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梧桐子 > 梧桐子归经 > 正文 > 正文

中华对联故事篇下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9/11 18:26:34
北京哪家皮肤科医院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845694.html
经典楹联故事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因为其形式特殊,所以在创作的同时往往多了几分游戏的风味,使得写对联这一韵事更加妙趣横生,也因此引发出数不清的动人故事。小编精选了历史上的百余篇对联故事,希望读者在领略中华文化博大糈深之余,还能解茶余饭后之闲闷,进而有所收获。

第51篇

  纪晓岚在北京的寓所称“阅微草堂”,距此不远处有一青楼曰“醉月轩”。

  有一天纪氏和一帮翰林院学士到此轩中为即将赶南昌任知府的陈半江饯行。

  席间有人出“析字联”请在场的才子和佳人们答对,出句是:

  因火生烟,若不出撇终是苦

  纪晓岚第一个对出下句:

  舛木为桀,全无人道亦称王

  接着众人纷纷一展“联才”:

  女支为妓,情海无心自天青

  采丝为彩,又加点缀便成文

  人言为信,倘无尚书乃小人

  一大冷天,水无两点不成冰

  少女为妙,大来无一不从夫

  子女相好,人弗作恶便成佛

第52篇

 一盐商请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写一副对联,郑鄙夷其平素贪财寡义,一口回绝。

  但盐商赖着不走,言称愿出重金,郑便说“两千两银子一副。”

  盐商再三还价,终以一千两“成交”。

  郑故意以生意场上的作派调侃盐商,动笔之前说:“先付半价后写字。”

  盐商即拿出两银置案上,郑挥笔书上联:

  饱暖富豪讲风雅

  写罢便停下来喝茶,盐商忙问:“您只写完一半呀!郑笑答:“半价半联,这很合你们生意人的规矩嘛!”盐商只得又拿出两银子。

  郑才又提起笔来以自我解嘲的口气写出下联:

  饥馑画人爱银钱

第53篇

  郑板桥任县令时常处理民事纠纷。

  某日,一教书老先生来县衙告状,自诉已教私学一年,原定酬金为八吊钱,但期满后主人却食言不付,请官家主持公道。

  郑说:“是不是由于你误人子弟才导致这一结局的?”说完随手指着大堂上挂着的灯笼出题考对: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

  老先生略加思索便对出下句:

  一年学,几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发现老先生确有学问,就责成私学主人很快付清了先生的酬金,后来还把老先生录用到自己身边做事。

第54篇

  清朝有位姓姚的督学为官清正,每次考试前,他都在试院大门上挂起这么一副“严肃考纪”的对联:

  科场舞弊皆有常刑,告小人毋摆法网

  平生关节不通一字,诫诸生勿听浮言

  另一位姓朱的督学有一年到家乡监考,为了防止同乡人“走后门”,大书一联悬于堂上:

  铁面无私:凡涉科场,亲戚乡党皆谅我

  镜心普照:但凭文字,平奇浓淡不冤渠(按:渠,南方话谓“他”)

第55篇

  清代著名学者俞樾携妻、女游杭州西湖灵隐寺,见冷泉亭上有一联,俞朗声念道: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其女笑曰:

  泉自禹时冷起

  峰从项上飞来

  俞惊问,“‘项字’何谓?”女曰:“项羽不将此山拔起,峰安得飞来耶?”(按:项羽《垓下歌》中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之句)

第56篇

  清代文学家袁枚曾在随园(袁宅雅名)门槛上自书一联: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此联撰得颇为精巧,而且很有气势。

  但《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是先秦时即已失传的古书,袁氏竟谓“能读”,实有自吹之嫌,有人故意寻他的开心,上门求借这四部典籍,袁氏甚为尴尬,遂赧然将对联撤掉,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撰联亦不可犯“浮夸”病。

第57篇

  清代江南诗人宋湘幼年赴县试迟到,门吏不允进场,宋再三恳求,吏曰:“若能对得一联方允。”

  

  吏曰:急水推沙粗在后

  宋答:风车放谷秕行先

  遂得进场应考。

  成人后宋湘漫游四方,某年,他行至西北某省,与当地名士会聚,有人出联嘲宋:

  东鸟西飞,满地凤凰难下足

  宋湘即对曰:

  南龙北跳,一江鱼鳖尽低头

第58篇

  清四川人李调元博学多才。

  乾隆初年,他赴广东任学政时路过湖南,湖南巡抚在洞庭湖畔为他设宴接风。

  席间,一位补道对李说:“素闻蜀人多才,今有幸得会先生,早听说先生长于趣对,不知可否讨教?”李笑曰:“在下才疏学浅,愧对蜀地山水。

  既然蒙公抬爱,也就斗胆班门弄斧一回了,还望诸位谅解。”

  

  那位补道出句曰:洞庭湖八百里,波滚滚,浪滔滔,大人由何而来

  李调元迅速对句:巫山峡十二峰,云霭霭,雾腾腾,本官自天以降

  补道叫了声:“好!”但并不罢休,而是随手从湖畔一李树上摘下一果扔入湖中,接着吟出上联:

  李打鲤,鲤沉底,李沉鲤浮

  其时正值夏日,草盛花红,蜂飞蝶舞,李调元见景生对:

  风吹蜂,蜂扑地,风息蜂飞

  众皆叹服叫绝。

第59篇

  清代广东举子萧燧才思敏捷,蔑视权贵。

  某年他去新会县旅行,见一巨族门楹上贴了一副炫耀门第的对联:

  巷有何人?举贡、监员、进士

  家无别业:诗书、礼乐、文章

  萧燧对这种不知天高地厚,一味标傍自己的做法极为反感,便挥笔在墙上另书一联:

  巷有何人?东郭、赵括、刘阿斗

  家无别业:走鸡、笼鸟、斗蟋蟀

  另一说萧的题联是:

  巷有几人?化子、舞蛇、弄术;

  家无别业:琵琶、绰板、三弦。

  依编者愚见,还是前一联写得更好。

第60篇

  清代江西人刘凤诰貌丑而才高,参加殿试取中探花(第三名),皇帝召见他时发现他不仅长相不佳,而且还是个独眼人,心中便犯起了嘀咕:此人是否真有才学?便出句让刘对答:

  独眼不登龙虎榜

  刘凤诰对道:

  半月依旧照乾坤

  对句一语双关,含义警策,颇见其人的自尊自信。

  皇帝不由对之刮目相看,但还想再试试他的能耐,便又出一联: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

  刘凤诰应声对曰: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皇帝连连称妙,遂委刘以重职。

第61篇

  清代有个习惯:世人对供职翰林院的学士均要称“老”。

  道光年间,一姓乌者任浙江巡抚,某翰林与之相逢,乌戏翰林曰:

  鼠无大小皆称老

  翰林反唇相击:

  龟有雌雄总姓乌

第62篇

  清乾隆年间,陕西韩城人王杰进京应试。

  放榜那天,众人都去观榜,王亦随在,他个头瘦小,只得从他人腋下往前挤,一群山东举子嘲笑他:“勿挤,孙山之弟!”王杰朗声道:“请看,金榜之首!”举子们看榜,见头名状元为“王杰”,便怀疑眼前这个小个子是假冒者,一人说:“我出一联,你若能对上便是真王杰,对不上便是假王杰。”

  王杰说:“请!”那举子出句曰:

  泰岱三观,孔子圣,孟子贤,自古文章传东鲁

  王杰当即对道:

  岐山一脉,文王谟,武王烈,而今道统在西秦

  山东举子皆服王杰才高,纷纷拱手相贺。

第63篇

  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幼年即善作对。

  某日放学回家,在半路上见到一群人正以池鸭为题口对而戏,其中一人已出好上联而无人对出下联。

  上联是:

  母鸭无鞋空洗脚

  林则徐走上前去对道:

  公鸡有冠不梳头

  后来林则徐由父亲肩架着去赶“县试”,行至考场时,考官戏曰

  以父作马父亦甘愿作马

  林父听了甚为难堪,林则徐应道:

  望子成龙子必立志成龙

第64篇

  太平天国大将石达开在起事前曾资助李文彩在广西贵县开一理发店以作为结交地方豪杰的联络站。

  开张前夕,冯云山为李文彩拟联云:

  磨砺以须,天下有头皆可剃

  及锋而试,世间妙手等闲看

  石达开见了说,“对得很工,但上下句都显得头重尾轻,且缺乏暗示性,难以引起豪杰之士的注意。”

  他提笔改为:

  磨砺以须,试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且看老夫手段如何

第65篇

  曾国藩与左宗棠同是“洋务派”的实力人物,二人皆才高气盛,有“补天”之志,但在许多问题上每每意见不合。

  有一次,曾国藩出句攻击左宗棠:

  季子有何高?与吾意见常相左

  左宗棠字季高。

  曾用“嵌字法”对他表示了不满,左略加思索,亦以“嵌字法”反击:

  藩臣徒误国,问伊经济有何曾

第66篇

  清末,江苏常熟人翁同朇曾任户部尚书。

  户部掌管的事务包括租税、财政等等,尚书的职务相当于古代的“大司农”。

  翁任职期间,与安徽合肥人李鸿章政见不合。

  李曾被朝廷任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着军政、外交大权,其职权等于过去的宰相。

  有一次,翁以双关手法将李的官职、籍贯嵌入句中出联曰:

  宰相合肥天下瘦

  李鸿章反击道:

  司农常熟世间荒

  出、对句都是极富机趣的。

第67篇

  甲午一战,清帝国败于新崛起的日本,李鸿章被派往日本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洽商停战议和事宜。

  据传二人会见时,伊滕博文曾口占一上联请李鸿章属对,联文是:

  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

  这显然是在嘲笑清国的颓败局面。

  李鸿章虽一向惧怕洋人,主张对之妥协退让,但嘴上功夫却并不赖,他略一思索即对出下联:

  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这是一副看似平常实则颇有难度的对联。

  因为上联中不仅用了两个“将”,而且这两“个将”音同调不同——前念“jiàng(四声)”。

  后念“jiāng(一声)”,故下联亦须守此规矩——用了两个“量”,前念“liáng”(二声),后念“liàng”(四声)。

  当然,李之所谓“度量”也者,不过是自欺欺人之辞而已。

第68篇

  李鸿章在外交中一贯采取妥协政策,国人对之痛恨已极,甚至目为汉奸。

  李排行老二,许多人在背后都以“李二”指他。

  昆曲名丑杨三死后,有人撰联云:

  杨三已死无苏丑

  李二先生是汉奸

  此联对仗极为工致。

  据说这副佳作流传极广,使李鸿章在公众舆论面前十分难堪,为此李曾自书一联挂于厅堂以自嘲自慰,联文为:

  受尽天下百样气

  养就胸中一段春

  不管这副对联所表达的是不是一种“厚脸哲学”,就其对句水平而言还是很可称赏的。

第69篇

  清代两江总督张之洞微服外出时遇到旧友,友人留他小住数日,张应允。

  友人在一缙绅家教书,张亦随友同吃同住。

  一日,缙绅应邀参加松江知府的寿宴,便把塾师与张也带去了,寿宴一开始,张之洞便毫不客气地抢先坐了首席,弄得众人莫明其妙,知府甚为恼火,但不知张的“来头”,乃指盘中的鲈鱼说:

  鲈鱼四鳃,独占松江一府,何处佳肴堪与比

  张之洞对答曰:

  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此物本领不寻常

  知府明白对句者绝非等闲之辈,便欣然劝酒劝菜。

  过了一会儿弄清了张的真实身份,又赶忙跪地谢罪。

第70篇

  梁启超首次拜见张之洞时投刺的落款是:“愚弟梁启超顿首拜”。

  张一见名刺就皱眉,随即出一联着手下人送给等候在门外的梁启超,梁接纸一看,见上面写的是:

  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

  梁告衙吏:“请把我的对句口呈张大人。”

  梁对的下联是: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做王候

  张之洞奇其才思敏捷,乃亲自出衙迎见。

第71篇

  据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时候,曾有一位日本人向中国官员出句征对,句为:

  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成战;

  这个出句不可谓不“刁”,它充分运用了离合、叠字之法造成一种“险”势,而且在内容和语气上充满了腾腾杀气,十足地表现出了入侵者的狂妄和嚣张。

  但中国官员竟凭着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迅速对出了下联:

  倭委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居边,合手共拿。

  对句在内容和形式上比之出句毫不逊色,日本人不得不表示佩服。

  这个故事很可能是根据《古今谭概》中的一段记载再创造而成的。

  《谭概》云:明代状元唐皋以翰林身份出使某国,其国君出句曰:

  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

  唐皋对句:

  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

  举座皆骇服其应对巧妙。

第72篇

  慈禧太后七十岁生日时,朝廷曾大肆铺张地举行了庆典,而当时的“大清帝国”已到了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地步。

  章太炎义愤填膺地写了这么一幅对联:

  今日到南宛,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折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又有一无名氏撰联曰:

  垂帘廿余年,年年割地。

  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

  (按:慈禧的尊号是:“慈禧端佑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熙皇太后”,共16字)

第73篇

  窃国大盗袁世凯准备称帝时,杨度、刘师培等“筹安会六君子”曾极力怂恿。

  陈树藩,陈宦、汤芗铭三人开始亦极力拥袁称帝。

  年12月,袁正式宣布恢复帝制,改中华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准备次年元旦即位。

  但全国反袁高潮迅速兴起,袁的皇帝梦到底没有做成。

  在袁大势将去的情况下,上述拥袁称帝者纷纷宣布“独立”,成为袁被迫取消帝制并最终忧恐而死的“催命鬼”,因而人有以中药的两个汤头名称为题做了一副对联:

  起病“六君子”

  送命“二陈汤”

第74篇

  袁世凯称帝时,某报曾举办”征联”活动以“征询民意”。

  有一副对联写得特别引人注目。

  联文如下:

  或入园中,拖出老袁还我国

  余行道上,不堪回首问前途

  这是一副含蓄而又犀利的“变字联”。

  其含蓄处在于寄意析字而语不直涉“讨袁”,其犀利处则在于鲜明地表达了对袁氏称帝这种倒行逆施的忿慨。

  “园”、“国”的繁体分别为“園”和“國”,上联言“拖袁还国”,亦即“揪出袁世凯,恢复共和体制”之意。

  下联也很巧:“道”、“途”的偏旁均为走之”(俗称“坐船儿”),“不堪回首问前途”一句表达了一种深切的忧时之情,而在形式上同样具有“文字游戏”性质,使人觉得有趣却又轻松不起来。

第75篇

  年“国会”选举“大总统”时,北洋军阀之一的曹棍以五千元一票的高价贿买“国会”议员人,从而获选,世称“贿选总统”。

  曹锟上任后,有人写了一副对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上下联中嵌“民国总统”四字并斥之为“不是东西”,极通俗又极辛辣。

第76篇

  郭沫若幼年上学时很调皮。

  有一次,他和同学偷吃了寺庙里的桃子。

  次日,庙主找先生查问,先生要学生自动站出来承认,但无人吱声。

  先生便说:“我知道是哪些人干的。

  我出一联,偷桃者若能对答便可免罚。”

  随即吟道: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郭沫若站起来对道: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先生惊其才思敏捷和志向不小,便如诺免罚。

第77篇

  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

  军校的大门上书有一副激励革命军人的对联:

  升官发财,请走别路

  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对联写得通俗而实在,鲜明地昭示了黄埔军校的革命性质。

  年“四·一二”政变后,黄埔军校的性质发生了巨变,许多没有政治节操的人纷纷变节,甚至向昔日的同志举起了刀枪。

  有人义愤填膺地将对联改动二字,遂变成:

  升官发财,莫走别路

  贫生怕死,请入此门

第78篇

  冯玉祥将军一生为人刚直,最反感官僚、伪君子作风。

  北伐战争期间,冯将军经常参加一些重要的军事会议。

  有一次,他按通知去开会,准点到达会场,但等了二个多小时才见其他人陆续到场。

  冯愤然书对联一副:

  三点钟开会,五点钟到齐,是否革命精神应该如此

  一桌子水果,半桌子饼干,可知敌前战士饥饿未曾

第79篇

  《教我如何不想他》是三十年代初广为传唱的一首歌曲,其作者是著名的语言学家、音乐家赵元任和著名文学家刘半农。

  年,刘半农逝世,赵元任十分悲伤,他以二人合作谱写歌曲为题撰挽联曰:

  十载奏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

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

第80篇

  年10月16日,一代伟人鲁迅不幸病故。

  在哀悼鲁迅的无数挽联中,郭沫若的两副特别引人注目。

  一副是:

  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陨泪

  钦诵二心,恨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双星”指鲁迅和高尔基(鲁迅有“中国高尔基”之誉)。

  高尔基比鲁迅早去世四个月,故有“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之句。

  “钦诵二心,恨无一面”说的是自己和鲁迅无一面之缘的遗憾。

  另一副是:

  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

  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这一副称得上是真正的“史笔”之作。

  它把鲁迅和中国古代最大的“圣人”孔子作了极为深刻、鲜明的比较,从而肯定了鲁迅崇高的历史地位。

第81篇

  抗战期间,日寇入侵广东中山县,当地乡绅邝汝让、赵君节二人甘当汉奸,分别出任“维持会”正、副会长,有人做了一副“嵌字联”刺骂邝、赵,联曰:

  汝肯能让乎?会长任维持,富贵在你

  君真无节矣!降臣供走使,笑骂由人

第82篇

  抗战时期,“国军”鄂东挺进军第十纵队司令程汝怀、副司令王啸峰从不抵抗日寇而专门与友军为难。

  有一文士构思一联呈给他们,联文是:

  王师岂无能,啸聚山林,风(峰)声鹤唳,敌寇未来先丧胆

  程度果合格,汝图富贵,淮(怀)安旦夕,人民生死不关心

  这也是一副“嵌字联”,但比上例更犀利:若将联中的嵌字拈出组成新联,便成:王啸峰敌寇未来先丧胆,程汝怀人民生死不关心。

第83篇

抗日战争爆发前,武昌(古名江夏)县一男青年即与浠水县一女子订婚,由于日寇侵华,国、家多事,婚朗一再拖延。

  直到抗战胜利后,二人才得成琴瑟之好。

  成亲那日,男方在桥门左边书上联曰:

  喜气溢江夏,喜报上林春,喜廿年订就良缘,喜今夕吹箫引凤

  上联连用四个“喜”字,一般不易对出。

  女方邻里的文人仔细思考后,终于对出了下联:

  幸寇退浠川,幸出离乱中,幸三生结成佳偶,幸此日淑女乘龙

第84篇

  抗战时期,金陵大学农学院、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济南齐鲁大学医学院均迁至成都华西协和大学上课。

  侯宝璋教授任教于齐鲁大学医学院,此公不仅在病理学方面造诣极高,而且精通中国古典文学。

  侯教授一向风趣幽默,喜以对联娱人自娱,某日课毕,笑对诸生曰:我有一联,诸君试对之。

  联云:

  金男大,金女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齐大非偶

  “金男大”、“金女大”双关渭“金陵大学”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大”指“齐鲁大学”。

  “复字法”和“双关法”的并用,使上联极富谐趣。

  诸生抚掌称妙,但一时无人能对。

  事为《新民报》访得,即登于副刊为之公开征对,未几应征联出:

  市一小,市二小,一小在南,二小在北,两小无猜

  “市一小”、“市二小”指成都市第一小学和第二小学。

  属对工稳自然,与上联堪称珠联璧合。

第85篇

  民国时期,各军阀、政客派系之间争斗不已,无数平民百姓常常成为军阀混战、贪官搜刮的牺牲品。

  某年,一文人书一叠字春联揭露现实: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惨惨凄凄

第86篇

  年4月1日,南京大专院校学生举行“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与军警发生冲突,两名学生被打死,伤者无数。

  数日后,师生们在原中大礼堂为死者举行了追悼会,会场上挂满了挽联,其中有一副无字联特别醒目:

  ??????

  !!!!!!

  此联真可谓“无字胜有字”,质问、控诉、愤慨、抗议、声讨……等等的复杂意绪尽在其中。

第87篇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生前最喜欢的一副对联是他的琴师徐兰源做的,联云: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梅兰芳说它“里面只用了八个单字,便把表演的技术描写出许多层次来。”

  徐为梅操琴多年,对梅的表演艺术感受极深,写出这样警辟的对联亦是情理中事。

第88篇

  熊希龄曾任民国国务总理,其原配夫人朱其慧于年去世时,熊已年过六十。

  但熊年迈情未老,一心追求才女毛彦文。

  他的“同情兄”则是大名鼎鼎的学者吴宓。

  吴宓对毛的热烈追求在当时文化圈里可谓人所共知(有诗云:“吴宓恋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知闻”)。

  但最后毛彦文还是选择了年迈的熊希龄。

  结婚时熊年六十六,毛年三十三,介绍人是朱庭祺。

  有人撰一贺联曰:

  以近古稀之龄,奏凤求凰之曲,九九丹成,恰好三三成满

  登朱庭祺之庭,睹毛彦文之彦,双双如愿,谁云六六无能

  “九九丹成”指熊与毛的年龄加起来为九十九岁。

  毛彦文的大学同学陈昭字是熊希龄的世侄。

  陈以自己与熊、毛的关系为题戏为贺联曰:

  旧同学成新后母

  老年伯作大姐夫

第89篇

  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代表团出国考察,代表团由钱三强任团长,成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朱洗等。

  途中闲暇无事,华罗庚口占上联一句求对:

  三强韩赵魏

  虽仅五字,却极“刁”:“三强”明指战国“七雄”中韩、赵、魏三国,暗指的却是钱三强团长。

  这就要求下联亦须“萧规曹随”才算巧对。

  众科学家久思不能应对。

  华罗庚便自己吟出了下联:

  九章勾股弦

  “九章,”明指中国古代的数学著作《九章》,暗指代表团成员赵九章教授。

  华老自出自对,语语双关,举座无不为之倾倒。

第90篇

  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曾撰过一副名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鲜明地表现了东林党人把治学和关心国家大事结合起来的积极人生态度。

  三百多年后,中国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知识分子的地位一落千丈、有人怀着悲慨的心情将顾联改为:

  风声、雨声、不吱声,了此一生

  国事、大事、不问事,平安无事

  其意绪之消沉与顾联的意气风发恰成对照。

  到了八十年代初,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耀邦在同科学家的一次座谈中鼓励大家振奋精神向科学进军,并当场改“不吱声”、“不问事”联为:

  风声、雨声、悲叹声,枉此一生

  险事、难事、天下事,争当勇士

第91篇

  一位姓何的先生在某富人家教私学,富人的儿子是个纨绔子弟,学业很差。

  何先生喜欢出联命对以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次日交出下联。

  一日,何先生出联曰:

  有客登堂,惊醒万里春梦

  小公子答对不出,求助于其姐。

  其姐聪颖过人,堪称才女,代弟对道:

  无人共枕,枉费一片痴心

  何先生看后知是公子之姐的代笔,便又出一联:

  纸上画龙龙不动

  小公子又请姐代做,姐对曰:

  鬓边插凤凤难飞

  何先生见后以为公子之姐对自己动了春心,便以结婚时所用的彩绫为题做联试探对方:

  六尺彩绫,三尺系腰,三尺坠

  小公子又拿给姐姐,姐姐以为何先生出的只是游戏之词,遂代答曰:

  一床锦被,半幅遮身,半幅闲

  何先生看后认定公子之姐已入“情网”,便又出一联要求与之约会:

  风高林密,问樵夫何处下手

  公子之姐发现何先生“中了邪”,立即回联提醒之:

  山险水急,劝渔翁及早回头

  何先生颇觉尴尬,便又出联解脱自己:

  竹本无心,节外偏生枝叶

  公子之姐即回联曰:

  藕虽有孔,心中不染垢尘

  哪知何先生生来是个情种,匆忙间只看到“有孔”“心中”四字,还以为事情又有了指望,便又书一联:

  桃李杏梅,这些花几时开放

  公子之姐见何先生还在纠缠,十分生气,便以“何”字双关骂曰:

  稻麦黍稷,此杂种是何先生

  何先生看后气得半晌无语,从此再也不布置对联这种“课后作业”了。

  后来公子之姐出嫁。

  第二年生了一对双胞胎。

  某日,何先生碰上带着两个儿子归宁的公子之姐,便阴阳怪气地问:“哪个是先生的?”公子之姐听出对方是想讨点便宜,就也用“双关法”予以回击:“管他哪一个,‘先生’是我儿,‘后生’也是我儿!”

第92篇

  某中医善以药名联句。

  一天,一位亦善对句的客人来拜访医生,一进大门使指着灯笼说:

  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医生笑曰:

  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客人进得院中,环顾四下,脱口赞曰:

  避暑最宜深竹院

  医生随即对道:

  伤寒尤妙小柴胡

  客人落座后又出一联:

  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

  医生应云: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二人聊了大半天后,客人告辞,对主人说:

  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

  主人笑答:

  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

第93篇

  逢年过节时学生须给先生送礼,这在过去是各地普遍流行的一种习惯。

  一秀才家贫,每次给学师送的节礼只是三两银子,学师颇不悦。

  有一年快过中秋节时,学师把秀才叫来,说要出联考他。

  师曰:

  竹笋出墙,一节须高一节

  意在提醒秀才多“意思”点。

  秀才当然会意,当即对道:

  梅花逊雪,三分只是三分

  表面上谈的是自然现象,实则暗喻无法“迫加”礼钱。

  过了些日子,学师觉得自己向弟子讨价还价很“掉价”,颇为不好意思,很想为自己开脱一下,遂又出句: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泥尽水干

  秀才对学师既贪钱财又好面子的作法很有些反感,便对句云:

  朝庭刮州府,州府刮县,县刮民,民穷国危

  学师听了,羞得面红耳赤。

第94篇

  封建社会极重门第。

  一“簪缨之族”权高势重,为霸一方,民多怨者。

  某年除夕,这户人家在大门外贴了一幅显威显势的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一秀才观之,极为反感,遂于夜深之时持笔添改“士”、“夫”和“人”三字,将对联变成: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次日路人见之,无不掩口失笑,暗自称快。

第95篇

  挽联一般都写得语气凝重,但也有以幽默、诙谐口气为之者。

  梁羽生先生曾在《大公报》副刊上撰文举例。

  现转录如下:

  ①某人甫新婚,即遭岳丈之丧,遂撰联曰:

  泰山其颓乎,吾将安仰

  丈人真隐者,我至则行

  ②昔在妓院中供职的男子被称为“龟奴”。

  一龟奴死,有人为挽联云:

  大可伤心,此老竟无千载寿

  何以报德,从今不画四灵图

  龟乃著名长寿动物,又是“四灵”之一。

  上下联均隐一“龟”字。

  ③某人曾撰“挽道士”联曰:

  吃老子的饭,穿老子的衣,一生到老,全靠老子

  叫天尊不应,喊地尊不灵,两脚朝天,莫怪天尊

  “老子”有双关意义——既措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耳),又是自称。

第96篇

  一县令贪财枉法却又喜欢沽名钓誉,某年春节时在门口贴联曰:

  爱民若子

  执法如山

  没过几天,有人在每句下各添八字,遂成: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货山其为山乎

第97篇

  一穷秀才参加科举考试,连获乡试第一,京试第一,只剩殿试一关了。

  当朝皇上见过他的试卷。

  十分称赏,但不知其出身及口才如何。

  在殿试时,皇上问他说:“爱卿,你的祖辈和父母所操何业?”这一问倒让秀才为难起来:他出身于“引车卖浆者流”——祖父酿酒,祖母弹棉花,母亲在家磨豆腐,父亲在外卖豆腐。

  如照直讲出,很可能难以位列朝班,讲假话却又难免犯下欺君之罪。

  秀才思忖片刻有了主意,便对皇上说:“请皇上容臣以联句禀复圣问。”

  皇上点头应允,秀才说:臣祖父、母的职业是:

  玉甑蒸开天地眼

  金槌敲动帝王心

  臣父、母的职业则是:

  父在外肩挑日月

  母居家手转乾坤

  皇帝惊其才思敏捷,即御笔亲点为状元。

第98篇

  曾有一才士出联求偶,联云:

  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一女子应联曰:

 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鸣 

  二人遂成琴瑟之好。

第99篇

  某县发生严重旱灾,夏秋二季几无收成。

  但天灾未止,人祸复降:县令准备大庆50岁生日,县衙中的文武爪牙纷纷下乡入里向百姓勒要寿礼。

  一秀才代民请命,写成一副讽刺联呈交州府:

  大老爷过生,银也要,钱也要,票子也要,红黑一把抓,不分南北

  小百姓该死,谷未收,麦未收,豆儿未收,青黄两不接,送甚东西

  州官看后即派人到地方访察真情。

  不久之后,那位黑心县令就被朝廷革职了。

第篇

  某学子赵君貌寝且头发早谢,潜心学问,悠悠三十尚未成家。

  中秋之夜,一人兀坐阳台,自斟自饮,仰望夜空,见皎月似镜,星光璀璨,不免感慨系之,即脱口吟道:

  静夜望月思佳丽,佳丽远隔千里外

  未料隔壁阳台上有一女子也独立方久。

  此女与赵君为邻数年,素仰赵君的为人敦厚与勤勉好学,今闻赵君叹息之语,知其心思,乃柔声对曰:

  兰室抚琴觅知音,知音或在咫尺间

  赵君对邻女亦心仪已久,听其语怦然心动,遂鼓足勇气,复吟出句“投石问路”:

  三十当立未立,头童齿豁谁似我

  邻女亦鼓足勇气明确表态:

  二八须嫁便嫁,花好月圆凤伴凰

  一年之后,二人喜结连理。

  又过一年,娇儿出生,小家更添瑞气。

  但天长日久,夫妻之间也不免为一些小事发生争执。

  一日,夫妻为某事小吵,儿子亦在床上哭闹,赵君性憨直,一气之下提笔书一联贴于书橱:

  儿啼床上

  狮吼河东

  横额:烦

  妻子见赵君动了真怒,便复提笔在上下联尾各续三字,使联意大变:

  儿啼床上亦有趣

  狮吼河东自深情

  横额:烦中有乐

  赵君见之,化怒为笑,三口之家又恢复了轻松、欢快的气氛。

转载请注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唯一官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wutongziawt.com/wtzgj/55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梧桐子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