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画派的传说
-05-03诏安之窗
沈锦州画锦鸡
沈锦洲(清嘉庆至道光年间,约-年。)诏安画派是以沈锦洲院体工笔为基础,影响波及闽台地区),所以诏安画派又有闽派之称。沈锦洲为诏派一代宗师,他这种画风开诏安绘画先河,成为承其衣钵者的画学典范。
一天,沈锦洲到诏安衙府的县前路沈公书院讲学,路遇一猎人卖锦鸡,笼中锦鸡漂亮可爱。“锦鸡锦鸡,大吉大利!一两大银,老少无欺。”猎人叫了半天,人人嫌贵。
沈锦洲讲学回来,见锦鸡还没买出去,便对猎人说:“我巳画了一只锦鸡,与你对换如何?”猎人说:“你一张纸涂了几笔,就换我敦守了三天三夜才抓到的锦鸡?不换!”正说时,县前街对面的当铺老板连忙对猎人耳语。猎人马上改口说:“换!换就换!”
沈锦洲与猎人一手交画一手交锦鸡,各自双喜。原来当铺老板平时向沈锦洲买画不成,今天乘此机会,用12两银子给猎人买此《锦鸡图》。猎人乐得阔嘴半天合不拢。这可是半年还赚不到的钱啊!
过了几天,猎人又抓了三只锦鸡,找到了沈锦洲说:”换画换画!”这次猎人想发大财了。
沈锦洲说:“前天我看你幸幸苦苦卖不出去,才画锦鸡与你对换!你不识好货,得到便宜想贪妄,便宜不可再取了!”猎人这次换不成了。
再说沈锦洲画锦鸡换锦鸡,把锦鸡带回画室仔细观察,画出更美更加斑烂的锦鸡,加上牡丹,题上:“锦绣前程,吉祥富贵。”一时丹诏纸贵,纷纷向沈锦洲索画买画,门庭如市。沈瑶池、谢颖苏等人向他学画。清嘉庆年间以后是诏安画派形成时期。沈锦洲为诏派一代宗师。这种画风开诏安绘画先河,成为承其衣钵者的画学典范,并为其弟子沈瑶池、谢颖苏等人发扬光大。
沈瑶池画《丐寿图》
沈瑶池小时候向大画家沈锦洲学中国画,人称“小锦洲”,在闽粤一带小有名气。这一天,他正早起日课,想画花鸟为父亲祝寿,忽然门口来了一个白发白眉白长须的驮背乞丐,伸出双手要吃的。
沈瑶池一看,有了!从家里拿出二颗给母亲祝寿的寿桃给乞丐,并叫乞丐站立着,挥笔画出身穿蓝袍,头戴破帽,袒露一臂,伸出双手捧着桃子让他画成老寿星《丐寿图》。众人见了,都说画得逼真、神气、形象!
县令的父亲身体不好,天天吃药。县令得知沈瑶池画成《丐寿图》,前来看画。只见画中线条笔势圆转,正侧深斜,衣褶飘举,如同天衣飞动,满壁飞扬。当即用20两银子买了。
县令在父亲七十大寿时送上《丐寿图》,县令的父亲看着老寿星捧着鲜红的蟠桃,愈看心愈欢喜,身体竞然一天天好起来。县令夫人得知用20两银子买的,心里想什么了不起的画家,不送还得买,很不是滋味。心想我丈夫是堂堂一县官,还用这么高的价格买张破画。重阳节那天,趁大家登高游览时,偷偷向沈瑶池要回20两银子。
说来奇怪,自从《丐寿图》退回之后,县令父亲又天天生病。县令发现后,问明情况,又找到沈瑶池要重购此画。沈瑶池自认清高,不买县令的帐,不客气地说:“《丐寿图》不卖了。”
县令为了父亲的病,好说歹说。沈瑶池这才说道“要买也行,这次须30两银子。”县令亚巴吃黄莲,照单付银了。
县令买回《丐寿图》后,县令父亲的病也一天天好起来了。大家知道这件事后,都说沈瑶池的画能治病!
沈瑶池用写生的方法画出《丐寿图》后,更加注意师法自然,注重写生,终成为诏安画派第二代宗师。
沈绍桢面线画《山水猫加令》
马来西亚有唐坊内,是“番客启仔”沈瑞东售糖做生意的地方。并出资建“启明小学”,至今仍有华人所重。话说清未民国初,沈瑞东、沈瑞舟、沈瑞图、沈瑞麟一族,相传从祖上传承好几代都居住糖坊内,糖业生意遍于南洋一带。赚到一些钱后,修饰了沈公书院,并建筑“沈氏小宗”。沈瑞东亲笔为祖祠横匾写下四个大字:“沈氏小宗”。沈瑞舟官至少将,地方官多为沈氏家族通好。
沈瑞东人称“番客启仔”,能文能武会做生意。他有好几个儿子,有的在马来西亚,有的在新加坡,有的在印尼……其中,三子叫沈绍桢,四子叫沈汉桢,最为要好。三子比四子大10岁。所以人家都说四子是三子带大的,读书写字也是三子启蒙的。
有一次,“番客启仔”的母亲做生日,海内外亲明好友齐聚沈氏小宗,连县官也来祝寿。正当大家欢欢喜喜为“番客启仔”母亲祝寿。四子从小十分顽皮,吵着要三哥画猫画鸟。亲友们知道沈绍桢能画会写,也都怂恿着,有的爱热闹,也起哄。有的找宣纸,有的搬砚台,有的磨墨条……好不热闹!
“番客启仔”见大家兴趣正隆,便叫三子画一画,但又找不到毛笔,为啥?毛笔早被四子藏起来了。
没有毛笔怎么画?正当大家为三子着急时,只见三子用筷子夹着面线,上下飞舞,画成高山大松,松树尖写满了寿字的松叶。众人一片叫好!松树下的大石头上,画了一只老猫,炯炯有神的眼晴盯着加令鸟鸟觅食。大家齐声叫妙!
前来贺寿的县官十分高兴,把此作卷起走人。回到县衙展开一看,墨迹末干,加上面线痕迹,粘在一起,看不到老猫、加令----“无猫无加令”。只有高山寿松。
“无猫无加令”就此成为闽、粤、南洋一带的俗语。
(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漳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供稿)
via漳州芗城乡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