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年/拾柒寒露
年10月8日-22日
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
江空秋月明,夜久寒露滴。
扁舟何处归,吟啸永佳夕。
——宋代|朱熹《江月图》
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此时气温比“白露”时更低,隔着一个秋分,却有凉意的递进。地面的露水更冷,即将凝结成霜。
寒露三候:一候鸿雁来宾。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二候雀入大水为蛤。雀乌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三候菊有黄华。菊花已普遍开放。
寒露日,露凝结,鸿雁来,人敛静。袅袅凉风动,依依秋露冷。天高云淡,月朗星稀。菊有黄华,芙蓉展酡颜。闭门即是深山,一杯寒露茶,书房卧游天地宽。
01
草木有趣
板栗
某年冬天,上海特别潮湿阴冷,每天晚上一个人蜷缩在家里面对四壁,这时伯母会唤我去喝汤。伯母是台湾人,煲的是一大碗板栗老鸭汤。那个冬天本来过得很孤独凄清,却因为在热乎乎浓稠的汤汤水水中尝到了板栗的甘香滋味,被滋润和温暖了心房,有了家的感觉。
从此,板栗之于我,除了小时候印象中的好吃以外,又成为一种关乎温暖和人情味儿的食物。
板栗,山毛榉目栗属。有补脾健胃、补肾强筋的功效。中医有个有趣的理论,叫“以形补形”。剥壳的板栗形似肾脏,所以又称“肾之果”,多吃可以补肾虚。北方的板栗肉质糯一些,适合做成糖炒栗子。南方的板栗肉质偏粳性,适合做菜,所以又称为菜栗。
我没有见过板栗树。黄岳渊、黄德邻在《花经》中惟妙惟肖地描述:“大者一树,能占地十余方;结实繁多,外密生芒刺,锐利而坚。新秋实成熟,其房自裂;剥壳而啖之,芳鲜无匹,兼有香气,秋日之佳果也。”
寒露开始,江南便一天比一天凉,马上进入上海最令人难过的冬季。好在每年寒露节气前后,板栗便上市了。褐色的硬壳儿,黄的仁儿,代入了深秋的暖调底色。煲汤时放入几枚,整个汤汁都温暖甘甜起来,再凄冷的天气也多了一丝暖意。
有一年的寒露前夕,《乐活》杂志来向我约稿时令美食专题。一看专题题目“粒栗秋硕果”,当下窃喜,这正是我充满感情的食材呢。于是借着编辑与摄影师来家里拍摄的机会,把以板栗为食材的秋日小甜品整理制作了一遍。提前买了五斤板栗,备好食材,洗、切、煮、烤、揉、压、拌……一整天施展了百般武艺,做出了栗子蓉饼皮月饼、桂花红豆栗子糕、桂花糖烤栗子、栗子泥、桂花栗子羹六样小甜品。这样的拍摄真是令人轻松愉悦,源于和拍摄道具的亲密接触,真是把一个板栗食材做透了。
[栗子老鸭汤]
克栗子连壳洗擦干净。一只老鸭洗净剁块,下锅略氽,取出用水洗去油分。将陈皮浸软刮去瓤。水9杯在锅中煲滚,将栗子、老鸭、陈皮、姜加入煲滚,改为小火煲3小时,加盐调味。
[栗子红豆糕]
克板栗洗净,放入锅中,加入水,以没过板栗为宜,大火煮开后,继续煮两分钟;后将栗子捞出,投凉水,剥去板栗外壳。将剥好的栗子掰碎,分次放入料理机内,加毫升牛奶打成栗子泥。将打好的栗子泥放入细砂糖、黄油及炼乳进行搅拌,直至凝结成团。栗子泥微微放凉至不烫手时,分割成30克的小份,把栗子泥压扁,中间放入红豆馅,使栗子泥包裹住红豆馅,搓圆,放入糖粉中滚一下,放入压模成型。
[糖烤板栗]
克生板栗用清水搓洗干净,用刀在板栗上切深5毫米的口子,切成十字花(注意单手操作,否则容易伤手)。切好的栗子放大碗里,倒入一汤匙食用油,用勺子拌匀,让每个栗子表面都均匀裹上食用油。把栗子平铺放入预热好的烤盘。白砂糖和开水混合,放入微波炉加热20秒,取出撒少许干桂花搅匀成为桂花糖水。用毛刷把桂花糖水刷在栗子表面,边刷边翻动,继续烤制5分钟即可。
石榴
寒露时节,秋果渐实。石榴,也跟着笑裂了嘴。
成熟的石榴果皮薄到好像随时会迸开,露出玛瑙般的粒粒果肉,好像笑露了牙齿的小孩儿。秋日的下午,坐在阳台上细细剥出一盘石榴,摆在小竹桌上,颗颗石榴籽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真是好看。贪嘴小孩儿们便围过来,一把一把抓着吃。小兄妹间你一把我一把,互不相让,母亲在一旁看着直乐呵。
古人形象地描述石榴为“千房同膜,千子如一”。这是说石榴籽外面包的那层白缯一样的薄膜。李商隐诗“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清明榴子鲜”和皮日休的“嚼破水精千万粒”,读起来都够鲜活,引得齿间渗出口水。石榴多子,所以中国人把石榴视作多子多福的象征。古时婚嫁良辰日,新房案头便放一只切开果皮、露出浆果的石榴。
秋天结果的石榴树很漂亮,映着秋日的蓝天,果实闪着金黄的光,让你不禁恍然,原来这就是秋华之美。小区园子里也有石榴树,秋季真的结了累累硕果,沉甸甸地挂在枝头。两岁的小朋友便央大人摘了回家来玩,玩够了,破开吃,酸酸的,竟然也可以入口。
小小的观赏石榴,晒干了,搁置在茶席间,颇得秋季的时令之趣。有陶艺设计师,依照石榴的样子做出棱角分明的深褐、赭红色陶土石榴来,也是怪好看的。友人自己的工作室和展厅的窗台角角落落,真假石榴出没。三个晒干的石榴兄弟,歪歪扭扭,活泼俏皮,按照大小个站一排;三个陶土石榴兄弟,笔直直地挤在一个素白瓷盘子里,无论真假,传达的都是秋华之美。
石榴好吃,但不好剥。郑逸梅先生在《花果小品》中记述,这倒是支开小孩子纠缠的好法子。写文字的时候,四岁的儿子来打扰,他就递给小孩子一颗石榴,让他一边儿自己剥一边儿吃,果然便可以获得安静。
山楂
寒露时节,山楂上市了。
我对山楂充满了丰沛的感情。从小脾胃不好,消化不良,最喜食山楂做成的食物。山楂罐头、山楂糕、蜂蜜山楂、山楂膏、山楂丸、山楂片、山楂卷、冰糖葫芦,随便一个和山楂有关的食物拿出来,都是满满的童年记忆。
山楂,蔷薇科,山楂属。有消食积、散瘀血功效。在东北山野间,有一种野果,叫“山里红”。每次爬山玩耍遇见了,便可以直接摘来吃,酸溜溜的,啃剩了籽儿,直接丢在草窠里,埋埋好,希望来年长出更多山里红。很多人说山里红便是山楂别名,后来考据,是近亲,但不同种。
山楂做的食物,最早为药膳。说宋光宗的皇贵妃突然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都不见效。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在为贵妃诊脉过后说:“只要将棠秋子(就是山楂)与红糖煎熬,每饭吃五到十枚,半月后病准好。”贵妃按此方服用后,果然如期病愈。后来这方子演变成民间多种以山楂为食材的美食,倘若用竹签串起来,便是如今的冰糖葫芦了。
小时候偶尔积食,母亲便会给我山楂丸吃。寻常丸药那么大,放在口中慢慢嚼,口齿中便充满着一股带着药香味儿的山楂的酸甜味,慢慢在嘴巴里晕染开,嚼磨不尽。一枚吃完,还想跟母亲讨一枚,这大概是小时候吃药最积极的时候了。
糖水山楂罐头,便是儿时生病时的特别尊享待遇。山楂晕染过的黏稠汤水,颜色像桃花般浓艳。端着碗喝下去,特别绵软柔滑酸甜。为了这样的一口满足,生一场病也是值得的。这次回东北,发现小时候的糖水山楂罐头已不再是儿时生病探望病号的专享。大至五星酒店的自助餐,小至街边的烧烤店,都有日常供给。这可把我乐坏了,喝完一碗再倒一碗,管够。
山楂糕,则是一块块鲜红水嫩的小长方块儿。咬一口,像羊羹的质感般细腻,酸甜鲜爽。真材实料的山楂糕吃过以后肠胃会很舒服,满是纯粹的山楂熨帖的抚慰。曾在苏州某旅游景点看见卖山楂糕的,眼馋,买了一支。结果吃到了一口的糖精味儿,甚是倒胃口。好吃的食物其实无他,不过是材料的纯粹、干净和一份用心而已。遗憾的是,这样简单的原则,很多制作食物的人未能遵守。
蜂蜜山楂,是把山楂去核熬煮,调以蜂蜜,这是再简单不过的改善山楂口味的家常吃法。虽然隔着地域辽阔的大江南北,我的母亲和婆婆却都有熬蜂蜜山楂的习惯。偶尔做一次,我便捧在膝上埋起头,一口气吃掉,别无旁骛。如果有充裕的时间,也可以把山楂慢火熬成山楂膏,调以黑糖或蜂蜜,随时备着冲水喝,却也方便。
上海豫园至今有传统的糖山楂球卖。在北京逛后海,也看到一种白糖裹着山楂球的小零食。买了一大纸袋吃,竟然跟在上海吃到的不同。白糖入口是稀松的,山楂是软糯的,没有那么坚硬,倒是更容易入口了。
站在北方冬日的街头,美滋滋儿地啃一串儿冰糖葫芦,是最得意不过的事。不知道为什么,冰糖葫芦在南方吃总是不对味,只有在北方才吃得到那种合着冰雪、哈气成霜、爽到镇牙的口感。犹记得儿时五岁的表弟站在北方大雪天的街头,歪着脑袋龇牙咧嘴啃着一串糖葫芦的模样。小孩子用力吃好吃的食物的表情真是好笑,这幅画面就随着一张旧照印在我脑海里。如今这位表弟已经长成一个一米八的汉子,在北京的街头,悉心照应接待到访的我们。倒是我的儿子小布丁,处在和他当年相仿的年纪。从景山下的故宫北门出来,遇见卖糖葫芦的小贩,小布丁口水流了二尺长。赶快买下一支塞进他嘴里,然后坐在人力车上晃晃悠悠,一边看故宫的角楼在夕阳中渐渐远去,一边看着小布丁脑袋歪来扭去龇牙咧嘴满足地吃着糖葫芦。夕阳照在他稚嫩的小脸庞上,定格成又一个难忘的画面。
一年又一年,时光流逝,吃糖葫芦的孩子,换了一茬又一茬。
[山楂膏]
手工精选山楂去核,黑麦胚芽熬水取汁后放入山楂和黑糖,武火慢熬7个小时,出锅前以麦芽糖收汁提味。
[冰糖葫芦]
山楂清洗干净,用刀从中间切开,切到2/3,再挖去核和蒂部,夹上花生,用竹签子串起来。3两大块的冰糖放入微波炉高火一分钟,轻轻一掰成碎片。将冰糖碎放入锅中,倒入同等分量的开水,中火加热,可以用铲子慢慢搅拌,加快冰糖溶解。当所有的冰糖都溶解后转小火,慢慢加热七八分钟,仔细观察糖液的泡沫,当糖液的颜色变得稍微有一点点黄,泡沫繁多时,将串好的山楂放进去快速滚一下。拿出放在抹了油的铁盘中,放冷处凝固10分钟,就可以吃了。放在冰箱里冰冻一下口感更佳。
02
寒露,美食的寻根之旅
那些细腻敏感的诗人,一看见白露从天而降,内心就风清月朗。“露含疏月净,光与晓烟浮”,“白露沾碧草,芙蓉落清池”,白露是诗人澄明的心,晶莹剔透,纤尘不染。及至寒露坠,天气转凉,梧叶飘黄,诗人则心有戚戚焉,“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读来满纸凉意。
蒸糕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草木犹荣之时,我们可以往高处走一走,看白云红叶,叫辞青,也叫登高。登高,和下坠的寒露做着相向运动,这是人们对自然变化做出的积极而又从容的应对。就像落叶走上枝头那样,人在高处远望来路,眼界宽,心界更宽。寒露时节,有一个特定的登高节日,是九九重阳节。重九登高的习俗始于两晋,登高观景,吟诗作赋,自是人间雅事。“高”“糕”谐音,登高节要食花糕,寓意“步步高升”。明代谢肇浙《五杂俎》:“九月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月作糕之意”。
我的故乡是鲁中平原的一个小村庄,四围不见翠峰丹崖,触目尽是沃野平畴。每逢重阳节,母亲就蒸枣花糕给我们吃。蒸糕好比做发面馒头,用一碗温水把老面泡软,搅匀,调成发面水,加入面粉,揉成面团。和好面以后,母亲总是把面盆搬到热炕头上,盖上盖垫,让面睡一觉,这叫醒面。挑个大、肉多的红枣洗净,沥干,盛盘。面团上案,看母亲揉面真是一次美学启蒙,一块黄不溜丢的面团被母亲用手上揉下搓,左扯右抻,不一会儿,就变成一根如手指一般粗细的长条,触之光滑细腻。然后持其两端,分别向中间卷起,呈如意形,如意卷的两个中心各嵌入一枚大枣,拿筷子往中间一夹,即成四朵圆形花瓣,如果用刀给每一个花瓣划开一条半径,整个面食就像梅花一样灼灼盛开着。蒸熟的花糕尤为好看,花瓣白嫩嫩,花心红艳艳,且麦香枣香扑鼻,让人看一眼就会心花怒放。我小时候吃花糕,喜欢沿着花糕的边缘一圈一圈地溜,把大月亮啃成小月亮,最后啃得只剩下一颗晶亮亮的启明星,我走的是越来越甜的食之道,一颗甜枣犹如生活的内核,让我渐渐接近它的美好。
最妙的是用黍米蒸糕。黍米色泽金黄,蒸熟以后黏黏糯糯的,软软滑滑的,特有嚼头,此之谓黄糕。九月食糕以黄糕为最悠久。隋朝杜台卿《玉烛宝典》种关于黄糕有这样的记载:“食饵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饵,即古代之糕,为祭品和宴席美味。
做黄糕,要先磨面。我家有一盘石磨,当年我家刚搬进新瓦房,父亲就请石匠凿了那盘石磨,老石匠扬锤开钻的砰砰声响了整整一天,像是在迎接一个大人物。磨黍米是我的活,一手扶着腰间的磨棍,一手拿着铁勺子,往磨眼里续米,金灿灿的米粉从沟槽里“吱嘎吱嘎”流向磨台,那情那景看上去就像一群小黄蜂飞向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看久了让人有一种幸福的眩晕。新磨的黍米面有一种特殊的香气,有些鲜,有些野,还有一些暖,是原初的粮食香。蒸糕也是细致活儿,黍米面用少量温水拌成小疙瘩,放在铺有笼布的笼屉上,旺火热蒸至米色金黄即可,然后倒入瓷盆里,手在凉水里浸一下,作拳头状,趁热以拳面使劲揉搓挤压糕面,这叫“揣糕”。如果想让黄糕的味道更香甜一些,可一层黍米一层枣肉地蒸。揣好的糕光滑筋道,如果再抹上一层胡麻油,那热腾腾香喷喷的黄糕就有些金灿灿油光光了,用铲子截一块儿搁在嘴里,一种无与伦比的甜就黏了唇齿软了舌头,让整个身体都变成一个蜜罐罐。黄糕味甜香润,可蘸汤汁吃,滑溜溜的,甚是松软可口。
热粥
黄糕热气四溢的时候,香气也十分的饱满,看上去热气腾腾喜气洋洋,有着充沛的人间暖意。露水先白而后寒,即将凝结成霜,“秋桐故叶下,寒露新雁飞”,南飞的鸿雁要去披一身南方以南的暖阳。“天凉了,请加衣”,这样一句短短的关切就是一件贴心的衣服。“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在我的味觉体验里,吃了母亲做的寒露饭,真的是周身俱暖。乍暖还寒时候,最让母亲操劳。寒露时节,雨水渐少,空气干燥,易伤胃津。我小时候有肺炎,天气一转凉就会胸闷气短,干咳少痰。一大早给我熬热粥成了母亲起床后的头等大事。她把风箱拉得“呱嗒呱嗒”响,轻轻舀起一勺粥,又慢慢倒进锅里,那哗啦哗啦的声音就是一种味觉语言,让人闭了眼,细细地品味,慢慢地吞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粥有益肺润燥和胃健脾之功效。“翠瓜碧李沈玉甃,赤梨葡萄寒露成”,我的母亲不是诗人,但是,她的一蔬一饭都体现着一种意境,表达着她对节气和物产的理解。秋梨鲜嫩多汁,酸甜适口,可润肺生津止咳化痰,作为“百果之宗”,它在寒露时节成熟,犹如一股鲜活之水,流进干燥的河床。那时没有榨汁机,母亲把梨洗净,削去皮,一切两半,用刀尖挖去梨核,将梨肉切为细丝,投入锅中,加水,煮至水沸,再放入大米,小火慢煨,米烂即可盛起食用。这一款雪梨大米粥味极清淡,入口十分的甘甜,又有润肺化痰之功,可谓药食俱佳。
“新采嫩藕胜太医”,从树上的秋梨到淤泥里的莲藕,母亲用她的饮食智慧创造着生活的滋润和甘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冷的雨击打着枯的荷,又滴落到秋的水里,这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提醒:深处的藕已聚集岁月的甜。母亲挖来一根沾着塘泥的莲藕,不消说,天一抹黑,就能喝上香甜软滑的莲藕小米粥了。把莲藕洗净,去皮,横向一切为二,顶刀切薄片,和淘洗了的小米一并投入锅里,加水熬煮。若伴以七八颗枸杞同煮,白净净香喷喷的热粥里的点点橘红,犹如几尾顽皮的红鲤游动在荷叶田田荷香脉脉的荷塘里,让人宛若欣赏一幅九鱼荷花图。莲藕清热生津,小米健脾养胃,枸杞补肝益肾,可谓集天地之精华,擅水陆之灵气,且粥汤为精,粥香为气,食材为神,如此一说,精气神一应俱全,啜饮此粥,享食的是大地的当令物产,品味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
喝热粥,绝妙的配搭是一碟小咸菜,咸菜又以豆豉咸菜为最佳。小时候我一流眼泪,母亲就说,看,眼睛里往外蹦金豆子了。那漫山遍野的大豆呢,可是溜圆的露珠凝成的颗粒?大豆洗净,沥干,可加入八角茴香同煮,煮至酥软,搁在炕头上,发酵,乃成豆豉。旺火热锅,煮开花椒水,加盐,放凉,投入萝卜丁、生姜丝、黄豆豉,拌匀,装坛,密封三五天,可食。“咸豆数粒粥一盂”,喝一口热粥,夹一筷子咸菜,起初满嘴甜香,而后豆豉咸鲜,着实挑逗味蕾,让人食欲大增。单是豆豉萝卜,亦是妙绝。豆豉把萝卜的鲜脆全都逼了出来,加之豆豉的香美,看上去青黄相间,吃在嘴里软嫩香鲜,真是开胃又开心。
萝卜健胃消食,为秋冬季之妙品,莲藕、山药、芋头、土豆等根类蔬菜亦有补益之功。从高处往下看,寒露挂在枝头是秋梨,挑在叶尖是大豆小米,融入泥土,那些菜蔬就受了鼓舞,莲藕一节一节地往上窜,土豆一个一个地向外滚。沿着寒露的指向,我们触摸着泥土深处的果实,触摸着岁月深处的暖。
03
与寒露有关的谚语
寒露不刨葱,必定心里空。
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
要得苗儿壮,寒露到霜降。
寒露不摘烟,霜打甭怨天。
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
寒露柿红皮,摘下去赶集。
过了寒露节,黄土硬似铁。
寒露到霜降,种麦就慌张。
寒露到霜降,种麦日夜忙。
寒露收豆,花生收在秋分后。
时到寒露天,捕成鱼,采藕芡。
豆子寒露使镰钩,地瓜待到霜降收。
豆子寒露动镰钩,骑着霜降收芋头。
寒露到,割晚稻;霜降到,割糯稻。
棉怕八月连阴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寒露前,六七天,催熟剂,快喷棉。
寒露节到天气凉,相同鱼种要并塘。
八月寒露抢着种,九月寒露想着种。
04
苏州园林里的寒露
在这个寒露,去聆听园林里一叶知秋的美丽。空气里有凉凉的桂花香和寥落的虫鸣,仿佛所有的时光都平铺了露水,汇聚成深秋清晨那片弥漫着清冷味道的薄雾。大地上的一切讯息,都随斑斓的落叶齐齐地指向了深秋。
露水在夜色中凝结又在晨曦中散去,只存在短短几个小时,秋意渐浓,来而复往,岁岁轮回。
二十四节气标记着时光流逝,寒露只是其中平凡的一个,但是,对着逐渐漫上来的寒意,啜一口花茶,吃一口桂花糕,感知时间的悄然变化,这个寒冷而温柔的日子就是值得记住的。
视觉/喜玛拉雅北坡的鱼、呆呆龙
部分图文来自于网络
—FIN—
原标题:《今日寒露|金风玉露相逢时,便是最美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