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梧桐子 > 梧桐子禁忌 > 正文 > 正文

荐读看书和买书现当代文学类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9/9 21:58:16

前言

可能这篇文来得比较晚,但终究还是发了,此文原发于简书上,好评如潮,当然它并非书评,只是一些杂感,或读书时上网查询的整编,如果您觉得无书可读,不如做份参考,对了,文末有购书途径,今年买的几百本书都是用这几个途径交互完成的。愿您读书,购书愉快!

读书篇

1.《爱与孤独》??

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散文集,中学课本里选了其中一篇《金盒子》,短短的文将兄妹情,姐弟情融入到一个可以盛放玩具的金盒子里,最后文中的我带着它踽踽独行。《髻》从父亲纳妾后的母亲和姨娘的髻写起,姨娘的青丝变白发,再也不用梳成年轻人的新发型结束,曾经“我”还埋怨她夺走了太多父亲的爱,现在更多的是惆怅。作者的感悟,人世的爱、恨、嗔、痴也木然无动于衷,究竟有什么是永久的?又有什么是值得认真的呢?如果你喜欢朴实的文风,清丽的笔调,真挚的情感,请不要错过琦君的散文。??

?2.《城南旧事》??

早在中小学生的语文课本中就读到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的最后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很多人问我读了那么多书,难道不会忘吗?答案是肯定的。然后又问我忘了岂不可惜?我的回答是:忘了就忘了,重复个三五次看看。其实读书和吃饭是一样的,你记不得你这么些年吃进去了什么,但它们正变成了你身体里的血和肉。城南旧事的最后那段读了将近十多年,我却仍能记忆犹新,其实专心的去做一件事,真的很难忘。城南旧事共有五个故事组成:《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吧》、《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都是通过主人公“小英子”的视觉来讲诉北京城南的那段回忆,呈现地道的风土人情,最后以爸爸的去世结尾,也预示着小英子告别了少年时代。读来很是质朴,感人。??

注:《呼兰河传》(萧红)对比??

3.《呼兰河传》??

萧红的《呼兰河传》共七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

第一、二章对呼兰河城风情的描绘:大泥坑、丰富齐全的为神服务的设施。??

第三、四章是“我”童年的回忆,展现“我”在呼兰河城度过的童年时光:我家后花园、我“家”。??

第五、六、七章则是由景物转到人物,写出了团圆媳妇、冯歪嘴子、有二伯(有阿Q的影子)等一系列悲惨的故事。??

《呼兰河传》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前后,那时,日军还未侵略中国。将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北方土地上芸芸众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这一深隐的文化层面。该小说中作为文化载体的主要有“大泥坑”、“跳大神”和“洗热水澡”。这样的文化载体孕生了更具文化意味的主体——“看客”群体。是“国民灵魂的一曲挽歌。”??

注:??

①与《城南旧事》对比,均为孩童视角的小说??

②与《萧萧》对比,萧萧与团圆媳妇均为童养媳??

4.《萧萧》?

小说讲述了童养媳萧萧因受到了长工花狗的引诱有了生孕,而这时花狗却逃走,按照族规,她将被“发卖”,但由于“一时没有相当的人家来要萧萧”,事情延搁下来。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萧萧生下了一个儿子,于是全家欢喜,萧萧又被留下来,过上了与以前一样平静的日子。小说以诗意的笔法描绘未受到“现代文明”影响的乡野民风,展示了“不悖乎人性”即顺应自然人性的主题意蕴,同时也谴责了旧中国农村童养媳制度的愚昧与野蛮并对历史文化及民族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4.《生死场》??

《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对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描述了一些女人在男权世界里卑微而无助的生活和死亡。??

第一章节《麦场》至第十章节《十年》里,作者描写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日常生活。小说后七章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日寇铁蹄蹂踊下东北农民悲惨的生活状态以及渐渐苏醒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情绪。??

小说人物依次是金枝(成业)金枝娘,二里半,罗圈腿,王婆,老赵三,平儿,月枝,李青山,王婆女儿,王婆儿子。??

5.《小城三月》??

《小城三月》讲诉了姨和堂哥的爱情故事,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对自由、幸福的向往与追求,以及最终被传统的宗法制度所吞噬、香消玉殒的故事。翠姨对堂哥的情感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那般,来得如此隐晦,会又持久而真挚,再一次揭露吃人的旧社会和宗法制度。??

6?.《望乡》(电影)(选自《随想录》巴金)???

我是哭着看完这几个故事的,不知为何日本在面临经济萧条和强敌时为何会让女性来承担这一切。《望乡》里,年轻的阿琦婆被卖到南洋五年,直到日本经济复苏,不再需要南洋姐赚取外汇时,她才返乡,可归家后的处境竟是举目无亲。不只是国家,包括她的家人都抛弃了她,并以她的存在为耻。??

几个月前我看到一则关于日本玛丽的消息,这个站街60年的女人让我肃然起敬,如果岁月倒回三十载,如她说的那般,她也可以做很多事。玛丽是一名抗战时期的慰安妇,为了保全大多数日本的少女,她是那群被日本政府放弃了的女性中的一员,然而咸有人尊重过她,更多的只是嫌恶,她如一抹孤魂,日本街头弄妆艳抹的一抹孤魂。阿琦婆和日本玛丽的遭遇何其相似。??

此外最近也读了些中国女性的悲剧,最让我痛心的是老舍的《月牙儿》,母与女先后被沦为妓女来相互养活彼此。李昂的《杀夫》,当林氏受到性虐待时,发出猪一般的嚎叫时,却被同乡妇女一阵嘲笑,说成“贪男人”,最后在恐惧到达巅峰时将其杀死。而柔石在《为奴隶的母亲》里写到中国落后的典妻制度,女性的权利被碾压在尘埃里。严歌苓的《少女小渔》是海外版的“典妻”,虽没有杀戮和兽侵,却仍旧向我们展现了女性的弱势群体地位。稍微乐观的当属沈从文的《丈夫》,这里充满了悲愤,庆幸的是小说里的“丈夫并没有嫌弃沦为妓女的夫人,但这种对生活表现的无奈举措,何尝不是另一种悲剧???

典妻名篇:《为奴隶的母亲》、《赌徒吉顺》、《为人妻》,《丈夫》、《蚯蚓们》(《地之子》台静农)??

7.《爸爸爸》??

读完《爸爸爸》(寻根文学),除了对小说主人公的怜悯和对鸡头寨村民的愚昧无知,以及里面提到的一些玄幻的巫蛊之术和神话故事外,我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并不深刻,以下是百度百科对其的解读:如何透过小说奇特的美学风貌把握其思想内涵呢?应当注意:小说富于象征意味的表象世界为多种解释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小说的思想蕴含必然是丰富的。但从总体上看,它表现的是一个生命群体(鸡头寨的人们)从愚昧、衰败到走向新生的艰难历程。在这个意义上,丙崽和鸡头寨的人们具有某种一致性,虽然鸡头寨的人们厌恶、羞辱丙崽,但在愚昧这一点上他们和丙崽没有区别。在他们眼里,丙崽一会儿是可以随意羞辱的白痴。一会儿又成了被顶礼膜拜的大仙。他们不理解丙崽,是因为他们不理解自己。丙崽的永远长不大,暗示着生命与时间的停滞。鸡头寨的人们也同样陷于这种停滞中。他们祖祖辈辈重复着同样的生存方式,就像丙崽永远是同一副面孔一样。小说对鸡头寨大迁陟时的焚烧房舍、毒杀老小弱残的描写,可以理解为一种隐喻:新生命只能诞生在火的洗礼与去腐生肌的蜕变中。不过,对于《爸爸爸》(韩少功)这样一部具有高度象征性的作品来说,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读出不同的味道来。??

以上便是1月24日我读完《爸爸爸》后的感想,这里需要增加一些认识:丙崽这一艺术形象。他只会说“爸爸爸”和“x妈妈”正反两句话这种非爸即妈,非好极坏,非此即彼的“二值判断”的思维方式是普遍性的文化现象,是东方古老民族的绝对化简单思维方式的象征。我想”丙崽“这一“疯子”人物形象,是《狂人日记》之后的更为形象化的想象,他不狂,他只是个孩童,从他的视角观看鸡头村的村民们,讽刺意味更强。此外用牛占卜输赢等等,蕴含着一种深刻的悲剧性。裁缝在文中的形象是保守派,儿子是改良派。??

8.《棋王》?

《棋王》被认为是“寻根文学”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小说主人公王一生的棋技令人叹服。书中也向我们讲到了棋与道的关系。棋和人生是相通的,看似羸弱的王一生,潜心向“天下人”学棋,以至于在文末与十人对弈时,仍能应付自如,最后与冠军老者和棋收尾。此外王一生也遵守这样一条训戒“为棋不为生”,并未想通过自己高超的棋技固执于冠军的虚名,王一生的人生境界正反映了现代人对自身所面临的精神困境的自觉超脱。正如他自己说的:“妈,儿今天明白事儿了。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我们在年少气盛时,做学问、处世为人,都应该谦虚谨慎,修炼内功,厚积待发,有朝一日,羽毛丰满了,便能一飞冲天,向别人展现出无可比拟的博学多才和人格魅力。敢问“你活着的那点东西又是什么?”??

这不是一篇为“活着”而《活着》的文,他让我们思考活着的那点东西,如果有一本说可以与《活着》抗衡,我想是《棋王》——致敬《棋王》。??

9.《一地鸡毛》??

认识刘震云是从几年前阅读《一地鸡毛》开始的,真可谓文如其名,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正是一地鸡毛,没有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茶米油盐等等琐事强势的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这篇写实小说没有塑造英雄人物,当然也没有反面人物,买豆腐,买白菜,卖板鸭,送儿读书,工作调动,亲戚走访等等都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日子。作者自己说“生活固然使我们一天天变老、变假,一天天远离我们自身。成熟固然意味着收获,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成熟不也意味着遗忘和丧失吗?”??

注:与池莉的《烦恼人生》,苏青的《结婚十年》相比,家长里短的琐碎生活。??

10.《沉默的大多数》?

以前只粗略的了解王小波这个人,他给我的印象无疑是怪异的。而他的妻子李银河又是同性恋者的倡导者,这对组合给我的感觉就是离奇的怪异。然而今天初次接触“小波体”,从杂文《沉默的大多数》中我认识到一个在思考或者说会思考的小波,他反对愚蠢,讨厌装傻,渴望变聪明,渴望提升自己等等。他在此文中提到那个“话语是权利”的社会,但他放弃了话语权,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而今的社会已变做“权利是话语”,他说“和任何话语相比,饥饿都是更大的真理。”这是在文革期间,他从广播里得知亩产三十万斤粮食得到的感悟。无论家教,幼年经历还是天性谨慎都成为了他选择沉默的原因。他又将话语的世界分出两极。一极是圣贤的话语,这些话是自愿的捐献。另一极是沉默者的话语,这些话是强征来的税金。也就是说他那些表态和写批判稿的话都是读书人交的税金,读书人是话语的纳税人。这样的思维方式,别致而诙谐。这里推荐此书,此外还有《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反对愚蠢,反对无趣。??

11.《少女小渔》?

早前自己在刘若英的电影里了解到小渔,她的小人渔式的善良已经被这个社会淡化,但我知道自己曾像她那样善良过,因而也输得很惨,以后的自己会尽量走向聪明的善良。该书讲述一个发生在大洋彼岸的现代版“典妻”故事,以前读到的《为奴隶的母亲》让我了解到中国式典妻的悲剧。而此文意在探讨处于弱势地位的海外华人面对西方强势文明压迫的超越之道,和打破种族文化隔阂的沟通之道。也是在此文中我意识到绿卡对于海外华人的重要性,小说以形象化的描写给出这样一个答案:出路不在西方式的奋斗进取,而在于一种东方式的精神升华。每个女人心里或许都活过一个小人鱼,她用善良来平衡利益至上的社会关系。??

12.《叔叔的故事》?

以前看过王安忆的《长恨歌》,作为当代的出色的女作家,王安忆将王琦瑶这样一位交际花的遭遇、友情和爱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而今天读了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再一次认可了王安忆的写作水平,小说反映了作家对一个公共历史叙事的拆解过程。所谓“叔叔的故事”是一个历史叙事的浓缩形式,这个故事经王安忆以各种叙述手法拼合而成,最终暴露出了源自于几十年的历史遭遇、而存在于时代的精神现象中的一场皋大危机。如果从文本形式的角度来看,所有这些思想上的深刻探索正体现在作品的叙事方式之中:可以说重建世界观的工作对于王安忆而言,在根本上等同于探寻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叔叔的故事》在叙事上具有的新颖特点,主要表现为它所内含的一个双层叙事文本,即这篇小说中的“故事”不仅仅是叔叔的故事,还应包括叙述者讲述这个故事的全过程。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叔叔的故事》是一篇后设小说。所谓后设小说,即元小说。就是关于小说的小说,它既沿用小说这种体裁的现实主义原则,同时又竭力破坏这些原则;它以彻底的自我观照形式,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wutongziawt.com/wtzjj/54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梧桐子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