不超过0.05立方毫米的碎片,具有金属光泽,质重而坚。以愈细者愈好,粗者不宜入药。能被磁石吸起成长条者为真,以火烧之,火花四射并啪啪发响者为佳。
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铁,杂质为氧化铁(水化物)等,但也常含碳、磷、硅、硫等元素。
炮制针砂粉:将针砂置炭火上煅红醋淬,反复六、七次,捣研成粉用。
性味酸辛,平。
①《本草拾遗》:"性平,无毒。"
②《握灵本草》:"甘,平。"
③《本经逢原》:"酸辛,无毒。"
归经①《要药分剂》:"入脾、大肠二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太阴经。"
功能主治补血,除湿,利水。治血虚黄胖,水肿。
①《本草拾遗》:"飞为粉,功用如铁粉。"
②《本草蒙筌》:"治黄胖。"
③《纲目》:"清积聚、肿满、黄疸,平肝气,散瘿。"
④《握灵本草》:"镇心平肝。"
⑤《本经逢原》:"治湿热脾劳黄病,消脾胃坚积黄肿。"
⑥《医林纂要》:"行水消肿,兼济心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和药敷熨。
复方①治食积与黄肿,又可借为制肝燥脾之用:针砂二两(醋炒红),陈皮、苍术、厚朴、三棱、蓬术、青皮各五两,香附一斤,甘草一两。上为末,醋糊丸,空心姜、盐汤下;午后饭食,可酒下。忌犬肉、果菜。(《丹溪心法》大温中丸)
②治疸,又能去食积:针砂(醋炒红);苍术、川芎、香附、神曲;春加芎,夏加苦参或黄连,冬加吴茱萸或干姜。(《丹溪心法》小温中丸)
③治葵黄病,浮肿:针砂(醋煅,研细粉)三钱,红枣肉适量。制成丸药一百粒。每回一至二粒,一日三回,温水送服。(《现代实用中药》)
④治脾劳黄病:针砂四两(醋炒七次),于漆(烧存性)三钱,香附三钱,平胃散五钱。为末,蒸饼丸梧子大。任汤使下。(《摘元方》)
⑤治湿热黄疮,助脾去湿:针砂不拘多少,擂尽锈,淘洗白色,以米醋于铁铫内浸过一指,炒干,再炒三、五次,候通红取出;用陈粳米半升,水浸一夜,捣粉作块,煮半熟,杵烂,入针砂二两半,百草霜炒一两半,捣千下,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用五加皮、牛膝根、木瓜浸酒下。初服若泄泻,其病源去也。(《乾坤生意》针砂丸)
⑥治水肿尿少:针砂(醋煮炒干)、猪苓、生地龙各三钱。为末,葱涎研和。敷脐中约一寸厚,缚之,待小便多为度,日二易之。入甘遂更妙。(《德生堂传方》)
⑦治项下气瘿:针砂入水缸中浸之,饮食皆用此水,十日一换砂,半年自消散。(《仁斋直指方》)
⑧治风湿脚痛:针砂、川乌头。为末,和匀炒热,绵包熨之。(《摘元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针砂拼音ZhēnShā
英文名needlespowderproducebymillsteelneedles
别名钢砂、铁砂、铁针砂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拾遗》:《本草》云,凡言铁疗病,不入丸、散,皆煮浆用之。今针砂、铁精俱堪染皂,并入丸、散。针砂,堪染白为皂,飞为粉,功用如铁粉,炼铁粉中亦别须之。针是其真钢砂,堪用,人多以杂和之,谬也。
来源药材基源:为制钢针时磨下的细屑。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采收和储藏:现多从各制针厂中收集。
生境分部主产上海、福建漳州、江苏镇江;其他省区亦产。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为细粉状,黑色、灰黑色或钢灰色。不透明;具金属光泽。用手捻之具砂质感,不染手。体重,质坚。气微,味弱。以体重、质细、色黑者为佳。
品质标志《江苏省中药材标准》年版规定:本品含铁(Fe)不得少于96.0%。
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铁,含碳量应在0.04%-0.2%范围内,可含氧化铁等杂质,常含碳、磷、硅、硫等元素。
鉴别(1)本品能被磁石吸起成长条状。
(2)取本品约0.5g,置试管中,加盐酸5ml,振摇,使溶解,静置,取上清液1ml,滴加亚铁氰化钾试液7-8滴,发生深蓝色沉淀;再加20%氢氧化钠溶液5ml,发生棕褐色沉淀。(检查铁盐)
炮制针砂粉:将针砂置炭火上煅红醋淬,反复六、七次,捣研成粉用。
性味酸辛;咸;寒;平;无毒
归经脾;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镇心平肝;健脾消积;补血;利湿;消肿。主惊悸癫狂;血虚黄肿;泄泻下痢;尿少水肿;风湿痹痛;项下气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和药敷熨。
各家论述1.《本草拾遗》:飞为粉,功用如铁粉。
2.《本草蒙筌》:治黄胖。
3.《本草纲目》:清积聚、肿满、黄疸,平肝气,散瘿。
4.《握灵本草》:镇心平肝。
5.《本经逢原》:治湿热脾劳黄病,消脾胃坚积黄肿。
6.《医林纂要》:行水消肿,兼济心肾。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我不喜欢无用社交,不喜欢取悦别人,宁肯一个人在海边感受大海的孤独,也不想和不来电的人多呆一秒钟,这个星球很大,或许遇到对的另一半很难或许压根就遇不到,但是我不想将就,行将就木之年,我希望与宇宙融二为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