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绍著名中医专家、伤寒学家、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
李克绍一生崇俭,朴实无华,虽系多所院校教授,但其农人本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提掖后学,诲人不倦,晚年时节,常谓孔子之“及其老也,血气即衰,戒之在得”。自己的“得”之多少,应当心中有数,李克绍迟暮之年,尚进取不止。事临床与教学工作五十余载。研习中医经典,治学严谨,并涉猎后世医家名著,采众家学术之长。对仲景著作,尤喜研究。临床审证精细,立法确当,配伍灵活,药简量轻为其特点。
1、水饮结聚的痞硬
水饮致成的痞硬,实质是胃壁或兼胃周围水肿,多出现在慢性胃炎的患者,常舌质胖大,口干多饮,饮不解渴,并且小便量大都比正常人为少,有的舌上能出现白沙苔——象一层白色的沙粒满铺在舌上那样的舌苔。
枳术汤(《金匮要略》):
治水饮结聚的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枳实、白术各15克。水煎服。
本方散水消痞,药简效逮,被称为健脾导滞的基本方。金张元素将本方自术用量倍于枳实,作成丸剂,名枳术丸。治疗胃虚有湿,食不消化,气壅痰聚,胃脘痞闷等症。李东垣又把枳术丸加味,制成枳实消痞丸,治胃脘痞闷胀饱,暖气厌食,大便不调等症,功能开胃进食,是有效的名方。枳实消痞丸方:
枳实、黄连各15克,白术、人参、半夏曲各9克,厚朴12克,干姜、炙甘草、白茯苓、麦芽6克。共研为细末汤浸蒸饼和丸,梧桐子大,每服5~10丸,不拘时,白汤送下。
2、湿热结聚的痞硬
湿热痞硬,必舌苔黄厚,食欲不振,或兼呕吐,或兼肠鸣腹泻。治疗时以干姜配黄连为主药,干姜味辛,能散;黄连味苦,能降,这叫做辛开苦降。半夏泻心汤,就是以干姜、黄连为主药的治湿热痞硬的一张名方。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治心下痞硬及呕而肠鸣腹泻。半夏10克,党参、黄芩、干姜各9克,炙甘草6克,
黄连3克,大枣4枚。水煎服。
3、胃虚痞硬
这样的痞硬,有由久病胃虚出现的,有经过多次服泻下药或破气药、消导药所致成的。这是真虚假实证,它比上述两种痞硬按之更硬,或者按之则痛,服破气消导药,痞硬不但不消散,反而更会加重。应在相应的方药中,重加人参为主,才能使腹软痞消。
4、胃寒痞硬
这是胃阳虚衰,寒凝气滞所形成的痞硬,常伴有腹泻鸭溏,脉迟肢冷,舌淡苔滑等虚寒症状,治疗时忌用寒凉药,当重用于姜,以理中汤为最好。
理中汤方:
干姜9克,人参9克,炒白术9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最后附带说明一个问题:上述治痞硬的方中,用白术的不少,有用以散水行湿的,有用以健补脾胃的。用以散水的。必须生用;用以健补脾胃的,则要炒用。
本文明德初心仅作为学术分享使用,如有不当,请联系我们删除。免责申明: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探生命之理究自然之源
○
○
中医
中药
公益
干货
学习
临床
生活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打破思维的束缚
尽情遨游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wutongziawt.com/wtzcd/8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