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黄县豆公镇南荆张村因地制宜,书“一段乡愁”,以乡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秦名芳通讯员牛韬
“以前村内道路崎岖不平,村民们经常向坑塘中乱扔垃圾,整个村的环境又脏又乱,现在不仅村内环境卫生好了,村里每年还会评选‘十星文明户’‘好婆婆’‘好儿媳’,村民的素质也提高了,文化氛围也好了。”1月19日,内黄县豆公镇南荆张村民胡卫民说。
“过去,豆公镇南荆张村受陈规陋习的影响,综合环境脏乱差,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南荆张村党支部书记胡红彬说,“为了改善村内人居环境,南荆张村“两委”积极组织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动员党员、群众齐发力,进一步消除整治工作死角,掀起了人居环境整治热潮。”
双管齐下,乡风文明蔚然成风
在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南荆张村强化乡风文明建设,采取村规民约、道德教育双重引导,建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积极推进村内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逐步引导广大群众摒弃生活陋习和不良风俗,让好习俗、好风尚在农村蔚然成风。
近年来,南荆张村共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儿媳”50余人,营造了崇尚文明、自我提升的浓厚氛围。同时,南荆张村还充分利用“建党周年”、重阳节、春节等节日组织开展关爱困难党员、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活动,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办文化、道德、科技等主题讲座23次,受益群众达余人次。
年,南荆张立足“五星”支部创建,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以课堂授课等形式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内容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改变村民生活方式。
因地制宜,书“一段乡愁”
随着村民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为满足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南荆张村通过建设农家书屋、村史馆、文化活动室等,用好用活公共文化资源,并通过绘制文化墙、组建志愿服务队增强服务功能,助力乡村文明建设。
“我们利用壁画、墙体绘画等表现形式,将村民喜闻乐见的内容等展现在村民面前,既给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别样的色彩,也在潜移默化中滋润了村民的精神土壤。”豆公镇党委委员周会芳说。
年以来,南荆张村以通俗易懂、接地气为准则,在村中绘制“文化墙”,让原本冷冰冰的墙体变成了“政策明白墙”“文明礼仪墙”和“美德教育墙”,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又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为让广大村民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用村史故事凝聚力量、鼓舞人心。南荆张村在豆公镇党委指导下,通过挖掘整理反映本村特色的乡村历史,借助村史馆“存史、资政、育人”阵地优势,引导广大群众形成崇德向善、文明向上、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激励全体村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工程中。南荆张村以“涵养乡风、留住乡愁、助推振兴”为理念,将“村史馆”建设与特色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村级阵地功能配套等一体规划协调推进,打造能充分展现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村史馆。
南荆张村坚持始于百姓,以民为本,归于百姓,积极号召村里老教师、老模范、老党员和热心党员群众共同参与“村史馆”建设,充分发挥乡贤智慧,广泛听民意、聚民力、汇民智、遵民愿,不断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使“村史馆”真正成为当地群众的拼搏见证、教育课堂与归乡游子的情感共鸣。
“听说村内要建村史馆,我内心无比的激动,一下子唤醒了我几十年的回忆。”村民李现军说。
“建村史馆容易,关键是怎样充实村史馆的‘内里’。”南荆张村党支部书记胡红彬表示,为了丰富完善村史史料,收集展品,他带领村干部先后走访村内几位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了解村情村史,搜集编写本村家风家训、致富故事。
截至目前,“村史馆”内共收集具有历史价值的图片、珍贵资料、群众无偿提供“老物件”等展品余件,充分展示了南荆张村的村容村貌、人文特色、历史沿革、生产力发展和生活变迁,将“村史馆”发展成爱党、爱国、爱家园的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宣传阵地和弘扬正能量榜样力量的孵化园地。
群众在实实在在、贴地而行的活动中激发出对美好家园的荣誉感、归属感。从而让村史馆人气“旺”起来,展品“活”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村史馆里的每一件物品,都带着先辈们的温度和一个村落的文化记忆。一架织布车、一个煤油灯、一架缝纫机……老人们看到这些老物件,都勾起了他们对往昔的无穷回忆。”豆公镇党委书记宋琼涛说道,“村史馆里看变迁,老物件中忆乡愁。小小村史馆激发了村民爱家乡、爱集体、忆过往、惜当下的故乡情怀。下一步,豆公镇将大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充分利用村史馆这一载体,真正做到建成村史馆、用好实践站、带活一个村,让村史馆成为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博物馆’,成为凝聚人心的‘加油站’。”
编辑:老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