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梧桐子 > 梧桐子归经 > 正文 > 正文

闲话梧桐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9/3 23:52:57

今年的立秋翻看了诸多的房企刷屏节气海报,发现很多项目大多使用了银杏叶落的素材,出于职业习惯本着严谨治学的态度,不合时宜地指出立秋这个季节,如果要体现秋来万物开始凋零树木落叶,使用梧桐叶则更符合我国的文化审美传统。耳熟能详的成语“一叶知秋”中的“叶”是指梧桐叶。

立秋时节梧桐叶落是自然现象,后演化为古代计时报时的一种象征。清代陈淏子编写的《花镜》说梧桐:“此木能知岁时,清明后桐始华。桐不华,岁必大寒。立秋地,至期一叶先坠。”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度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著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季即将来临。

从字面意思来看,“秋”字由禾字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此时,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立秋后,梧桐树渐渐开始落叶,所以有“落叶知秋”的说法。

在古代,立秋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节日,在几千年农耕文明的时代,立秋之后就意味着收获的季节到来,意味着五谷丰登,意味着国泰民安,还颇具仪式感。立秋当日,周天子要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到京城西郊迎接秋气。天子回朝之后会对有功的军人进行奖赏,并开始军事训练等活动。

从刀耕火种的周王朝过度到经济历史文化都高度发达的宋朝,这个仪式感更具有文艺气息。

据《梦粱录》记载,在宋代宫中会将梧桐树植于殿下,等到立秋的时辰已到,太史官便穿礼服、执朝笏高声奏曰:“秋来。”这时梧桐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正所谓梧桐叶上得秋声,古语所说的“一叶知秋”或“落叶知秋”也就是指的是梧桐叶落,秋天到来的意思。

唐?《子西语录》中“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则更简单具象,山中岁月如此静寂,僧人只能通过自然界的变化来感知四季交替、时光推移,叶落那就是秋天到了,一叶飘落,禅机也包含在这片落叶里,比喻以小见大,用哲学的话讲指的是事物具有普遍性。

除了能报秋之外,梧桐在我国传统文化历史中还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梧桐叶是代表国家公信力皇权的信符凭证。《吕氏春秋·重言》记载,成王“援梧叶为圭,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周公知道这件事以后就对成王说君无戏言,由此,成王就让唐叔拿着梧叶走马上任,成为统领一方的诸侯,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桐叶封弟”典故。

桐叶封弟,君无戏言

后代文人还有对此事提及者,如吴国伦《送姜太史节之使楚王》“天子分桐叶,词臣下柏梁”。

桐叶作为帝王封拜的信符,士大夫可以凭借桐叶而雄踞一方成为诸侯,这说明桐叶不仅仅是自然之物,而是与社会礼制和等级制度相联系的政治媒介,其象征意义与圭具备同等价值,圭为中国古代用来祭祀之玉器、瑞器、礼器,为官位最高者所执,由此也足见梧桐在封建体制中的象征地位。另据考古学家论证,在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青铜神树”就是按照梧桐树的模样锻造的。

梧桐寓意吉祥和谐。梧桐又被称作碧梧、青玉、庭梧、青桐、桐麻。古人酷爱梧桐,认为梧桐是吉祥之树,俗语说,“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中国梧桐因其树皮为青绿色,被称作碧梧、青玉、青桐

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性为“凤”,雌性为“凰”,总称为凤凰,常用来象征祥瑞,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其文化图腾地位和龙的级别是同等的,龙出现是必然会兴云布雨,而凤凰的出现必然和梧桐联系在一起,也形成了稳固的文化象征地位。

《诗经·大雅》中有记述曰:“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而庄子在《秋水》中讲道:“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因此,自古梧桐就跟凤凰结缘,成为神鸟栖息的高洁之树。庄子提到的鹓鶵,说的就是凤凰,梧桐自然也成了祥瑞之物。

凤栖梧桐

梧桐还体现品行高洁。初唐名臣虞世南,在咏物诗《蝉》里写到,“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借助于蝉鸣来表达气节品德,蝉声远播并不是凭借秋风,而是因为自身“居高”而自能致远。

而这种“居高”所居的地方,也就是梧桐树。看似咏蝉,实则咏桐,作者通过蝉和梧桐表达朴实观点: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

唐代大诗人——诗仙李白也有“宁知鸾凤意,远托椅桐前”的佳句,也是化用《诗经》中的语句:“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以桐起兴,来赞誉君子的威仪。梧桐的象征意义和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岁寒四友一样,都是通过花草树木进行借喻,以强调其坚定高贵的君子品质。

梧桐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提起梧桐,一般会和“落叶”、“悲秋”“细雨”等容易引起情绪的场景结合起来,如“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梧桐叶落秋已深,冷月清光无限愁”等,所能传达的大多都是忧思感怀、离愁别绪、孤苦伤感。

经笔者统计,纵观整个文学作品中,梧桐作为创作元素出现的频次达条,以唐、宋、明时期最为突出。南唐后主李煜亡国被囚,悲愤苦闷不由吟唱“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正是表达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南北两宋时期宋词这种文学载体跃然成为主流,名家辈出,佳作不断。南宋偏安一隅之后,整体社会的悲伤情绪更加浓厚,导致梧桐的出镜率更是大大提高。

宋词中既有关西大汉,铜琵琶,铁卓板,唱“大江东去”(苏学士词)的豪迈气概,有唱“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词)的豪情苦闷,也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三变词)的缠绵悱恻,自然也少不了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词)的幽怨苦闷。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则是来自于才女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也是80后一代人语文必考诗句。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到了元代诗人徐再思的笔下,情绪又酝酿成了“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据查阅数据,明朝时期涉及梧桐题材古诗则有余条,其核心内容无非是家国天下的忧怨哀愁,经历过唐诗、宋词的浸润之后,梧桐所代表的情愫已经定型,后代也无更多出色出彩佳作,但梧桐叶落声伴随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了。

梧桐还是古代诗词的相思树,象征爱情。传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梧桐相依,同生共死,荣枯与共,不离不弃。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有“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守护一对薄命人的除了松柏,还有梧桐,枝叶相连,象征忠贞不渝、生死相依的爱情,最后主人公焦仲卿最终和刘兰芝则变为鸳鸯,恩恩爱爱生活在一起,和梁祝的化蝶一般都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无独有偶,唐朝诗人孟郊也曾为梧桐留下“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的诗句,亦是在传达梧桐树相依持老,鸳鸯鸟同生共死。宋代词人史达祖《燕归梁》:“西风今夜梧桐冷,断无梦、到鸳鸯”,贺铸《鹧鸪天》名句“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更从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方面将梧桐的爱情寓意与“鸳鸯”等同。

到了元代戏曲大家白朴根据白居易《长恨歌》创作了一段悲怆绝美的爱情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这部剧讲述了唐明皇与心爱的女人杨贵妃的凄美爱情。在该部剧的第一折就出现了梧桐树的身影,唐明皇与杨贵妃在七月七日这一天于在长生殿前面的梧桐树下立下山盟海誓。

最后一折演到战乱平定之后的返京途中,李隆基太过思念杨贵妃而入梦,被秋夜梧桐雨惊醒。梧桐树一共出现了两次,前后呼应的效果,这使得梧桐树成为爱情的象征,尤其是悲怆、凄美的爱情。

梧桐还能用来制作良琴。“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据说伏羲看见一对雄凤雌凰,栖息在梧桐树上,认定梧桐是神树,特意制成古琴。《礼记》中写道:“君无故,玉不去身;大夫无故,不撤县;士无故,不撤琴瑟。”琴也被当做一种怡情养性的工具。流传至今的很多古代名琴,事实上都是选用中国梧桐的树干做的琴身。

焦尾琴示意图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四大古琴”一说,即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最为传奇的古琴,当属焦尾琴。据《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后遂用“焦尾琴,焦尾,焦桐,焦琴”等指美琴,或比喻历尽磨难的良才,未被赏识的宝器;用“桐尾焦,桐爨,爨下桐,爨下残,爨下余,良才入爨”写良才不得其用,或比喻遭受摧残,幸免于难。

以东汉蔡邕所制作的焦尾琴为原型设计的溧阳市博物馆

在威尼斯双年展中展出的溧阳博物馆模型

在一代宗师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也曾经提及郭襄曾在少室山林中聆听“昆仑三圣”何足道以焦尾琴作乐,与何足道视为知音知己,只可惜郭襄“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要不然也会是一对超凡脱俗的神仙伉俪,传为武林佳话。

固然金庸笔下的只是文学创作作品,我国历史上还有一段佳话则是“高山流水遇知音”,俞伯牙和钟子期相识也是因为瑶琴,瑶琴者,用玉装饰的古琴,七根弦,琴身为梧桐木。

结尾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被改编为众多文学曲艺作品,“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传唱至今。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梧桐是古代园林的点睛之笔。梧桐树高大魁梧,树干无节,向上直升,高擎着翡翠般的碧绿巨伞,气势高昂。树皮颜色是深绿色,表面平滑。树叶稠密,从干到枝,一片葱郁,清雅洁净,作为宅院树木,雅趣至极。“北竹青桐北,南桐绿竹南。竹林君早爱,桐树我初贪。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渐。栖食更如此,余非凤所堪”。

春秋吴王夫差建梧桐园于园中植梧桐树,梁任防《述异记》载:“梧桐园在吴宫,本吴王夫差旧园也,一名琴川。”汉代梧桐树被植于皇家宫苑,《西京杂记》载:“上林苑桐三,椅桐、梧桐、荆桐。”“五柞宫西有青梧观,观前有三梧桐树。”

魏晋时种植梧桐树开始增多,晋·夏侯湛《桐赋》日:“有南国之陋寝,植嘉桐乎前庭。”南朝著名文人谢眺《游东堂咏桐》诗有“孤桐北窗外,高枝百尺余;叶生既婀娜,落叶更扶疏”句,是在庭院中植桐。

晋·傅成《梧桐赋》则述说了门前列行植梧桐树招引凤凰的盛观,有“郁株列而成行,夹二门以骈罗”赋句称道。唐羊士谔诗“萧条梧竹下,秋物映园庐”反映了古典庭院的梧竹配植情况。

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碧桐书院,则是清帝读书、作画的地方,书院周围种植有大量梧桐树。

碧桐书院被英法联军焚毁,现仅存遗迹

梧桐还是中国特有的树种。梧桐树原产中国,南北各省均有栽培,尤以长江流域为多。现已被引种到欧洲、美洲各地作为观赏树种。清初“生物学家”陈淏子在《花镜》书里细致入微地介绍了中国梧桐的特点:“梧桐,又叫青桐。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四月开花嫩黄,小如枣花。五、六月结子,蒂长三寸许,五稜合成,子缀其上,多者五、六,少者二、三,大如黄豆。”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中国梧桐和我们常见到的“法国梧桐、英国梧桐、美国梧桐”等又各不相同。在当前很多城市(如南京市、郑州市等)各类被广泛种植当做行道树的“xx梧桐”均是悬铃木。

南京陵园路上的梧桐树

在上世纪80年代郑州被称之为“绿城”,得益于其满大街种植的二球悬铃木——“法国梧桐”,当时整个城市的绿化覆盖率达到80%。可惜的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为了拓宽马路或城市建设,越来越多的法国梧桐均被砍伐,仅在一部分干道可感受那种树荫参天的感觉。

绿城郑州老照片

更令人尴尬的是,这种所谓的“法国梧桐”,其真实准确名称应该是“英国梧桐”,因为在17世纪的英国牛津地区,人们用一球悬铃木(又名美国梧桐)和三球悬铃木(又名法国梧桐)作亲本,杂交成二球悬铃木,取名“英国梧桐”,随着鸦片战争之后,被广泛种植于法租界,以至于大家以讹传讹以为是法国梧桐,因此得名。

悬铃木

在当前诸多一二线城市,法国梧桐因为树干粗大、树冠树冠很大,且因叶子很大,简直彻底遮住了树冠上面的阳光,所以最是适合做人行道遮荫树,已经成为最为常见的行道树。

如果遇到无法辨别,则可通过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区分,一是中国梧桐树的枝干略为细小一些,不像法国梧桐那么粗壮;二是中国梧桐不如法国梧桐树叶呈现三角星型;三是法国梧桐树皮成黄青色相间,间杂青色树疤且脱皮,而中国梧桐则是树皮滑润碧绿,故被称为青桐。

中国梧桐

梧桐浑身是宝。树皮滑润碧绿,树皮纤维可造纸,制绳索。果实、花朵、白皮、树根、树叶,皆可入药。种子可食用,也可榨油。

梧桐子

中国梧桐的果实,分为5个分果,长得很像豌豆,吃起来的味道也像豌豆一样清香可口,直径大约有4到5毫米,外面笼着一层青色的薄壳,对于吃货来说生吃热炒均可。

关于梧桐的故事依然还有很多,总之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梧桐代表着高尚品德、吉祥和谐、忠贞爱情、还代表着悲情别绪、家国情怀。如今梧桐已经超脱于植物本身,丰富的文化文学象征意义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持续深刻影响着国人。

1、本公众平台致力分享有价值的内容,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2、本资料出街时间为年9月4日。本公众平台所刊载的楼盘广告、图片、文案、活动链接等宣传资料不视为要约,相关内容不排除因政府相关规划、规定及开发商未能控制的原因而发生变化,本公司保留对宣传资料的修改权利,敬请留意最新资料。本资料对周边环境、交通、商业及其他配套设施的介绍,旨在提供相关信息,不意味着本公司对此作出了承诺。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wutongziawt.com/wtzgj/53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梧桐子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