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是指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生灭迁流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存在。一切有为法皆由因缘而生,依“生、住、异、灭”四相,于刹那间生灭变化不已,过去本来没有的现在有了,现在有的后来也会变为空无,因而总称为“无常”。
对于有情众生来说,无常就是指死亡。《百法纂释》中曰:“言无常者,今有后无,乃死之异名。盖生名为有,以有生必有死故,不如寂莫常住之无为,是恒有也。灭名为无,无非恒无。如人死此生彼,不如兔角之常无也,以不同无为之常有,不同兔角之常无,故曰无常。”对于事物现象来说,无常则指灭。《百法直解》曰:“无常者,亦名为灭,依于色心暂有还无假立。”《大般涅槃经》卷十四中有一首著名的无常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此偈乃阐释世间万物无一得以常住不坏,凡生者必灭;故唯超脱此生灭之世界,始可得寂静之真理。《大般涅槃经》又云:“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暴水幻炎。”
佛教无常思想对现实人生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一是青春无常,及时勤勉;二是聚散无常,看淡离别;三是人生无常,善用人生;四是财富无常,布施修福。
青春无常,及时勤勉
青春时期是人生的美好时光,处于青春期的人,常常怀着各种梦想,充满青春的活力。不过,青春岁月虽然美好,但却很容易逝去。当一个人还沉浸在对青春的美好回忆中时,却不知不觉已是人过中年。李白《将进酒》诗云:“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说明时光流逝,青春易逝。唐代诗人杜牧《送友人》诗云:“青春留不住,白发自然生。”青春是挽留不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白发自然会长出来。又如唐代诗人李贺《嘲少年》云:“莫道韶华镇长在,发白面皱专相待。”说明少年很快变老年。明代诗人于谦《翁莫恼》诗云:“花不常好,月不常圆,世间万物有盛衰,人生安得常少年。”世间的一切万物都有盛衰变化,人生少年稍纵即逝,不可长保。
明白这种青春无常的道理。我们就应当珍惜宝贵的青春时光,努力学习,提升自己。切不可让青春年华白白流逝,以致于待到青春逝去,空自叹息。陶渊明《杂诗》云:“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勤勉,岁月不待人。”明代诗人钱鹤滩的《明日歌》也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一个人只有努力把握青春岁月,在学习和工作上努力精进,才能拥有无悔的人生。
聚散无常,看淡离别
俗语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欢乐的聚会,也有曲终人散的时候。亲如父子,近如夫妻,也难得终生相守。苏轼《水调歌头》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古代文人的诗文中,我们随处可见到描写离愁别恨的诗句。这些诗句有描写为求功名远离亲友的,如唐代诗人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云:“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有为生计辞亲远行的,如清代诗人黄景仁《别老母》云:“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还有描写情人之间的泣血离别的,如《西厢记·长亭送别》云:“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山红叶,都是离人眼中血。”
此外,还有很多文人墨客描写聚散无常,离愁别恨的诗句。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玉楼春·樽前拟把归期说》云:“樽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描写离别前黯然神伤的情感。宋代词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诗歌描写了离别的伤感。晚唐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云:“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北宋词人魏夫人《点绛唇·波上清风》云:“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
既然聚散无常,我们应当珍惜每一次与亲友的相聚机会,多关爱亲友。如果自己不得已与亲友离别时,也应当以平常心来对待。要知道聚散本无常,只有将离别看淡一些,就能减少对离别的伤感。
人生无常,善用人生
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这是一种自然规律。每一个人来到人间,最后都会归于无常(死亡)。无常不过是早一天或晚一天来而已,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逃离无常鬼的纠缠。不论你富甲天下,还是穷困潦倒,最后都会离开这个人世。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人由于天灾人祸,贫穷疾病等各种原因,有的幼年夭折,有的英年早逝,真正能活到耄耋之年无疾而终的人只是其中一部分。
对于人生的无常,《六祖坛经》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中国古代很多文人也多在诗歌中论说无常。曹魏文学家曹操在《短歌行》中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达了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思想。李白在《将进酒》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亦云:“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唐代诗人王维《哭殷遥》云:“人生能几何,毕竟归无形。”唐代诗人白居易《咏怀》诗云:“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
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说,人生苦短,只有善用人生,精进修道,才能了生脱死,将来脱离轮回之苦。对于一般人来说,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他寿命有多长,而在于一个人对这个社会做了多大的贡献,创造了多少价值。当一个人碌碌无为时,纵使他长命百岁,也不过如行尸走肉,没有任何价值;当一个人奋发有为时,他即使英年早逝,别人也一定会记住并怀念他。因此,我们来到世间走一遭,就应当善用短暂的人生,多做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事情。当一个人处处为国家、为大众着想时,他就能够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勤奋工作。当一个人终其一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利益大众做了大量工作时,他就能够在为大众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佛教的因果观念、慈悲思想、忍辱精神和无常思想等,对当代世人的思想观念和为人处世原则都具有多方面的指导意义。一个人若能认真体悟这些佛教术语的内涵,则不仅能养成明因识果的良好品格,能以慈悲忍辱的态度待人,而且还能看淡世事,珍惜人生,善用人生,利益大众。
本文原名:《佛教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指导意义》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如意来源
《空林佛教》年第四期/总第期图片
传媒中心美编
妙知编辑
慧法往期推荐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其实“佛教养生”,不只是行善、吃素那么简单!慈能与乐悲能拔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wutongziawt.com/wtzcd/10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