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
别名:将军、黄良、火参、肤如、蜀、牛舌、锦纹。
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分类:属泻下药下属分类的攻下药。
功效与作用: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用治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症、水肿;外用适量,治水火烫伤。
用法:用于泻下不宜久煎,外用研末调敷患处。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使用注意:大黄是峻烈攻下之品,易伤正气,非实证,不宜妄用;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性沉降,且善活血祛瘀,所以孕妇、经期、哺乳期忌用。
常见配伍
①治水肿,利小便:大黄、白术、防己各等分。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十丸。小便利为度,不知增之。(《普济方》大黄丸)
②治热痈肿毒:大黄45克,白及30克,芒硝60克。上为末,井水调搽,干则润之。(《景岳全书》大黄捣毒散)
③治大便不通:大黄(锉,炒)克、大麻仁(研)60克。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后熟水下。(《济方》大黄丸)
④治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茵陈蒿克,栀子(擘)十四枚,大黄(去皮)90克。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伤寒论》茵陈蒿汤)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wutongziawt.com/wtzxw/8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