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指导意见》发布,支持特色小店开展“外摆摊”经营,实施“轻微免罚”制度,为市场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
《意见》表示,支持新消费业态发展。推进夜市经济发展,配合属地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科学设置夜市,指导夜市落实管理主体、实施商户自治。支持特色小店开展“外摆位”经营,对外摆时间、摆放范围等实施精细化管理。指导督促商户落实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做好生活垃圾分类、餐厨垃圾和废弃油脂收运处置等工作。
同时,实施“轻微免罚”制度。聚焦市容环境卫生、文明施工、房产市场管理等领域,发布免罚事项清单,对市场主体发生的情节轻微、纠正及时、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等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推进柔性执法,在行政执法中推广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行政指导等非强制性手段。
记者从上海市城管执法局了解到,发展夜间经济、支持特色小店“外摆摊”,并不意味着无序设摊。发展夜经济会按照一区域一方案,开展有序经营,集市在开放前需要得到所在区域批准,在设定红线范围内、在规定时间内使用部分公共区域。商户从业资格仍需到属地部门进行登记,在经营过程中接受各部门规范监管,尽可能把对周边居民和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特别是油烟、生活垃圾等。
别让路边小店因疫情“消失”精致优雅抑或烟火气缭绕的特色小店,是上海商业活力与韧性的体现,也是上海的“乡愁”,更关乎民生与就业。城市建设改变街道模样、商铺房租连年涨、大型购物中心挤占生存空间、外卖平台抢走生意……在一轮轮冲击下,近几年,特色小店经历着“生存危机”。今年的疫情又是一场“打击”。最近一段时间,上海许多特色小店渐渐复苏,但在繁荣景象之下,也有相当数量的小店“消失了”。记者在最近的实地走访中发现,去年底还开着的一些特色小店“关门了”。在市中心一条以特色小店见长的小马路上,一家老厂房改建的综合体物业方告诉记者:疫情之下,综合体内一下子有三家主力店“退租”。这三家主力店中,两家是小而美的零售店,一家是特色酒吧,且都是上海首店或旗舰店。“生意不好,店主‘扛不住’,就退租了。”物业方说。
在另一条小马路上,梧桐掩映下,短短1.6公里长的道路两旁分布着多家小店,不少小店都已经恢复营业。记者去年到访过这条路上两家颇具特色的咖啡馆,都是经营了5年、10年以上的“老店”。不过上个月记者再次到访,两家店已闭门谢客,还都贴出了“招租”告示。记者了解到,即便是还在经营的特色小店,恢复到疫情前状态的目前还并不多。
小店虽小,却是事关上海就业的大民生。“在上海零售商业中,90%以上是中小店铺。小店不仅是满足上海民生需求的商业形态,也解决了相当数量的就业。所以,稳住上海小店,也就稳住了相当数量的就业人群,这一点在当下应当引起足够重视。”上海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晁钢令说。如何稳住小店,让小店活下来,并促进它们复苏?在采访中,一些店主提出建议。最集中的建议,是希望政府举办的促销活动、文化活动能更多考虑到小店的需求。有小店店主提出,此次“五五购物节”的消费优惠主要针对大商场和百货,沿街小店得到消息比较滞后,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参与的活动。随着商业业态不断细分化,政府促消费的举措在信息传递和业态匹配上应再多考虑一下沿街小店。如,相关部门可以多设计针对不同领域举办消费活动,及时告知小店店主,店主也可以自己去选择适合参与的优惠促销活动。也有不少店主建议政府部门在外摆设置、业态经营、临时用工上给予小店更多弹性管理空间。一家网红小店店主坦言:“小店有很强的自我调节与修复能力,政府如果能给我们足够大的弹性管理空间,我们能够自己想办法生存与发展。”去年,上海出台了支持特色小店发展的10条举措,提出审慎包容监管,试点“外摆位”、“跨门经营”、“居改非”等政策。小店店主希望,这些相关政策能尽快从纸面落地,并加以推广。此外,一些用工量较大的小店希望能放宽临时用工政策,以降低用工成本。小店集中的愚园百货公司正在复苏舒抒摄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晁钢令提出,稳住小店,政府要“精准施策”。疫情之下,特色小店受到的影响不同:维持民生需求的小店,如社区里的烟杂店、水果店,受到的影响相对小;
餐饮店之类,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
受影响最大的,则是小百货类、服装鞋帽类小店,整体复苏相对较晚。
不同经营者受到的影响也不同。有的经营者以小店为生,有的经营者除小店之外还有其他收入。“政府要对小店的经营情况要摸清底数,制定的相关政策,原则上要向受影响严重的行业、类别和经营者倾斜,切忌‘大水漫灌’。”同时,晁钢令建议,上海要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