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梧桐子 > 梧桐子产地 > 正文 > 正文

中药大讲堂,大戟基础知识讲解,快来学习学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2/8/31 15:01:08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24/5785262.html

大戟(拉丁学名:EuphorbiapekinensisRupr.)(植物名实图考引神农本草经),别称:京大戟(北京植物志,福建植物志),湖北大戟(湖北植物志),药用别称:牛奶浆草、山猫儿眼草、千层塔、下马、龙虎草。是大戟科大戟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80厘米。根圆锥状。茎直立,被白色短柔毛,上部分枝。叶互生。矩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杯状花序总苞坛形。蒴果三棱状球形,表面具疣状突起。种子卵形,光滑。生长于山坡、路边、荒坡或草丛中。靠种子繁殖。根入药,逐水通便,消肿散结,主治水肿,并有通经之效;亦可作兽药用;有毒,宜慎用。味苦,性寒,有毒。入肺、脾、肾经。主治水肿胀满、痰饮积聚、痈肿疔毒、二便不通。也可用于痰饮积聚,胸膈胀满,胁肋隐痛。消肿散结可用于痈肿疮毒及痰火瘰疠,内服外用均可。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圆柱状,长20~30厘米。直径6~14毫米,分枝或不分枝。茎单生或自基部多分枝,每个分枝上部又4-5分枝,高40~80(90)厘米,直径3~6(7)厘米,被柔毛或被少许柔毛或无毛。叶互生,常为椭圆形,少为披针形或披针状椭圆形,变异较大,先端尖或渐尖,基部渐狭或呈楔形或近圆形或近平截,边缘全缘;主脉明显,侧脉羽状,不明显,叶两面无毛或有时叶背具少许柔毛或被较密的柔毛,变化较大且不稳定;总苞叶4~7枚,长椭圆形,先端尖,基部近平截;伞幅4~7,长2~5厘米;苞叶2枚,近圆形,先端具短尖头,基部平截或近平截。花序单生于二歧分枝顶端,无柄;总苞杯状,高约3.5毫米,直径3.5~4.0毫米,边缘4裂,裂片半圆形,边缘具不明显的缘毛;腺体4,半圆形或肾状圆形,淡褐色。雄花多数,伸出总苞之外;雌花1枚,具较长的子房柄,柄长3~5(6)毫米;子房幼时被较密的瘤状突起;花柱3,分离;柱头2裂。蒴果球状,长约4.5毫米,直径4.0~4.5毫米,被稀疏的瘤状突起,成熟时分裂为3个分果爿;花柱宿存且易脱落。种子长球状,长约2.5毫米,直径1.5~2.0毫米,暗褐色或微光亮,腹面具浅色条纹;种阜近盾状,无柄。花期5~8月,果期6~9月。

基本介绍该品为茜草科植物红芽大戟、或大戟科植物京大戟的根。苦,寒。有毒。入肺、脾、肾经。泻水逐饮:主治水肿胀满,二便不通,形证俱实者。也可用于痰饮积聚,胸膈胀满,胁肋隐痛。消肿散结可用于痈肿疮毒及痰火瘰疠,内服外用均可。生于海拔一米山沟、山坡、灌丛、草地、疏林等地,种群数量较大。:BeijingSpurge:大戟科大戟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80厘米。根圆锥状。茎直立,被白色短柔毛,上部分枝。叶互生。矩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3-8厘米,宽5-13毫米。杯状花序总苞坛形。蒴果三棱状球形,表面具疣状突起。种子卵形,光滑。:生于山坡、路旁、荒地、草丛、林缘及疏林下。除新疆及西藏外,全国各地都有分布。:根入药,能利尿、止泻、通经。全株亦可供兽药用。

植物形态:大戟,性状大戟,又名:荞(《尔雅》),邛巨(《本经,),龙虎草、九头狮子草、京大戟,将军草、臌胀草、天平一枝香、迫水龙、大猫儿眼、黄花大戟、黄芽大戟、千层塔、搜山虎、穿山虎、一盘棋。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全株含有白色乳汁。根细长,圆锥状。茎直立,上部分枝,表面被白色短柔毛。单叶互生;几无柄;长圆形或披针形,长3~6厘米,宽6~12毫米,全缘,下面稍被白粉。杯状聚伞花序,通常5枝,排列成复伞形;基部有叶状苞片5;每枝再作2至数回分枝,分枝处着生近圆形的苞叶4或2,对生;雌、雄花均无花被,花序基部苞叶近肾形;萼状总苞内有雄花多数,每花仅有雄蕊1,花丝细柱形;花序中央有雌花1,仅有雌蕊1,子房圆形,花柱3,顶端分又,伸出总苞外并常下垂。蒴果三棱状球形,表面具疣状凸起物。种子卵圆形,表面光滑,灰褐色。花期4~5月。果期6~7月。生于路旁、山坡、荒地及较阴湿的树林下。分布东北、华东地区及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广西等地。

红芽大戟,红芽大戟红芽大戟(《小儿药证直诀》)多年生草本,高0.3~1米。块根通常2~3个,纺锤形,红褐色残棕褐色,直径0.5~2厘米。茎直立,分枝少或不分枝,小枝具2行小绒毛;托叶通常4枚,与叶柄合生,呈刚毛状。叶对生;有短柄或几无柄;叶片长椭圆形成线状披针形,长2~10厘米,宽0.5~3厘米,先端窄或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被疏柔毛,下面被短茸毛,,尤以脉上为多。顶生聚伞花序;花两性,淡紫红色或有时白色,无柄;花萼4齿裂;花冠筒状漏斗形,长2~3毫米,喉部密被长毛,先端4裂;雄蕊4,花丝线形,长约1毫米,花药长圆形,黄色;子房下位,2室,花柱细长,柱头2裂。果实卵形或椭圆形,有4~8棱。种子2枚,具有肥厚的珠柄。花期8~9月.果期10~11月。生于低山坡草丛中的半阳地。分布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生长习性,生于海拔~米,山坡、灌丛、路旁、荒地、草丛、林缘和疏林内。大戟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耐寒喜潮湿。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上或粘质壤上栽培为好。

地理分布,种群数量较大。广布于全国(除台湾、云南、西藏和新疆),北方尤为普遍。分布于朝鲜和日本。模式标本采自北京附近。

药用价值:药源相关;出处:《本经》别名:下马仙(《纲目》)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大戟的根。春季未发芽前,或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炮制:大戟:拣去杂质,用水洗净,润透,切段或切片,晒干。醋大戟:取大戟段或片,加醋浸拌,置锅内用文火煮至醋尽,再炒至微干,取出,晒干。(大戟斤,用醋30~60斤)《雷公炮炙论》:采得大戟于槐砧上细锉,与海芋叶拌蒸,从巳至申,去芋叶,晒干用之。《纲目》:凡采得大戟以浆水煮软,去骨晒干用。海芋叶麻而有毒,恐不可用也。《本草通玄》:大戟用枣同煮软,去骨,晒干。

采集收藏:梁·《名医别录》:“大戟生常山。十二月采根,阴干。”五代·韩保升曰:“苗似甘遂而高大,叶有白汁,花黄。根似细苦参,皮黄黑,肉黄白。五月采苗,八月采根用。”宋·苏颂曰:“近道多有之。春生红芽,渐长作丛,高一尺以来。叶似初生杨柳小团。三月、四月开黄紫花,团圆似杏花,又似芜荑。根似细苦参,秋冬采根阴干。淮甸出者茎圆,高三四尺,花黄,叶至心亦如百合苗。江南生者苗似芍药。”明·《本草蒙荃》:“大戟种甚猥贱,处处有生。春发红芽,日渐丛长。凡资入药,惟采正根。……苗名泽漆,味苦兼辛。”李时珍曰:“大戟生平泽甚多,直茎高二三尺,中空,折之有白浆。叶长,叶长狭如柳叶而不团,其梢叶密攒而上。杭州紫大戟为上,江南土大戟次之。北方绵大戟色白,其根皮柔韧而绵,甚峻利能伤人。弱者服之,或至吐血,不可不知。”清·《本草从新》:“大戟。杭产、紫者为上。北产,白者伤人。”

药用信息,性味:苦辛,寒,有毒。《本经》:味苦,寒。《别录》:甘,大寒,有小毒。《药性论》:味苦辛,有大毒。归经:入肺、脾、肾经。《本草经疏》:入肾、肝。《本草通玄》:入肝、膀胱。《得配本草》:入三阴,足太阳经。

功用主治:泻水沈,利二便。治水肿,水臌,痰饮,瘰疬,痈疽肿毒。《本经》:主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厢,吐逆。《别录》:主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药性论》:下恶血癖块,腹内雷鸣,通月水,善治瘀血,能堕胎孕。《日华子本草》:泻毒药,泄天行黄病、温疟,破症瘕。《本草图经》:治隐疹风及风毒脚肿。《医学启源》:泻肺。《本草正》:性峻利,善逐水邪痰涎,泻湿热胀满。《药征》:主利水,旁治掣痛,咳烦。《现代实用中药》:用于壮实体质之腹水,全身水肿。胸肋膜积水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杀虫。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宜忌:患虚寒阴水及孕妇忌服。体弱者慎用。《本草经集注》:反甘草。《药性论》:反芫花、海藻。毒,用菖蒲解之。《唐本草》:畏菖蒲、芦草、鼠屎。《日华子本草》:小豆为之使。恶薯蓣。《纲目》:得枣则不损脾。《本经逢原》:脾胃肝肾虚寒,阴水泛滥,犯之立毙,不可不审。

实用选方,治水肿:枣一斗,锅内入水,上有四指,用大戟并根苗盖之遍,盆合之,煮熟为度,去大戟不用,旋旋吃,无时。(《活法机要》)治通身肿满喘息,小便涩:大戟(去皮,细切,微妙)克,干姜(炮)25克。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15克,用生姜汤调下,良久,糯米饮投之,以大小便利为度。(《圣济总录》大戟散)治水气肿胀:大戟50克、广木香25克。为末,五更酒服7.5克,取下碧水,后以粥补之。忌咸物。(《纲目》)

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里未和。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粳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芫花(熬)、甘遂、大戟。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5克,羸人服2.5克,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2.5克,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伤寒论》十枣汤)治腹水胀满,二便不通:大戟1.5克,牵牛子7.5克,红枣五个。水煎服。(《新疆中草药手册》)治忽患胸背、手脚、颈项、腰胯隐痛不可忍,连筋骨牵引钓痛,坐卧不宁,时时走易不定: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上为末,煮糊丸如梧子大。食后临卧,淡姜汤或熟水下五、七丸至十丸,如痰猛气实,加丸数不妨。(《三因方》控涎丹)治黄疸小水不通:大戟50克,茵陈克。水浸空腹服用。(《本草汇言》)治温疟寒热腹胀:大戟25克,柴胡、姜制半夏15克,广皮5克,生姜三片。水二大碗,煎七分服。(《方脉正宗》).治晚期血吸虫病:京大戟鲜根洗净,晒干,研粉,每日服三分,于早饭后一小时用开水一次吞服,连续一至二次为一疗程,总剂量约四至五克。同时每日在肿大肝脾处用艾温灸三十分钟和内服丹参合剂(丹参25克,马鞭草25克)以助肝脾缩小。在治疗期间必须禁忌食盐。(《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淋巴结结核:大戟克,鸡蛋七个。将药和鸡蛋共放砂锅内,水煮三小时,将蛋取出,每早,去壳食鸡蛋一个。七天为一疗程。(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治扁桃体炎:红芽大戟2.5~5克,含服。(《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牙齿摇痛:大戟咬于痛处。(《生生编》)治颈项腋间痈疽:大戟克(浸酒炒,晒干),当归、于白术各克。共为末;生半夏(姜水炒)为末,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克,食后白汤下。(《本草汇言》)水肿喘包。用大戟(炒)克、干姜(炮)25克,共研为末,每服15克,姜汤送下。以大小便通畅为度。

愈后,一年之内须慎饮食,不吃刺激性大的东西。水肿腹大(或遍身浮肿)。用枣一半,放锅内,上面盖着大戟的根、苗,加不加盖煮熟,随时取枣吃下,枣尽病愈。又方:大戟、白牵牛、木香,等分为末。每取一钱,纳入剖开的猪肾中,用湿纸包好煨熟,空心吃下。牙痛。把大戟放口中齿痛处,咬定。止痛效果好。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wutongziawt.com/wtzcd/109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梧桐子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