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种艾灸隔物灸的
使用方法以及作用
(一)
隔物灸:又称间隔灸。是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古代的隔物灸法种类很多,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疾病。所隔的物品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但多数属于中药。药物又因证因病而不同,既有单方又有复方,所以治疗时既发挥了艾灸的作用,又有药物的功能,且适应证广,有特殊的效果,易于临床上应用。隔物灸根据其衬隔物品的不同,可分多钟灸法,据文献报道有40余种方法。现分述如下:
隔姜灸
隔蒜灸
隔葱灸
(1)隔姜灸:是用姜片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取新鲜生姜1块,切成厚约0.3厘米的姜片(姜片大小可根据施灸部位及所选用艾炷大小而定),用细针于中间穿刺数孔,放在施灸的穴位上,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如病人在施灸过程中觉局部有热痛感,可将姜片连同艾炷向上略略提起,稍停放下再灸,亦可随即更换艾炷再灸。以灸至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一般每次施灸5?10壮,可根据病情反复施灸。该法古代应用很广,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灸聚泉穴治咳嗽曾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又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也有“头痛有用酱姜贴太阳烧艾一炷法”的记述。此法临床常用,简便易行,适用于一切虚寒病症,对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症、痛经、面瘫及风寒湿痹等,疗效较好。
(2)隔蒜灸:是用蒜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临床上常用的有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
隔蒜片灸: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0.1~0.3厘米的蒜片,用细针于中间穿刺数孔,放于穴位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施艾,每灸3~4壮后可换去蒜片,继续灸治。
隔蒜泥灸:取新鲜大蒜适量,捣如泥状,放于穴位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灸之。另一种隔蒜泥灸称长蛇灸:即用大蒜适量,捣如泥膏状,平铺于脊柱上(自大椎穴至腰俞穴),宽约2厘米,厚约0.5厘米,周围用桑皮纸封固,灸大椎、腰俞穴数十壮,以灸至患者口鼻内觉有蒜味为度,多用于治疗虚痨。隔蒜灸法在古代流传很广,许多中医外科书中都有论述。最早的记载见于《肘后备急方》:“灸肿令消法,取独颗蒜,横截,厚一分,安肿头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壮。不觉消,数数灸,唯多为善。勿大热,但觉痛即擎起蒜,蒜焦更换用新者,不用灸损皮肉。”又《千金方》记载可治瘰疬;《医学入门》谓治痈疽肿毒;《医宗金鉴》载述可治疮毒。此灸法有消肿、拔毒、止痛、发散的作用。目前临床上适用于治疗痈、疽、疮、疖、蛇蝎毒虫所伤,腹中积块及肺痨等。
(3)隔葱灸:是用葱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即把葱白切成厚0.3?0.5厘米数片,或把葱白捣如泥状,敷于脐中(神阙)及四周,或敷于患处,上置艾炷施灸。一般灸治5?10壮。明代刘纯《玉机微义》治诸疝载有“用葱白泥一握,置脐中,上用熨斗熨之,或上置艾灼之,妙”。此法临床上适用于虚脱、腹痛、尿闭、疝气及乳腺炎等。
隔附子灸
隔巴豆灸
隔胡椒饼灸
(4)隔附子灸;是用附子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临床上常用的有隔附子片灸和隔附子饼灸两种。隔附子片灸是取熟附子用水浸透后,切片厚0.3?0.5厘米,中间用细针穿刺数孔,放于穴位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灸之;隔附子饼灸是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如五分硬币大,厚约0.4厘米,中间扎孔,放于穴位上置艾炷灸之。也有用生附子3份,肉桂2份,丁香I份,上药共研细末,以炼蜜调和制成0.5厘米厚的药饼,用细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施灸。这种灸法在《千金方》治痈肉中如眼,诸药所不效者方载有:“取附子,削令!如碁子,安肿上,以唾帖之,乃灸之。令附子欲焦,复唾湿之,乃重灸之。如是三度,令附子热气彻内,即差。”清代陈学敏《串雅外编》也记述:“痈疽久漏,疮口冷,脓水不绝,内有恶肉,以大附子水浸透,切大片,厚三分,安疮口艾隔灸,数日一灸,至五、六、七次,服内托药自然长满。”并把这种灸法称为“附子灸”。另外《外台秘要》、《外科发挥》和《疡医大全》等书均有较详论述。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临床适宜治疗各种阳虚病症,如阳痿、早泄、遗精,以及疮疡久溃不敛或一些阴虚性病症等。
(5)隔巴豆灸:是用巴豆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具体方法有两种:有单用巴豆一味的,即取巴豆10粒,捣碎研细,加入白面3克,成膏状,捏作饼,放于脐中(神阙穴),上置艾炷施灸。也可与隔葱灸合用,疗效更著。如《寿世保元》卷十,治“腹中有积及大便闭结,心腹诸痛,或肠鸣泄泻,以巴豆肉捣为饼,填脐中,灸三壮,可至百壮,以效为度。”《针灸集成》治小儿小便不通也取得效果。另外一种是巴豆和其他药物混合的,即取黄连末适量,用巴豆10粒,二药混合制成膏状,放于脐中,上置艾炷灸之。如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九的治结胸法,《针灸大成》灸阴毒结胸,及《洪氏集验方》、《针灸资生经》、《医学纲目》等书,都有不同的记载。《理瀹骈文》也有治伤寒食积冷热不调者:“用巴豆、大黄、唾和饼帖脐,艾烧数炷,热气入肚即住。”临床上适用于食积、腹痛、泄泻、胸痛、小便不通诸症。
(6)隔胡椒饼灸:是用胡椒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取白胡椒研末,加适量白面粉,用水调和制成币状圆饼,厚约0.3厘米,中央按成凹陷状,内置药末适量(丁香、肉桂、麝香等),将凹陷填平,上置艾炷灸之。临床适用于风寒湿痹痛及局部麻木不仁等病。
隔韭菜灸
隔豉饼灸
隔盐灸
(7)隔韭菜灸:是用韭菜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取韭菜连根适量洗净,捣烂如泥状,制成币状圆饼,置疮面上艾炷点燃灸之。如《疡医大全》卷八载;“疮毒溃后,风寒侵袭,作肿痛者,用韭菜杵烂,炙热,敷患上,冷则易之。或捣成饼,放患上,艾圆灸之,使热气入内。”此法适用于疮疡等症。
(8)隔豉饼灸:又称豆豉灸。是用豆豉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用豆豉适量捣烂制饼(可用水或黄酒调和),如疮口大,厚约0.6厘米,用细针穿刺数孔,置疮面上放艾炷点燃施灸。隔豉饼灸法最早见载于晋《范汪方》(据《医心方》卷十五)。《千金方》卷二十二记载较详:“治发背及痈肿已溃未溃方,香豉三升,少与水和,熟捣成强泥。可肿作饼子,厚三分以上,有孔勿覆孔上,布豉饼。以艾列其上灸之,使温温而热,勿令破肉。如热痛,即急易之,患当减快得安稳。一日二度灸之。如先有疮孔,孔中得汁出,即差。”《千金方》卷六又用这种灸法治耳聋,其具体方法是:“捣豉作饼填耳内,以地黄长五、六分,削一头令尖,纳耳中,与豉饼底齐。饼上着楸叶盖之,剜一孔如箸头透饼,于上灸三壮。”临床上适于治疗痈疽发背,顽疮,恶疮肿硬不溃或溃后久不收口,疮面黑暗等症。另外还有用豆豉、花椒、生姜、青盐、葱白等分,共捣如泥状,制成药饼的豉药饼灸,用于疮疖等症。
(9)隔盐灸:是用食盐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取纯净干燥的食盐适量研细或炒热,纳入脐中,使与脐平,上置艾炷施灸。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也有于盐上放置姜片而再施灸的,以避免食盐受火爆起引致烫伤。临床上一般施灸3?9壮,对于急性病症可根据病情多灸,不拘壮数。此法古代应用很广,如《肘后备急方》治卒霍乱诸急方:“以盐纳脐中,上灸二七壮。”又《千金方》卷二十八,治淋病“着盐脐中灸三壮。”《千金方》卷十七,治少年房多短气:“盐灸脐孔中二七壮。”在其方法上,《类经图翼》则主张:“纳炒干净盐满脐上,以施灸。”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脱症等。
全国咨询
颐顶堂无极循经灸
期待您的 臧教授艾灸研发团队,在臧老师的坚强领导下,走韩国下日本,走遍了祖国大地。臧教授五十年的心血终于没有白费,换来了今天的胜利成果。
颐顶堂企业研发、生产出了高质量的艾炎产品、艾灸设备,总结出了一整套系统、成熟的艾灸技术,毫不夸张的说:“不是最好,却是更好。颐顶堂企业不负使命,将臧教授数万名患者临床经验的成果传承下来,发扬光大,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不懈努力。
目前,无极循经灸已经赢得了加盟商和广大客户的信任和好评,并得到了市政府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为艾灸行业领导品牌夯实了坚实的基础,为艾起航,与艾同行,传播大爱,做顶端艾灸,立足艾灸行业制高点。让您分享技术,分享产品,分享财富,分享健康,分享快乐,分享成功!
全国咨询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wutongziawt.com/wtzcd/5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