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曹维堡
(点此处向上滑动启阅)
各位朋友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好时光网上的“今日课堂”。我是珍珠朗诵团的曹维堡。今天我和大家分享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作品,《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张晓风写给全世界,在年》
今天我分享给大家是一篇书信体的散文作品,这是张晓风写给全社会,全世界的一封信,说它是信又不是信,是一篇渗透着博大母爱和深刻思想内涵的散文!怎么去朗诵好这篇作品?当然首先了解作者,了解她的创作风格,深刻的理解她的作品的内涵,同时揉进我们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用我们的朗诵二度创作再现作品的情感。
我一直喜欢张晓风的作品。为了准备好和大家分享张晓风的作品,因为我手边只有一本她的经典散文集,所以这几天我在网上浏览了她的大部分作品直到深夜,我沉浸她的散文世界里啊,轻轻的朗读体会。她的作品特别适合用朗读呈现啊。“见字如面”和“朗读者”这两个重量级的电视节目中都选读过张晓风的作品哦!
张晓风是20世纪台湾文学中的重要作家,同时也是台湾散文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她生于年。张晓风这样说过她的经历,她说:“我祖籍是江苏徐州,出生地是浙江金华。的确,我是在抗日期间出生在迁徙的旅途上。对金华,我刚出生,没什么印象。可是后来我知道,金华是李清照住过的地方,所以我就觉得非常光荣,我跟李清照在同一个城里。我很喜欢李清照的诗词,这也是一种缘吧。抗战爆发后,我们一家搬到重庆去了。对于重庆其实我也没什么印象,因为当时年龄太小。我后来真正有印象的第一个城市,那就是南京了。很多年我都忘不了这个城市,直到现在。我有一个流浪漂泊的命运,但是很意外地在一个小小的岛上生存了很长时间,我的身体在台湾长大,可是我的心好像跟历史的中国衔接,不管是到南京或者是西安,我觉得都是我心灵的一个故乡。好像李白、杜甫、李商隐这些文学先辈,随时会跑出来与你相遇,所以不是地理上而是心灵上能跟传统衔接。“她和南京有缘分哦。在网课最后我还会分享一段她回忆南京的作品。
她是一名散文、戏剧、小说三栖作家,尤以散文创作著名。著有《地毯的那一端》《步下红毯之后》《晓风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再生缘》《晓风戏剧集》等。她的散文在海峡两岸的读者群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台湾的女作家中,龙应台和张晓风是有趣的对比。第一印象,龙应台是刚,是冷峻,犀利,但她也写过《目送》《雨儿》母子情深,柔情似水的文字;张晓风则相反,初读是柔情,是美不胜收,却读着文字处处透着一股子豪放劲头。
她的散文描摹真实,对于生命的美好,毫不吝啬的给予赞美和向往,正如她在《生活赋》这篇散文中所说的,“这不就是生活吗?一些执着的美,一些惊人的丑,以一种牢不可分的天长地久的姿态在某个深深的巷底。“
她的作品对人生哲理阐发深刻,对现实生活中人间百态观察深入,她用手中的笔,把内心对生活和生命的情感,真诚的倾注在她的散文中。散文家余光中先生认为,张晓风的散文有气魄,有胸襟,亦秀亦豪。胜赞她有一种“腕挟风雷的淋漓剑笔,这支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即使在柔婉的时候,也带一点刚劲!”
让我们一起走近张晓风,走近她柔婉而刚劲的文字,走近博大而蔚美的散文世界吧。
张晓风跟其他女作家没有什么不同,爱情、亲情、友情几乎就是她的全部。可是当她起笔运笔,便完全超越了普通女人的情感。我喜欢的《母亲的羽衣》开头描写的是一个温馨场面,女儿入睡前,搂着母亲的脖子问:“妈妈,你是不是仙女变的?”接下来,甜蜜中有了感伤,再往下,又有了沧桑——世间每一个女子,究竟如何藏起羽衣,从仙女隐忍为平凡的母亲?张晓风写得极美,又极沉重,仿佛知悉世间所有的女人秘密。
她说“其实世上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像故事中的小织女,她们都曾住在星河之畔,织虹纺霓,藏云捉月,几曾烦心挂虑?她们是天神最偏爱的小女儿,她们终日临水自照,惊讶于自己美丽的羽衣和美丽的肌肤,她们久久凝注着自己的青春,被那份光华弄得痴然如醉。而有一天,她的羽衣不见了,她把洁白的羽衣拍了又拍,无声无息的关上箱子,藏好钥匙。是她自己锁住那身昔日的羽衣的。她不能飞了,因为她已不忍飞去。——她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
关于母爱的作品还有《孩子,你慢慢来》龙英台的同名散文集还是请张晓风写的序言。张晓风在她的这篇散文中说道:
“晴晴爱上了一只肥肥滚滚,身长不足一尺的棕色小狗。有时候,我们带着干奶酪lào,征得狗店老板的同意,从笼子的铁条间喂那只小狗。它多半只顾玩,不肯好好地吃。“那只小狗好可怜。”“为什么?”“我不能来看它的时候,它一定很想我。”我惊讶她从哪里学来这份温柔敦厚,不说自己想狗,却担心狗想自己。“等别家小朋友把它买去了,它一定很伤心。”“为什么?”“因为它就再也看不到我了。”“是的,”我很庄严地看着她,经历某些伤心,对小孩子来说几乎是必要的,“可是,说不定,它长大了,它的主人带它出来散步的时候,它还会认得你,记得你给它吃过干酪,它会跑过来闻闻你……”“当然啦,它当然会记得我的味道。”红砖的人行道上,我们牵着手慢慢地走。天地是如此大,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在失去,还是在拥有……”
小小的故事,深深思考,令人回味
“爱一个人原来就只是在冰箱里为他留一只苹果,并且等他归来。爱一个人就是在寒冷的夜里不断在他杯子里斟上刚沸的热水。爱一个人就是喜欢两人一起收尽桌上的残肴yáo,并且听他在水槽里刷碗的音乐——事后再偷偷地把他不曾洗干净的地方重洗一遍。爱一个人就有权利霸道地说:“不要穿那件衣服,难看死了。穿这件,这是我新给你买的。”爱一个人就是一本正经地催他去工作,却又忍不住躲在他身后想捣几次小小的蛋。爱一个人就是在拨通电话时忽然不知道要说什么,才知道原来只是想听听那熟悉的声音,原来真正想拨通的,只是自己心底的一根弦闲。爱一个人就是把他的信藏在皮包里,一日拿出来看几回、哭几回、痴想几回。“张晓风《一个女人的爱情观》有我们熟悉的经典片段:
她还有一篇短短的文章《爱—恨》:
“小说课上,正讲着小说,我停下来发问:“爱的反面是什么!”“恨!”大约因为对答案很有把握,他们回答得很快而且大声,神情明亮愉悦,此刻如果教室外面走过一个不懂中国话的老外,随他猜一百次也猜不出他们唱歌般快乐的声音竟在说一个“恨”字。我环顾教室,心里浩叹,只因为年轻啊,只因为太年轻啊,我放下书,说:这样说吧,譬如说你现在正谈恋爱,然后呢?就分手了,过了五十年,你七十岁了,有一天,黄昏散步,冤家路窄,你们又碰到一起了,这时候,对方定定的看着你,说:“xxx,我恨你!”如果情节是这样的,那么,你应该庆幸,居然被别人痛恨了半个世纪,恨也是一种很容易疲倦的情感,要有人恨你五十年也不简单,怕就怕在当时你走过去说:“xxx,还记得我吗?”对方愣愣地呆望着你说:“啊,有点面熟,你贵姓?”所以说,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张晓风对爱和恨的诠释生动有趣更是深刻!
张晓风的散文严谨中流露生活情趣,平凡中自有精致,婉约中透着大气。始终是追求大的格局,大的气象,大的胸襟,大的情感。她写风衣文章:那风,翻阅过唐宗宋祖,“而你着一袭风衣,走在千古的风里”。她在《酿酒的理由》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如果孔子是待沽的玉,则我便是那待斟的酒,以一生的时间去酝酿自己的浓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刹那的倾注。”她在告诉一个深刻的道理:生命它每一秒的味道都是不同的。这样的文字张晓风的文章比比皆在,字里行间有一种江湖侠客的气度。
她的散文题材主要来源于他对平凡生活的感受和体验,通过点滴细节来体现款款的情深,她说“把我们遇见的事当做生命中的巨大经验,好好的,准准的,深深地,狠狠地把它写出来,都能对我们的人生有所启悟”所以他的散文铺开来看,就是一幅生活百态,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从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作者有篇回忆老师的散文《老师,这样,可以吗?》梦中见到去世多年的老师,她写道:“醒过来的时候只见月色正不可思议的亮着“。
“月在天,风在树,山在远方沸腾其溶浆,老师的音容犹在梦趄jū。此际但觉悲喜横胸,生死无隔。我能说的只是,老师啊,我仍在活着、走着、看着、想着、惑着、求着、爱着、以及给着——老师啊!这样,可以吧吗?“
张晓风散文独到的眼光令人钦佩,令人信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很多的人生哲理“柔婉中带刚劲”,至真,至纯,至美。
张晓风认为,散文的胜利之处在于没有故事的华服,没有韵律的化妆,散文素着一张脸,独自美丽!
前面我讲了很多这个作家的作品和她的艺术风格,最后要落在这一篇作品上“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张晓风写给全世界,在年。”这篇散文是一封信,又不是一封信,但是我们在朗读中非常能体会这种对象感,对谁说?这封信写给谁?写给全世界,全社会和所有与教育相关的人和环境!非常深刻!整个文章情感是跌宕起伏的!
这篇散文在见字如面中归亚蕾老师朗诵和斯琴高娃的朗诵,这两个视频大家都可以去借鉴聆听,风格不太一样。
从一个侧面为切入点,引发哲理思辨和发人深思。我交给全世界一个孩子,把亲情挚爱放到人生的长河中去体验洞察。看着第一次走进校园,开始小小人生新旅途的孩子,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人生体验吧,这也是我把这个作品和大家分享的原因。我们朗读这个作品时,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情景感,这个小小的背影给我们带来多少思考,祝福,感慨和痛彻心扉的忧虑啊!
望着孩子渐渐远去的背影,母亲怅然若失,想到自己交给马路一个孩子,希望匆匆的行人别碰到自己的孩子;自己交给学校一个孩子,多年以后,学校将会还她一个怎样的孩子?自己交给社会一个孩子,这世界又将会还她一个什么样的青年?母亲发出一连串的问题:世界啊,我向你交出一个可爱的小孩,而你们将会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啊?散文中这种情感非常丰富,有关切,期盼,担忧和质疑,愤怒,甚至隐隐的谴责!
怎么样去用我们的朗读去表现?桂亚蕾和斯琴高娃两位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两个不同风格的版本。虽然他们都是影视演员,归亚蕾老师的朗读很克制,隐忍。斯琴高娃老师的朗读情感起伏很大,很自然的加了一些语气词,这些都值得我们去体味。当然这都是在舞台上的表演呈现,有舞台的各种要素来衬托。而我们仅仅在话筒后,只用我们的声音,顶多有配一点音乐吧,我们怎么有分寸感的表达好这篇作品?,这篇散文中体现出的柔情似水的母爱,以及理性深刻的思考和大气磅礴质问,这种呈现的大爱,我们怎么样去表现呢?
最后,我想分享张晓风回忆她“心灵的故乡南京“《秋天秋天》这篇散文中的一小段文字来结束今天的交流。
“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的小船,而且在船舷闲上又长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必有一两颗我所末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以及风里簌簌的落叶。我仍然能看见那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里。……长大了读辛稼轩的词,对于那种沉郁悲凉的意境总觉得那样熟悉,其实我何尝熟悉什么词呢?我所熟悉的只是古老南京城的秋色罢了。”
现在我终于轻轻合上《张晓风散文集》,慢慢闭上双眼,回想着一篇篇优美的散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那些令人震撼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让我们一起用心灵去感受吧。
晨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作者:张晓风诵读:曹维堡
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再见!”
那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
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去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作一把借来的琴,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归还期限的。
他欣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朝阳落泪。
想大声告诉全城的人,今天早晨,我交给他们一个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横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到我的孩子,我把我至爱的孩子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的回来!
我不曾迁移户口,我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的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的——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将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者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猾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个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
张晓风,年生于浙江金华。8岁赴台,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她创作过散文、新诗、小说、戏剧、杂文等多种不同的体裁,其中以散文最为著名。余光中先生曾称其文字“柔宛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有人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36岁时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
朗读者简介:曹维堡江苏省朗诵协会会员,南京珍珠朗诵艺术团负责人,“曹奶奶讲故事”等栏目主播。她的声音温暖、慈爱、真挚,充满童趣。从知青到大学教师,再到企业高管,丰富的人生体验凝聚在“曹奶奶”播讲的诵读中。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