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坊山区保留的送春牛习俗(长沙晚报李锋供图)
祈年备耕一年之季在于春。立春为一年四季之始。每逢立春,地方官举行迎春礼,以示与民同耕。同治《浏阳县志》记载:“迎春,先立春日于东郊造芒神、土牛如式。届日,设案于其前,陈香烛果酒之属。前展拜位,执事左右立,地方官率在城文官朝服谐东郊。立春时,赞:行迎春礼。”地方官亲自上香、奠爵、读祝并击鼓、鞭牛,以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以求一年五谷丰登。浏阳有“送春牛”的习俗。“送春牛”多在立春之日前后进行。“送春牛”者芒神打扮,赶着纸扎春牛,挨家挨户“送喜”,口中念念有词:“春牛到你家,富贵享荣华……”芒神与牛的位置表示立春与春节的联系。如果立春在正月初一前后五天之内,芒神和春牛并立;前五天开外,则牛在前;后五天外,则牛在后。牛口也有规定:按照传统的天干纪年,单数叫做阳年,牛口张开;双数叫做阴年,牛口闭合。同时,阳年牛尾巴摆向左边,阴年尾巴摆向右边。阳年芒神站在春牛的左边,阴年站在右边。芒神赤脚或者戴斗笠,则表示当年雨水多;带毡帽就表示干旱。然后户主给米或钱。还有送春牛图的。春牛图上印着春牛,春牛图上还有几牛耕田、几龙治水的文字,均有讲究。这些说法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反映了先人避灾求吉的美好心愿。清代浏阳诗人贺祥麟有诗:“田鼓咚咚赛社神,猪糕鸭饭杂齐陈。手拈瓦卦坛前打,惟愿天年雨水匀。由此可见清代浏阳就有祭社的习俗。人们用猪糕鸭饭祭祀土地神,祈祷风调雨顺。浏阳地处山区丘陵地带,山多田少,自古就有垦山为田的生产习俗。凡可耕者,皆开土造田。故其田畴,由山麓至山腰乃至高山之上,层层垒叠,依山萦旋,蔚为壮观。只要能开土造田之地,虽巴掌之地也不放弃。有“巴掌丘”“蓑衣田”“斗篷田”之说。有的水田之小,不可用耕牛犁耕,就用锄头钉耙进行人工挖耕。故有民间故事说山区某农人耕种了一十八丘田,收工时反复数了几次,少了两丘。天快黑了,只得收工回家。背起蓑衣发现蓑衣下面还有一丘,拿起斗笠发现斗笠下面也有一丘。于是高高兴兴回家了。古时耕作方式简单,耕种之前伐木烧畲即可。烧荒之益处,一则可肥田沃土,二则起到清理土地、治虫、开阳、避鼠的收效。民间有积沤农家肥的习俗。“庄稼一支花,全靠粪当家。”农耕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积肥。农谚说得好:“早起三日当一工,勤捡野粪五谷丰”“猪多粪多,粪多粮多”。过去基本靠土杂肥耕种。除开粪肥,重要的就是“火土肥”。一般农户人家都有一个肥凼或粪坑,把自家或在外拾得的畜禽粪或人粪积入粪坑,常年沤制粪肥。平时将屋内外扫尘清除的垃圾,或屋前屋后的草皮铲除焚烧成火土灰,沤制成肥。还有种草籽沤肥的习惯,一般在秋收后种上草籽,春耕时将田地连草翻犁,放水浸泡一段后,草籽即腐烂成肥。民间有“草籽种三年,坏田变好田”的说法。农民对秧田看得很重。每逢开春,各家都要给秧田运肥料施底肥,准备整秧田,俗称“担秧田粪”。所施底肥多为农家沤肥或人畜粪肥。多兴正月初八担粪下田,谓之“起工”。“泡冬田”亦称“泡冬水田”。入冬将板田犁翻灌水浸泡,待来年春耕再犁耙。泡冬既有利于除虫,又有提高地力之效。俗语云:“担粪下田,不如泡冬过年。”春耕图(彭红霞摄影)
春耕春种漫长岁月,浏阳先人培育出早、中、晚、粘、糯、籼、粳、长芒、短芒等众多稻谷品种。据年统计,全县栽培的水稻品种有个。明崇祯十年()成书的《天工开物》载:“凡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由此可见浏阳曾经在南方水稻种植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清乾隆《长沙府志》记载的浏阳水稻品种有摩粘、红麻粘、大谷早、江西早、细谷早、团谷早、金包银、早糯、迟糯、石子糯等。民国35年杨花观音阁彭家大屋农民彭庆六,在屋门口秧田角上发现一株秆粗叶短、穗大粒饱的禾苗,便采用“一穗传”方法培育,选育出新品种“阳面粘”。由于它抗倒、抗虫、产量高,五年后发展到大瑶、金刚、澄潭江一带,一般亩产多公斤。浏阳传统的耕作制度,水田多为一年一季稻,旱土多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无论旱土、水田都春耕春种。春耕的首要之事就是整田。整田在春社前进行。“若要田里功夫做得好,必须冬天犁得早,一来烂泥,二来死草。”浏阳人把下田干农活称为“做功夫”。“整田如绣花。”“犁田要深,耙田要平,锄头底下看收成。”“做功夫”是件细致活。整田至少要分三道工序,先是用犁翻坯、泡坯,再用横田铁耙将泥坯划烂,用竹木遛耙将泥浆耙平整,最后用木楼梯平平地拖过去,将浮泥压成一掌水平。耕整出来的田块静静的摆在田垄之间,就是一件艺术品上好的原坯,等着农人去绣作、雕刻。农民对秧田极为重视,秧田的选定与耕犁均十分讲究,一般选背风向阳土质肥沃处。旧时田地可买卖,而一般人家秧田皆不变卖,出卖秧田,被视为穷困败家之举。秧田耕犁也更为讲究。过去农业生产技术主要凭藉农谚而传承。民间有关耕作技术的农谚十分丰富。如:“要想稻谷收成好,三犁四耙少不了。”“深耕加一寸,顶上一瓢粪。”“田土耕得深,瘦土出黄金。”“犁得深,耙得好,光长庄稼不长草。”“一犁一耙,有秧难插;二犁二耙,难糊嘴巴;三犁三耙,才算农家。”这些农谚,是浏阳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生产经验,通俗易懂,极具指导意义。水稻种植,选种极为重要。种子都要单收单打,另晒另藏,不准一杂一稗掺入;而且每种两三年就要换种一次,有“肥田不如换种”之说。农作物生长季节性强,各类作物播种均须抢准季节,适时下种。浸种育秧历来为农民农业生产之大事。俗语称:“秧好半年粮。”播种育秧一般宜早不宜迟,有“早播早种丰收,迟播迟种要丢”之说。旧时一年只种一季稻,下种一般都避开寒潮,在清明谷雨间播种,流传有很多相关的农谚:“清明下种,谷雨下泥。”“二月清明迟下种,三月清明早插秧。”“清明下早种,谷雨做迟秧。”“二月清明莫在前,三月清明莫在后。”“穷人莫听富人哄,桐子开花才下种。”……浸种育秧以清明的迟早而定。稻谷只浸种不催芽,即先在水里浸泡一天一晚后,便直接播撒到秧田,让谷种在2-3寸深的水里发芽生长。往往烂掉不少种子。浸种下泥颇多讲究。过去种谷落泥选在“丁日”,即丁丑、丁卯、丁已、丁未、丁酉、丁亥中的任何一日均可,以示“人丁兴旺”。禾种下泥,首先要做的是祭秧田神。主要祭品是一根猪尾巴,祈求秧苗长得和猪尾巴一样粗壮。同时用三根线香穿上三个粳米粑粑、三叶钱纸插在田塍上。秧田神叫做“杨大伯公”。有的还用稻草扎出他的形状,穿上衣服,带上草帽,手拿一把蒲扇,日夜站在秧田边上守护。浸种育秧禁忌颇多:浸种时忌小孩围观喧哗,认为犯忌会引来鸟雀叽叽喳喳啄坏秧田;忌妇女动手浸种,以为阴气太重,会导致秧苗生长不齐;用手触摸过死者遗体的人不能触摸种谷,若要参加播种必须用桃叶煮熬而成的水汁洗手后方可;撒完谷种不能拍打盛谷种的箩筐,须绕秧田走一圈。清代贺祥麟在《浏阳竹枝词》中写道:西湖山下有人家,夹道平堤几棱斜。满地曲尘吹不起,野田油菜乱开花。“浏阳的旱土作物主要有红薯、麦类、玉米、豆、棉、麻、烟、茶叶、芝麻、花生、油菜及各种疏菜瓜果等。旱作播种也有诸多习俗。翻地是旱土耕作之首事,各地皆讲究深耕细作。浏阳多丘陵山地,故翻地多用锄和锹,俗称挖地、挖土。播种之前先要选种。各种作物选种均各有讲究。瓜菜选种须在瓜菜成熟之时选定,对于选做种子的瓜菜,要在地里做上标记,以免混淆弄错,“种瓜”“种菜”大多比普通瓜菜长得粗壮饱满。黄瓜种上一般扎一束草以示区分,豆角秧上则多挂上枝丫。包谷、辣椒种选出后,不入仓廒,而是悬挂于檐下竹竿上风干。红薯则是藏于薯窖中发芽育种,育红薯苗又称“窖薯种”。小麦、玉米习惯点播,故称“点麦子”“点包谷”。小麦、洋芋播种须整地分畦、开沟排水、下好底肥后点播或条插。红薯须经过精心育苗后再挖穴或起垄栽插。过去种棉花有专用棉地,种苎麻有专用麻地,种植棉麻多由妇女包干。黄豆种植习惯见缝插针,一般种在田坎护边泥上,称为“种田坎豆”,播种时用梭镖或小锄戳一小坑,点播种子,盖上灰粪薄土即成。油菜旱土、稻田皆可种植,或分畦点播,或育苗移栽。芝麻、花生、葵花籽、凉薯、甜菜、甘蔗、西瓜等作物则因地种植。农历二月底黄瓜出芽,为最早的春菜。黄瓜喜湿润,农谚谓:“天晴的苋菜,落雨的黄瓜。”撒辣椒籽宜在晴天之夜,星多象征来年辣椒树茂花繁;若遇天阴则改期。二月初二宜种瓜,这天为土地菩萨生日,俗称“土地瓜”,落雨则不宜,谚云:“土地菩萨打伞,瓜菜光杆杆。”城郊菜农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土地神”生日播种,称“开土地门”。瓜菜牵蔓上架时,相互帮助搭瓜棚,东家以腊肉、白酒款待,称“瓜棚酒”。第一次收摘蔬菜时,不论多少,均须用篮子提,预兆丰收。唐家洲盛产萝卜,每年萝卜收获季节,用高梁杆支稻草搭棚在状元洲出售,从水门口起至浮桥边止,迤逦设摊,称“萝卜棚”。播种重时节,民间流传有许多有关播种时节的谚语。如:“桐子打花正下种。”“陡土旱禾谷雨撒,高山玉米立夏种。”“谷雨前好种棉,谷雨后好种豆。”“七长芋头八长薯。”“七插葱八插蒜。”等等。播种还有一些求神、禁忌等民俗。播种前,有的习惯将事先剪好的“纸钱”以土坨压于地角,祈求土地神保佑丰收。忌“火发日”“四绝日”和农历每月初五、十四、二十日下种。下种时,忌与旁人高声说话,特别忌说“吃”,认为违忌会招致鼠害。故播种者常嘴含一小棍,郑重种下三蔸后,才能取下木棍,开口说话。有鸟鸣或飞鸟掠过头顶时不宜播种,谓违忌会有鸟啄。清代诗人贺祥麟笔下浏阳的耕田栽禾是这样的:“长犁短耙带烟拖,梅子黄时土脉和。连日不停秧鼓闹,早禾栽过又迟禾。”谷雨来临,布谷催耕。请好帮工,预备插田的日子到了。天刚刚放亮,主人准备钱纸、香烛,在秧田边上点燃鞭炮,敬过“秧田菩萨”,然后用三眼铳轰三响,叫做“开秧田门”,众人一齐祝贺主家“栽米树”。再下田开始扯秧。有一个谜语:“远望青山凛凛,近看绿草茵茵,一根黄带子系腰,洗干净屁股嫁人。”说的就是扯秧的过程。插秧竞赛时,以酒点置对面田滕,先插到者抢而食之。众人在田中互相比试,各显身手,甚是有趣。插得慢的,往往被快手们甩在后面并被围封在田中或田角边出不来,俗语称“关猫儿”,在伙伴中会受到善意的戏谑。主人特别喜欢秧插得正、插得匀的。俗云:“插秧插得正,抵得上次粪。”“有秧要插匀,无秧莫单身。”上、下午歇憩,飨以糍粑或甜酒,每人分发皮蛋或盐蛋一个。等到田插完了,有多的秧苗免费送给烂种缺秧的人家。然后再打一挂千编炮竹,放铳三响,叫做“关秧田门”。晚餐酒宴尤丰,但不食鸡肉,忌讳“饥”。酒肴须食尽,说如此田里才不会长稗子。插田时,还有一些忌讳,传递秧把子,不要直接交递,而要先抛到水田中,再于田中捡起,否则俗传会得“秧疯”病,手痛脚痛。插田一定要插满,忌留空蔸子,主人往往视为不吉,民间之说留下的空白是埋人的,预兆不好。故主人会认为是插田者不怀好意。秧田都留到最后插。待秧田快插完时,主人走到田中,众人高高兴兴为其“糊仓”。插秧者纷纷手抓稀泥尽情往主人身上涂抹,主人回手糊插秧人;插秧者之间也在田里互甩稀泥追打戏闹。旧时之俗,稀泥涂得越多,表示“仓”糊得越好,粮食就会堆满仓,且能把鼠洞糊住,把仓的漏洞糊住,主人也就越高兴。“糊仓”之后,众人一起把弄乱的秧苗整理好后收工。有时,主人担心踩坏了秧苗,索性主动让插秧者在自己身上糊些稀泥,以示“糊仓”。田间管理作物播种后,田间地头的管理十分重要,这是确保庄稼正常生长、获得良好收成的关键。田间管理主要包括除草、施肥及防旱、涝、虫灾等。农民对庄稼的管理十分重视,尤重田间管理,民间有“三分种,七分管”的农谚。管理尤以防害为重。因此,抗旱、求雨、求晴、驱虫的民俗活动在民间颇为盛行。农作中耕及田间管理,人们一方面用世代传承的农技手段,一方面也举行一些神秘仪式,从而形成了丰富的民俗事象。农技手段在传承中,不断更新,日渐科学。求雨、驱虫等迷信活动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逐渐废止消失。中耕主要是除草、松土、和泥。中耕习惯,旱土用锄,稻田则“以趾代锄”,稻田除草曰“踩田”,旱地除草称“薅草”。踩田是水稻中耕的一种传统习惯,俗称“耒禾”。踩田是水稻生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水田一蔸草,有如毒蛇咬。”踩田就是要踩除田中有碍禾苗生长的杂草。踩田还能活泥,踩溶田泥,禾根生长更快,谷粒也更壮实饱满,故俗话说:“一脚踩到底,担谷可办八斗米。”“禾踩三道脚,米都不缺角。”旧时开始踩田时,用土纸剪成巴掌大的冥钱,蘸鸡血套在禾杆上,每丘田放四张,祈祷“夏至公公”保苗保收。踩田者手拄木棍,状如乞丐,故戏称为“耒禾叫化”。插秧上岸,转入旱土中耕。旱土中耕以锄铲草,俗称薅草。薅草一般薅两道,头道壮苗,二道除草培蔸。薅草时节正是炎夏酷暑之季,为了搭凉爽、赶工夫,农民都起早贪黑地干。俗语道:“早晨上坡踩破鸡脑壳,晚上收工要摸火柴头。”春耕整田时施肥,称铺底肥。待秧苗长好踩田之后,紧接着施肥,称追肥。稻田管理,讲究看田施肥,看苗追肥。追肥多用人畜粪肥,也有的烧石灰撒在田里。民间流传“有水无肥一半谷”的俗语。追肥一般两次,讲究“底肥施足,追肥前重后轻”。民间以担粪摔倒为不吉,视为凶兆。水田追肥后,往往在田坝口插上树枝或草叶,以示旁人不要随便放水,以免冲走了肥料。“有收无收在于水。”“有肥无水望天哭。”水在农业生产特别是稻作生产中十分重要。大旱之年,有时还会出现抢水、争水的现象。农民深谙水之利害,抗旱意识极强。民谚云:“恨天不如早蓄水,抗旱不如早修塘。”垒石筑坝开沟引水历已成俗。各地农村每年冬季都有大修水利的传统。修塘筑坝皆是众人参与。每到冬修,打夯的打夯,担土的担土,挖泥的挖泥,砌堤的砌堤,夯歌声、硪歌声、号子声汇成一片,场面十分壮观。夯歌重喊,硪歌重唱。民间惯用脚踏龙骨水车引水灌田;近山地区惯用手摇水车,其工效低于脚踏水车;山区溪河沿岸,多架筒车,引水而灌;也有的用竹篷袱水,用水瓢舀水,用抽水筒提水,用吊桶打水,用背水桶背水浇田。龙骨水车为木制,系用很多小木块连接,形如龙骨,故名。“说车不是车,肠子节套节;天旱最怕热,常在河边歇。”此谜语即是对龙骨水车的形象描述。龙骨水车分手摇、脚踏或牛拖几种,以人力脚踏水车最为普遍。用脚踏水车车水时,车的一头置于水源,另一头置于沟渠的入口处,用脚用力踩踏,一节节龙骨环环相接,水即提升上来。脚踏水车有双人车、三人车、四人车不等,有的站着踏,有的坐着踏。手摇水车为单人车。脚踏水车,可快可慢,但必须步调一致。筒车是山区古老的提水工具,在靠近稻田的溪河岸边,时常能见,为竹木结构。简车架于溪河之岸,制作筒车须视岸之高下而定轴之长短、轮之大小,轮要高于河岸。竹筒或木简间隔捆系于圆轮一周,水冲轮转,竹筒兜水,次第倾倒于岸上木枧之中,是谓“天池”。引“天池”之水灌田,远胜人力。若遇小溪水窄处,则“垒石敛水凑之”。筒车可大可小,有溪流处,多可置架。竹篷袱水多用于沟渠提水,用一竹制戽斗,两边各系棕绳两根,由两人立于两岸同时操作,将水从沟渠中提起向田间袱去。两人必须配合默契。若遇久旱不雨,民间多有求雨风俗。求雨的对象有龙王、水神、河神及其他保护神。求雨的仪式、方式很多,各地有所不同。大多以虔诚之心祈求神灵,也有的不乏忤逆强迫方式“赶走”“消灭”旱魃。也有以求雨为名敛财牟利者。民国时期永安镇“打醮”求雨,刘子迈先生撰联:“奉三炷长香,天上有灵应下雨;打一坛清醮,地方无鬼不遭灾。”把那些主事者辛辣地讽刺了一通。稻苞虫、蝗虫等是水稻生长的天敌,虫害严重之年,会大大降低稻谷收成,给农民造成很大损失。旧时无农药,农家传统的防虫治虫方法有:插草烟茎杆;放闹洋花、辣蓼叶、黄藤等;用号简杆、水莽藤、苦楝煮水浇洗;用桐油、人尿浇叶,等等。还有的靠人工捕捉。也有的在田塍上搭木架,点上油灯,灯下放水盆,让窗虫扑火自灭,称“点诱蛾灯”。皆收效甚微。由于无能无力,所以农民认为是妖怪作祟或视为天灾,便求神拜佛祈求天地神灵除害退灾。大围山区湖洋梯田
秋收冬藏秋天收割季节,是农民最繁忙的季节,也是农民最喜悦的季节。春种秋收,一年的辛勤耕耘在秋季里收获,来年一年的口粮全靠秋天里金灿灿的收成。于是,秋天里处处是繁忙景象。收割、储藏的传统习惯及秋收后尝新、还愿等古老的民俗活动,构成了秋收秋庆多姿多彩的民间习俗。山区秋收季节,野猪、毫猪、野兔等常糟蹋作物,农民多用搭棚、放夜狗、毁兽路、装夹子、放套子、安地炮、点火把等方法,驱赶野兽,保护庄稼。山里的传统习俗,夜间一人或数人带犬入山驱兽,无论到了谁家的庄稼地,都可摘挖包谷、红薯“宵夜”。如生火烧嫩包谷,只要把包谷穰儿整齐地堆在一起,日后主人见到就知是守夜人所为,绝不怪罪。在田间烧堆火过夜是防范兽害的常用办法,野猪因怕火而不敢靠拢田边。有的则搓一长绳,绳上每隔几寸夹一小爆竹,火烧至小炮时引起爆炸,可吓跑野猪。此外,在即将成熟的稻田,深开沟、放干水也是防野猪的有效方法,因野猪喜到田里捉泥鳅吃,放干水后,泥鳅深藏泥底,野猪见无鱼则不来。鼠耗,亦为稻田之大害,尤以山冲田为甚。每当禾苗抽穗后,田边数行禾穂常常被田鼠剪食殆尽。农民驱鼠的办法通常有:铲净田坎杂草,使老鼠无处躲藏;或用梧桐树枝,剥去皮,涂上黑炭或间花留皮,形似花蛇,置田边浅水中,老鼠下田,田水波动,水中蛇状树枝随波而动,宛如活蛇,鼠见即逃;蛇喜吃鼠、雀,山区农民视为有益于农业的动物而加以保护,让它护秋。稻穗“勾头”时宣布关鸡鸭,开始扮禾后三日才能放出。违者公议处罚,毫不含糊。农间习称收割谷物为“扮禾”,有“禾桶响,老少忙”的说法。谚曰:“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九成收。”“早禾逢秋死,迟禾逢秋黄。”“霜降不割禾,一天失一箩。”“禾老米发光。”收割稻禾既讲究熟透又不能过迟,须米粒饱满光亮又不至掉谷糟蹋粮食。农村传统的脱粒法是用扮桶打谷。扮桶皆为木制,呈四方倒梯堆形,五面封板,一面敞口,三方围竹簟,一方扮禾。一般四人合扮一张桶,两人割禾,两人扮禾。三人合办称“跛脚桶”“木马桶”,两人合扮叫“对子桶”。“起桶”就是将扮禾桶从楼柎上放下来,到水塘里浸泡一夜,第二天开始扮禾。各地普遍习惯背禾桶下田扮禾,边割边打边束秆,割禾、扮禾、缚草、出桶“一条龙”作业。转运扮桶习惯由一人背桶,有拱背、覆背、侧背等背法。山区冬泡田扮禾则习惯挑禾把至禾场,架石板扮禾把,早晨和上午割,下午挑和扮。扮禾分工,通常妇女割禾,男子扮禾,年轻力壮者运送。收割时,亲友邻居大多互相帮工。旧时也有很多地方兴雇人扮禾,称扮禾人为“扮禾客”。扮禾普遍计工定额。山区田少,一部分农民在“小暑”后便携行李、工具,结队往产粮区“赶秋”,以谋生活,他们多聚集市镇,待东家前来“喊桶”,工价面议。早、晚稻收割时,对长工、短工款待颇周,俗称“栽禾师傅扮禾客”。主家伙食以自产蔬菜为主,加干鱼、炒蛋或打一两次“牙祭”。但早餐忌用肉,谓犯忌镰刀会割伤手。伙食标准较平时丰盛,比插秧略低,故有“插田师傅扮禾客”之说。稻子收割完毕时,家里的长工将扮桶抬到塘里洗净泥巴,短期帮工就在一旁捣乱,用泥巴摔打扮桶,嬉戏玩耍。之后将洗净的扮桶收到楼柎上,来年再用。主家置办丰盛酒席,叫做“洗桶酒”。扮禾(摄影:赵爱兰)
收割稻谷都有留禾不割或施舍禾穗的习俗。习惯每丘田角留一蔸禾不割,俗谓留给老鼠吃,以免老鼠找进屋来。稻谷脱粒后,须晒干车灰后方能入仓储藏。多习惯用篾制晒簟晒谷,或在房前屋后的专用晒谷场晒谷。稻谷晒干后,用风车车谷,用簸箕簸谷,以除稻灰、谷壳和稗子等。风车为手摇鼓风式,上方为长方倒锥形木框,中间右边为一鼓形,装有手摇风叶,中部为一长方箱,两边各一出口,靠手摇一方出口为壮实谷,另一边为不饱满谷。左边为四方形出口,稻草、灰尘等均从此出。簸箕簸谷的原理亦是重者留箕,轻者扬出。晒、车完毕,须妥善保管。稻谷储藏多用谷围、谷仓,以谷仓为多。各家各户都会在屋内建置谷仓,谷仓一般离地一尺以上为防潮气,一般为木制封箱式,高一、二米不等。新谷成熟后吃第一餐新米饭,谓之“尝新”。新米饭煮熟后,先祭天地祖宗,然后盛新米饭一碗,上放肉片数块,给狗吃。传说稻种是狗历尽艰辛偷来的。请了长工的人家,这一天要推长工坐首席。全家尝新时,由家中长辈举筷尝第一口新米饭,晚辈祝曰:“见新百岁!”而后,一家大小共尝新饭,尽情畅饮。秋收后,有唱丰收戏的习俗。特别是在丰收年成,以村庙为单位筹款请戏班子唱皮影、花鼓等丰收戏。唱戏时间一般定在收割农事完毕的农历九月或十月间,演唱三五天不等。演戏时先要祭神,有的还要打醮还愿。丰收戏的内容以谢神为主,次则求寿、求福,演唱者对殷实人家和士绅一般都要“打加官”,被“打”者要拿钱致谢。农民四季劳作,艰难负重,习以为常。他们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每天要完成“规矩工夫”。雨天,他们不是整米,就是打草鞋,很少有空闲。秋收以后,他们不是上山打柴,就是挑脚抬轿,一天不干活,就浑身不自在。而对地上撒的每一粒饭,都要捡起吃掉。这就是勤俭纯朴的传统浏阳农民、中国农民。晒稻谷(摄影:赵爱兰)
“风俗里的浏阳”系列
浏阳春节民俗录
浏阳生育寿诞习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浏阳宗族文化漫谈:族有万年
风俗里的浏阳工匠:五行八作有能人
浏阳民俗文化中的烟:见客装烟
浏阳民俗文化中的茶:遇茶吃茶
浏阳民俗文化中的酒:无酒不成宴
粗肴鲁酒宴亲朋——浏阳酒席习俗漫谈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浏阳婚嫁习俗
家和万事兴——浏阳家庭习俗漫谈
丰年留客足鸡豚——浏阳饮食生活习俗
浏阳节日习俗之中元:七月半鬼乱窜(内附12大禁忌)
龙舟竞渡话升平——浏阳端午习俗漫谈
月到中秋分外明——浏阳中秋习俗漫谈
“风俗里的浏阳林业”系列
风俗里的浏阳林业①:植树造林
风俗里的浏阳林业②:护林防火
风俗里的浏阳林业③:竹木采伐
风俗里的浏阳林业④:拖运放排
风俗里的浏阳林业⑤:用材加工
风俗里的浏阳林业⑥:采摘捕猎
“风俗里的浏阳畜牧”系列
风俗里的浏阳畜牧①:牛是农家宝
风俗里的浏阳畜牧②:磨刀霍霍向猪羊
风俗里的浏阳畜牧③:好狗不跳好猫不叫
风俗里的浏阳畜牧④:鸡鸭成群农家乐
刘正初赞赏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wutongziawt.com/wtzgj/8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