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梧桐子 > 梧桐子产地 > 正文 > 正文

第12期诗人是散落人间的扣子下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0/10 20:12:14
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luntan/reply_662.html
散文

1

走,看草木去

小确幸清晨,我是被窗外的鸟鸣唤醒的。推开窗户,顿时,有清凉的空气涌入,含着香樟树叶清冽的气息,还有栀子花幽幽的香。“黄梅时节家家雨”,连续下了几天梅雨,这个清晨,雨终于停了,鸟儿们早已按捺不住,一早就雀跃枝头嬉闹,呼朋引伴,卖弄清脆的歌喉。连雨兮兮,我的“老友”们还好吗?眼前闪过公园里郁郁葱葱的草木,心似乎被一根丝线拉扯,一跃而起,走,看草木去。踏进公园,满目的葱翠和湿润。触目所及,都是绿,深深浅浅,浓浓淡淡,或恣意挥洒,或清淡闲适。香樟枝叶繁复浓密,迎着晨光的叶子脉络清透。法国梧桐则高大沉稳,虚静少言,在风中静立,看云起云涌,花开花落。一粒粒绿色的梧桐子悬挂枝头,似风铃在风中摇荡,那是梧桐树未泯的童心。经过一夜风雨,夹竹桃洁白的花苞零落一地。而一旁的翠竹挺立,枝枝叶叶铆足了劲往上蹿,生气勃发。何大草老师在一次和宁远对话中,他感慨说,竹是一种最大的草。是啊,竹融于草,而高于草,竹其实是草的最高理想。现在每每经过竹林,我总是注目致以敬意,久久仰望。我知道,它正揣着内心跳跃的梦想拼命地拔高,再拔高。梅林已是青梅累累了,树下草丛里散落着一些泛黄的梅子。去年冬天飘雪的时候,我跑过来赏梅,彼时,冰天雪地,玉白朱红,暗香浮动。而今,花开花谢,果实飘香。人到中年,心绪平和了,随四季轮回,总是格外感恩和珍惜。万物皆有理,四时合其序,只觉得开花结果,枯荣有序,是自然不过的事了。想起《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梅子落地纷纷,树上还留有七成。有心求我的小伙子,请不要耽误了良辰啊。诗经里的植物大都与人们的衣食息息相关,有着日常的朴素,古人用来比兴入诗,上升到美的范畴,美得生动敦实。梅林南侧,一条小河缓缓流淌。河畔长满草木。菖蒲剑叶盈绿,生机盎然,它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远古先民曾把它当作神草来崇拜。艾草密密挨挨,散发着浓烈的香气。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将至,又到了大街小巷飘散菖蒲和艾草味道的时候了,家家户户洒扫庭除,插菖蒲和艾草于门窗,防蚊驱虫,避邪驱瘴。一抹抹粉紫明媚在菖蒲丛中,那是不甘寂寞的千屈菜。紫红的花序上,一只蜻蜓悄立,它在凝望水中的倒影。水被草木染成绿色的了,草木深深浅浅的影子投影水中,还有白云,在水面上的树影中穿行。湖面水汽氤氲。杜甫《曲江二首》云:“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浸润草木,心空澄明,水流花开。回去时在梅树下的草丛里捡拾了几枚梅子,小心揣衣兜里,回家洗干净放小碟,算作清供,伴我闲读书。

2

仰望苍穹,诗意地栖居

香雪海诗,或许不只是字里行间的跳跃,不只是抽象的符号和悦耳的旋律。诗是一种具象丰富的本质存在。是一种需要我们潜下心来,去静听的万物的存在。大自然是诗。我们破解它,用科学的手术刀剖析它。剖析声光电的是物理,提取元素的是化学,阐释基因的是生物,播报气象的是地理。这些科学门类诗一般的存在,见证了我们人类认识大自然的伟大。这里面,有科学家们的倾听,他们告知我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诗意。这是造物诗,还是解剖诗?我不知道。造物诗,太高妙。谁可以造出万物呢?依照什么法则来制造呢?他的工厂在哪里?他的机器在哪里?而他又在哪里计算着制造工人的薪水呢?说是解剖诗,太冷酷。科学家们发明了便利我们生活的物品,发现了大自然万象表层下的本质真相。这里的热情,这里的执着,真的不冷,反而很酷。经由他们,我们得到了舒适,安逸,便捷,文明,却忘记了大自然的疼痛和不适。语言不只是一种声音,一种符号。也许它是多元的。人类社会的语言,有着国别之分,有着种族的差异。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有颜色,有气味,有姿态,有声音,有起伏,有涨落。我们要学习人类社会的语言,掌握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沟通运作的规律。我们更需要倾听大自然的语言,不要忘记和大自然对话的方式和姿态。我们往往斡旋于人类社会的那些蝇营狗苟的利益之争,从个人利益到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我们习惯了人类之间尔虞我诈的相处模式。已经忘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平共处方式。我们习惯了争夺。从他人那里,从他国那里,去争粮食,去争武器,去争领土领海领空。所以我们也向大自然那里去争,争土地,争矿藏,争河流。人类社会,争的是分配的数额和分配规则的决定权。而大自然那里,我们争的是生存的时空。争到最后,会剩下什么?人类社会争到最后,无非是话语权和更多的物质。与大自然的争,最后剩下的是什么?我不敢想象,也许是一地的荒芜。越是想占有,越是在失去。失去安宁和幸福,占有了狰狞和焦躁。停下来,听一听,仅仅是听一听,听听大自然的声音。听听我们人类同伴的声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物。看够了血流成河的人间征战,也害怕了洪水泛滥的自然灾害。地震、山火、洪涝、疾病这些大自然的声音不停地在诉说,在倾诉,我们不想它变成控诉,变成咆哮,变到不可控。人类,醒一醒。每当我们为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而骄傲时,请潜心沉思,也许我们应震慑于大自然反噬人类的力量!海德格尔在《远景》中说:当居住的生活走向遥远,在那遥远的地方,葡萄藤的季节闪耀光辉,这也是夏季空旷的田野,森林赫然耸立,它的形象黑暗般地显现。自然如此完整地描绘了四季,她停留,但它们如此快速地滑行,这源于完善,然后,天空光芒的极顶,如同花朵装扮了树木,使人类获得了光明。伴随着这首诗的吟唱,让我们仰望苍穹,诗意地栖居,寻找通向光明之路。

3

我的名字

丁莉我是不是该给自己起个笔名了,有时写写文章,会有人评价,人都喜欢听好听的,遇到难听的,嘴上说没事,心里像敲了颗钉子,针刺一般。如果我的笔名叫“米兰”,那就是”米兰“的事,和我无关。我倒是有个网名,有时会拿来充当笔名,是女儿一年级的时候给我取的,当时她正在学古诗词,嘴里念叨“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诗歌的力量强大,让我们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中,她问我喜欢哪个季节,我说秋天,于是她就给我取了个网名——”藉秋风“,不知道为什么第一个字大家都不读,直接叫我“秋风”,“藉”在输入的时候我也经常找不到它,快要放弃时,才突然出现在生僻字的末尾。所以,看见能打出我完整网名的朋友,我是满怀歉意的。我的名字叫”丁莉“,是我上小学时体育老师给起的。我原来不叫这个名字,上学第一天,父亲带着我去报到,接待我们的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他低头翻看递上去的资料,和我爸聊起来了,“这没问题,就是她的名字起的不太好,“丁立”,我是教体育的,上课我经常会喊:“稍息!立正!有些调皮的同学们听见了可能会取笑她,因为她的名字中有个“立”字,不要小看这些调皮的小孩啊,我怕你女儿将来受他们欺负,最好改一改。”我一听就不大乐意,我喜欢我的名字,在幼儿园里,我们的物品都要从家里带,喝水的杯子、吃饭的碗、洗脸的毛巾、还有鸡蛋水果等等,上面都要写上自己名字。使用的时候老师会让我们自己去找,第一个找到的还能贴个小红旗。我的名字简单,一横一竖,后面是一张笑脸,我总能第一个找到,每次吃苹果的时候,我都是第一个找到,有时我都吃完了,还有小朋友在找他们的名字。有时我也问老爸为什么我叫”丁立“,老爸说顶天立地呀!然后摆出手臂擎天的姿势,我就更觉得了不起了。这么了不起的名字怎么能改呢,我看看老爸。老爸是个军人,的个子比体育老师高出一个头,他对体育老师说:“好啊,那就改吧,改什么呢?”我张大嘴巴,不敢相信。体育老师老师想了一会说:“莉”这个字不错,茉莉花的莉,小女孩很适合!”老爸说:“那就叫这个吧。”不管我愿不愿意,出来一趟名字就给换掉了。那时候改名真容易呀,不用通过派出所,不用通过居委会,一个体育老师就可以决定了。多少年后,我陪老爸回老家,我们坐在开往北方的列车上,吃着烧鸡,听着哐当哐当的铁轨声,窗外的风景快速的向后跑去,天空暗下来,车厢里一片宁静,这时候要么用来睡觉,要么用来回忆。我们把老家的叔叔、大爷的都聊了好几遍了,突然我想起什么说:“老爸,当初为啥同意老师把我的名字给改了呀?改的还没有姐姐弟弟的名字好听,他们一个飞翔一个超越,你不是说我是顶天立地的吗?怎么随便就给换了呢?”昏暗的光线中只见老爸的眼睛忽闪,好像在回忆着什么,沉默了一会说:“有些事情你们不知道!”一听到这,我倒有点紧张了,感觉有什么秘密。老爸说:“我年轻的时候他们说我是五·一六......”我激动起来,忍不住插嘴说:“老爸,你年轻时干过这么了不起的事啊?”“当然不是,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五·一六,但是他们说我是,还让天天交待,有些好事的人又跑去说我老家有田地,就是地主阶级,哈哈,那些薄田连你奶奶叔叔他们都不够吃,但他们不管,一连三天不让人睡觉,脑子都要出毛病了,后来他们让我写什么我就写什么,让我交待什么我就交待什么,尽管我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什么。那时候啊,有很多像我这样同志被审查,有的人熬不住就走了,尽管日子不好过,但是我一直在提醒自己坚持下去,一定会过去的。后来他们让我去清理山洞里的硫磺,我身体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干活总比坐小屋好,有个小伙子身体没我好,受不了硫磺的味道,干不下去,回到宿舍人都不行了。但是在那样的环境下你不得不去适应,时间长了人都麻木了。后来这事就不了了之了,我又回到原来的岗位,但是那段时间的经历对我的影响太深,很多年人都缓不过来。在你出生前几年才慢慢的去遗忘,你们体育老师说你的名字会让人嘲笑,我不想你受委屈,想想不过是个名字而已,改就改了。”我震惊得说不出话来,老爸一直是我的心中的偶像,能文能武,写的一手好毛笔字,他喜欢写毛泽东诗词,他经常一边挥毫,一边口中念着大浪淘沙,那个气势在我眼中,就是征战沙场凯旋而归的将军,没想到经历过屈辱,在那个缄默的时代,多少人能够承受心灵与肉体的折磨,含冤而走了。小时候我不懂这些,只是觉得那时的人挺神秘,一肚子的话想说不说,又暗中提防。小时候不知在哪听过”平反“两字,不懂什么意思,跑回家和老爸开玩笑的说,老爸你怎么没有蹲过牛棚,你要是蹲过牛棚,我们家也能得到一大笔赔偿金啦。现在回想起来这些觉得自己真是莽撞无知啊。我握住老爸的手,除了心疼,说不出话来。一个时代过去,新的时代到来,现在改名可不是体育老师可以做到的,没有特殊的理由不允许随便改名,有一段时间,我有很多朋友都给自己起个别名,名字都是什么佩曦、君诺之类的,找的都是大师给起的名,一字千金都算是便宜的,起好后不用修改身份证,让周围朋友帮忙喊喊,说是往后会越来越顺。我总是不记得,喊他们原名,她们就不高兴,好像她们的幸福生活都建立在我的口中一样。我也动过心,但是电脑给名字打分挺高的,我就高兴的放弃了,我一朋友花了两千块起的名一直没用,问她起的什么,她说叫“大梅”,估计她这钱白花了。现在我更不会花钱给自己取名了,知道了名字来历,多年的疑问终于放下。我看到一个父亲对女儿种的爱,希望父亲以后不再为我担心,永远幸福。评论

1

读《革命之路》有感

——向理查德·耶茨致敬海若我没有写过书评,但阅读理查德·耶茨的长篇处女作《革命之路》却让我不得不有感而发,也尝试写一写读后感,算是向伟大的理查德·耶茨致敬!书中描写的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纽约郊区的白领生活——他们住在宽敞而乏味的郊区别墅,每日开车到火车站,再搭乘火车、巴士和地铁到市内的某个摩天大楼上班。就像中国当今的都市白领生活一样——那些住在郊区,搭乘轻轨,再换乘地铁,到市区某个长得都差不多的写字楼里上班。这篇19万4千字的长篇大致描写了3组家庭——主角弗兰克和他年轻的妻子爱波及他们年幼的两个孩子,住在革命山庄附近的一幢白房子里,门口那条通向12号公路的小路即是革命路(RevolutionaryRoad);与他们经常家庭聚会的朋友,比他们稍稍年长的坎贝尔夫妇及其4个孩子住在革命山庄;还有当初他们从市区公寓搬来这里买房时的房产中介吉文斯太太,和她年迈失聪需要依赖助听器的老公霍华德,以及他们那个斯坦福大学毕业曾经的“数学家”,后来精神失常需要定期前往州立精神病院治疗的独子——“疯子”约翰。这是典型的中产阶层生活——一家有一个有稳定但是毫无意义的工作,郊区的大房子,孩子,以及看起来似乎融洽而自得其乐的社区生活——时不时地与住在附近的其他家庭聚会。然而,弗兰克的工作,“是他生活中最无足轻重的东西,除了调侃讽刺,他根本提都不想提。”他的妻子爱波被作者赋予了一种与这样循规蹈矩的生活不一样的抗争精神——想要逃离,想要真正的有意义的生活,希望她为之欣赏并深爱的丈夫弗兰克能够做他自己!为此她做了一个全家在秋天要移民到巴黎生活的重大决定,并说服了弗兰克接受她这个为他着想,为全家幸福着想的计划,在弗兰克30岁生日的那天晚上,在弗兰克与公司打字员莫琳第一次发生关系的那天晚上。他们谈了一夜,做出了共同的决定,全家将于秋天移民到巴黎生活。从此,他们看待身边的一切都不一样了。似乎他们与这乏味的一切即将脱离了,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可以暂时忍受的了。他们告知了朋友,同事——他们惊讶,不理解,然而表面上却都是祝贺。结局却是悲剧性的,他们并没有能实现“理想”。爱波因为冒险自行坠胎大出血而死,而弗兰克从此彻彻底底地回归“循规蹈矩”的生活……从文学中可以“看见生活”,就像站在某个可以窥视生活的高处,远远地却又比较清晰地看见身边很多人的“生活”,也能瞥见自己的“可怕身影”。当揭开生活的“本来面目”,你会发现那是多么不堪与脆弱,这就是理查德·耶茨朴素的语言与清晰的文字所传达的力量,让人产生虚幻的反而更真实,真实的反而显得虚幻之强烈感受!耶茨说过:“如果说我的作品有一个主题,我怀疑这个主题并不复杂,那就是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一种无法逃脱的孤独中,他们的悲剧也在于此。”在《革命之路》中,耶茨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的那种悲观纠缠住了普通人的抱负。我们跟他笔下的人物一样,有着同样的梦想和恐惧——爱和成功,被孤独和失败所抵消。而世俗成功所定义的美好生活,对待我们并没有那么好。耶茨用清晰而真实的戏剧性场面证明了这一点,然后要求他笔下的角色以及我们读者不得不承认这一简单而痛苦的事实!中产阶层的生活是我们所熟悉并身处其中的,中国正在或者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中产阶层,这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突飞猛进与40年来改革开放的积累。对这个日益增长的庞大阶层做概貌的描述和细致的分析应该是社会学家的事。从文学的角度看,即使是现实主义作品,也是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的。但是文学的魅力在于好的艺术作品本身能“看见”或“反映”生活的本质,这是对立统一的,可能这也是文学为何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漫长历史而长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再回到作品本身,比较一下门罗的经典作品《逃离》与理查德·耶茨的《革命之路》。我们发现不同时代的两位伟大作家似乎都在探讨“从庸常生活中逃离”这个主题。只不过门罗《逃离》的女主逃了又回来了,而且是主动要回来的,在“路上”就已经放弃了原本内心那么渴求的“逃离”;而《革命之路》的“逃离”却从头至尾都是停留在不停的幻想与虚妄的讨论之中。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逃离”——精神上试图“逃离”而肉身却在庸常而沉沦的生活中越陷越深!当《逃离》中的女主又主动回归到了庸常生活,貌似平静安稳的日子中,她却发现,“她像是肺里什么地方扎进去了一根致命的针,浅一些呼吸时可能不感到疼。可是每当她需要深深吸进去一口气时,她便能觉出那根针依然存在。”门罗用隐喻来“揭示生活”。我们再来看看《革命之路》中的男主弗兰克在料理完妻子的后事,安顿好孩子,彻彻底底地回归“循规蹈矩”的生活后,他的样子,“看他那副顺从乖巧的怂样!他柔顺地坐着,整理膝盖上裤子的褶皱,或者掸掸大腿上的烟灰;端着杯子的时候他甚至用小指托着杯底,以免杯子翻倒。他的笑声也变得绵绵软软,矫揉造作。你很难去想象他还有能力去真正地笑,真正地哭,真正地流汗或吃饭或醉酒或亢奋,甚至真正地站起来,用自己的一双脚。上帝宽恕,他现在看来就像一个你可以随时走到跟前把他撞倒,而他只会躺在那里还跟你道歉说不该挡着你路的软蛋……”这是一个走着,说着,笑着的,却没有生命的男人。耶茨是“赤裸裸地”“毫不留情”地揭露“生活本身”,没有什么修饰,也没有过多的形容,然而你却能真正切切地感受到那种力量,这就是耶茨文字的力量,这就是叙述的力量,文学的力量。

2

一条奔腾不息的暗河

——读《洛丽塔》有感如山夫读完《洛丽塔》的最后一个字,合上书本,揉一揉酸涩疲劳、有点发红的眼睛,我把身体从沙发里提出来,就像把自己的脑袋从一直沉浸的《洛丽塔》里提出来一样。我仿佛看见一条滚滚的暗河,在黑夜里奔腾向前,它穿过一块块巨石,在读者的内心里,激起强烈的浪花。黑夜的手把我搀扶到它的窗前。我伫立凝神,似乎期待它会帮助我揭开一些迷底。一初读《洛丽塔》,你就会被它如诗般的语言所吸引,带着你穿行其间。诗人、小说家黄梵说:“诗歌是一切写作的起点和终点。”在本书中,这个观点得到了极好的印证。毫无疑问,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对美国的地理风物、自然环境的描写是非常出色的,展示了作者的诗意表达能力和诗歌功底。他引经据典,运用“纳博科夫式的幽默”引入大量名人名言,显示他是一个博学之士,一个饱读的学者,也说明他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和文学天赋,以及后天刻苦钻研的精神,就像他携着妻子不停地到各地采集蝴蝶标本。我想表达的是,书本中关于自然风光的细节描写是不可或缺的,语言充满诗意,这大大提高了它的可读性,也极大地烘托了人物,这一点恰恰是我们不太注意和把握的地方,也是我们在写作中容易忽略之处。从风格和结构上看,《洛丽塔》无疑也是几乎完美的。纳博科夫有着自己的深刻见解,他说:“风格和结构是一部书的精华,伟大的思想不过是空洞的废话。”《洛丽塔》的结构非常棒,全书分两个部分,35.6万字,每一节根据故事发展,或长或短,或厚或薄,读起来一点也不感到枯燥和乏味。相反,它的诗意叙述具有极强的带入感,引人入胜。读完它,你会更加理解《红色骑兵军》的作者巴别尔所说的风格,多么重要!二在阅读过程中,我也不止一次地发出疑问——就像亨伯特不止一次地反思自己:纳博科夫为什么要写《洛丽塔》这本书?60多年过去了,为什么它依然闪烁着迷人的魅力?正如文章在一开始就写道:“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关于《洛丽塔》的争议,自从这本书诞生之日起,就从来没有间断过。但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深入其间,你是无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的。而我从中读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启示是:它揭示了现代人的复杂性。它对人性洞察幽微,进行了大胆探索,揭示了现代社会是多么复杂。它也让我更加相信:人的内心始终有两个自我,它们一直存在着,相互搏斗,相互打架,始终难舍难分,理性似乎一直占据上风,但感性有时又居于压倒性位置,它们纵横交错,一起推动了人的发展。弗洛伊德对此有着极深的研究,他认为人的意识只是冰山一角,那居住在海平面下的巨大的潜意识才是最重要的。荣格甚至说:“我们未曾意识到的东西,主宰着我们的命运。”《洛丽塔》就像一阵成熟的风暴刮过深沉的大海,它引起的波澜:细微、复杂、真切。它深入你的内部,轻轻搅动,形成一朵朵浪花,还有一点隐隐的巨痛。你一打开,目光就像被磁石牢牢地吸引住了,欲罢不能地一点一点地深入下去,犹如被一步一步带入茂盛的森林,你如梦如痴地沉浸其中,不能自拨,甚至忘记了吃饭和睡觉。三纳博科夫曾说:“在艺术超尘绝俗的层面,文学当然不关心同情弱者或谴责强者之类的事情,它注意的是人类灵魂那隐秘的深处,彼岸世界的影子仿佛无名无声的航船的影子一样从那里驶过。”这种对“人类灵魂那隐秘的深处”的探索,这种对“彼岸世界”的追寻,贯穿《洛丽塔》的始终。它并不是排除道德、戒律,而是提醒我们,在一般人以为的真理之外,或许有更高的存在,在安排着人间的变化,当人们为某一种真理而沉醉的时候,却可能陷入了另一种狭隘;当有些评论家以道德之名,对作品加以要求和斥责之时,也许它所反对的恰恰正是文学本身。掩卷沉思,我真切地感受到: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可能都住着一个“洛丽塔”,它躲在大海的深处,只待一只温暖的手轻轻打开,然后,它会像决堤的洪水般汹涌而至,带着人性的光辉和泥沙。正如作者在书中写道:“在故事的这个或那个转折处,我觉得我那难以捉摸的自我总是在躲避我,滑进了比我乐意探测的更深邃、更黑暗的海洋。”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矛盾,矛盾的世界必然反映在人的身上。生活也许就是这样,阳光与幽暗、复杂与纯粹、善与恶、爱与不爱……一直存在着,相互纠缠,它有一条奔腾不息的暗河。就好像在此岸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彼岸世界,一直存在着。也许总有一个隐藏的看不见的自我——“难以捉摸的自我”——在我们身体里流淌,在暗中起支配作用,默默地“主宰着我们的命运”,可是,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轻轻地捕捉到了它呢?四哲学家们不止一次说过,人是自带矛盾的,人是矛盾的产物,人是携带辩证法的动物等等。因此,作品中的人物也应该是立体的、复杂的、矛盾的,这样的作品也许才能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闪烁着更加灿烂的光芒,因为这才更加符合复杂的现代人性之美。“我认为每一个严肃的作家,手捧着他的已出版的这一本或那一本书,心里永远觉得它是一个安慰。”纳博科夫如是说,我想,每一个严肃的读者也应该是这样。(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主编兼诗歌编辑:赵汗青

投稿邮箱:

qq.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wutongziawt.com/wtzcd/57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梧桐子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