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国学,传承命脉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岐黄国医在国学中具有举足轻重、至关重要的地位,乃国学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凝聚了华夏儿女的智慧,在上下五千年的进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各个时代历史进程中保驾护航,抵御和战胜灾害,才使得华夏民族繁衍昌盛至今。在这漫长的历史洪流中也积累且沉淀了大量的医学文明而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每天分享岐黄国医国术,为其传承发扬光大,更好的造福人类。草药单方,散于民间,是盖习而知之者,实为汤液之起源,医药之肇始,其间或累代相传,或互为传告,不著于文而著于言,久而讹误遗忘,或实有效,或有浪说,稽之《本草纲目》及《本草纲目拾遗》等籍,收入者亦比比。而所以铺店不备者,因草药之效具于鲜而失于干,具于量大而失于量小,及夫贵远贱近等均为其因。自70年代为备战计,屡兴就地取药号召,遂而举国皆动,或刊为手册。余返锡之后,参与入山采集及临床使用,药记其临床效捷并兼及素所习知者,条列于后,然准之药有因地而异效之情,是固仅以苏南地域为准者也。一年夏秋间,农友马阿宜患痢,贫不能治药,余嘱以「鲜马齿苋」为菜或打汁服,日尽两大盘,2日而愈。年夏,医院,与陆万仁医师,采「地锦」、「铁苋」、「马齿苋」,曝干各1两(30克)为1剂,遇有痢者,发两包,愈者比比,所采不厌给,往往中断不继。二年暑假,安镇团结中学师生采「水菖蒲根」(即蒲黄之根),曝干研末,糊小丸如桐子大,治肠炎、痢疾,日服3次,次10克,效捷往往2日即愈。学校师生俱从事,形成小工厂,延续2年,因限于此药经霉变则无纤效,无贮藏之备而停事。三年以还,医院王伯华医师因民间用「垂盆草」(一名鼠牙半枝莲)打汁服可降转氨酶,因就胶山地30亩种植,制为垂盆草糖浆,医院为降酶之新药。观察中发现成批有效或成批无效,求其故,盖需随割随制,设割后堆集室隅一夜,则因蒸热故,虽草色仅变淡而制后竟无效矣,此药迄今尚用,而伯华前辈仙逝有年矣。四余14岁时,学医中因暑假休暇,时复耘方殷,某日,堂伯父福根饭后感咽塞痛,及申初已不能汤饮,距王氏喉科处计途30里,且抬送乏人,伯母弟妹俱惶惶然,急切间忆及家藏单方中「野蔷薇根」(乡中称谓「刺棘根」)可治咽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