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乙与地黄丸
随着媒体广告等的广为宣传,六味地黄丸在公众中的知名度甚至远超金匮肾气丸。因此略做介绍。六味地黄丸,源自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3],书中称为“地黄丸”。本方由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白茯苓等六味药组成,原方用于“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恍白等方”,具体用药为:熟地黄(炒,称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温开水下三丸。现代方剂学认为六味地黄丸为《金匮要略》中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所组成,并认为本方具有滋补肝肾的功用,用于肝肾阴虚证的治疗。
对于六味地黄丸功效的理解,方中两味药的变化至关重要。第一,肾气丸中“干地黄”易为“熟地黄”,干地黄有“逐血痹”的功效,属于气血津液范畴;而熟地黄为填精补髓之品,可见本方补益之力更明显。第二方中“山茱萸”易为“山萸肉”,很多医生容易忽视,因为目前普遍将山茱萸与山萸肉等同,均为干燥成熟果肉入药,除去核。但是根据本草学专家考证,历代本草文献与医药文献均要求山茱萸为果实入药,即合核入药[4]。若医家处方明确用“山萸肉”或“枣皮”,则为弃核用肉。钱乙用去核之“山萸肉”,而不用合核之“山茱萸”。钱乙对地黄、茱萸的变化应用,是考虑小儿独特的生理特点。严用和与肾气丸
六味地黄丸为金匮肾气丸最经典的减味方,其最经典的加味方则出自严用和的《重辑严氏济生方》[5],济生肾气丸以及十补丸。十补丸见于《重辑严氏济生方·五脏门·肾膀胱虚实论治》,原文用于治;“治肾脏虚弱,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羸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腰脊背疼痛。但是肾虚之证,皆可服之。”具体方药如下:附子(炮,去皮脐)五味子(各二两)山茱萸(取肉)山药(锉,炒)牡丹皮(去木)鹿茸(去毛,酒蒸)熟地黄(洗,酒蒸)肉桂(去皮,不见火)白茯苓(去皮)泽泻(各一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酒、盐汤任下。从味来讲,十补丸是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加了鹿茸、五味子,鹿茸为血肉有情之品,加强补益精血功效;“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五味子正可收敛五脏之气,以助肾中精气之藏。从药量来讲,“三补”与“三泻”六药用量均相同,同时加大桂、附的剂量。从服法来讲,强调用盐酒、盐汤送服,亦从侧面测知,患者“足肿”一症当不甚重。因此,综合来看本方“温”与“补”之力均强于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见于《重辑严氏济生方·水肿门》,又名“加味肾气丸”:“治肾虚腰重脚重,小便不利。”具体方药如下:附子(炮,二两)白茯苓(去皮)泽泻山茱萸(取肉)山药(炒)车前子(酒蒸)牡丹皮(去木,各一两)官桂(不见火)川牛膝(去芦,酒浸)熟地黄(各半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从药味来讲,济生肾气丸在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加了车前子和川牛膝,加强了利水消肿的功效。从药物剂量来讲,对肾气丸原方的药物剂量也有所调整,总体“三泻”大于“三补”。从服法言之,以米饮送服,而未用盐酒、盐水,或可证明古人已观察到肾性水肿忌盐,也从侧面提示本方主症“水肿”较为明显。
参考文献
[3]宋·钱乙著,阎孝忠编集,郭君双整理.小儿药证直决[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4.
[4]祝之友,张德鸿,编著.临床中药一字之差辨异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5]王道瑞,申好真主编.严用和医学全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1-65.
作者简介魏赈权,男,中医主治医师,执业中药师,博士。本科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博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先后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陈宝田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特聘专家马新童老师、广州中医院林昌松教授,潜心研究中医经典。主要研究方向:中医经典的系统研究与临床应用,肾脏疾病及风湿免疫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北医院
经典肾病科简介
年3月北医院经典肾病科获区卫生健康委批准建立,传承中医,弘扬国粹,运用古中医智慧,将经典与专病有机结合,解决临床难点问题,提升疑难危重肾病病例的救治能力。马新童教授担任学术带头人,孔令新主任医师担任学科带头人,中高级职称17人,设有门诊、病房、透析室,以肾脏病中西医一体化诊疗为专科特色,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运用传统中医辨证思维,中药汤剂、膏方、丸散剂结合中医外治法,治疗各种急慢性肾炎(IgA肾病、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性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痛风性肾病等)、蛋白尿/血尿、尿路感染及老年慢性疾病等。肾病科为房山区肾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积极发挥自身学科特色,上下联动,打造京西南肾脏病中西医一体化诊疗中心,促进区域内学术交流,解决疑难肾病诊治问题,赢得了房山区及周边地区技术全面、服务一流的口碑。主审:孔令新主任编辑:张南南北医院肾病科诊疗特色
明确诊断、中西并重
病证结合、标本兼顾
治养结合、综合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