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重阳节 > 重阳节文学创作 > 正文 > 正文

民主与法制时报八九不离十工作法筑牢干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10/8 11:23:59
                            

系列报道

“八九不离十”工作法筑牢干群关系

贵州桐梓县官仓镇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官仓镇红旗村村民秦世伦,今年70岁。在他眼中,这些年家乡从一个贫困山区到现在家家都有小洋房,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此,老人感到非常满意和幸福。

同时改善和提高的还有干群关系。秦世伦每次到村委会办事,都习惯多停留一会儿,和村干部聊几句,像家人一样。过去,他办完事转身就走,看见村干部会躲得远远的。

变在干部,变在实干,变在作风,变在民心。针对过去基层党组织能力弱化、农村党员干部能力普遍较弱、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到位问题,官仓镇以党建引领,大力推行“八九不离十”群众工作法,即“每名班子成员每年召开80场以上群众会;让90%以上的群众认识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班子成员带队走访所挂村%的农户”,取得了明显成效。

“八九不离十”工作法,把“干部领着群众干”的外力转化成为广大群众“自己给自己干”的内生动力。在官仓镇,这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的生动体现。

群众最有发言权

红旗村位于官仓镇东北,长期以来,该村以传统农业为主,群众小农思想严重,对新事物、新理念接受缓慢,加之村“两委”凝聚力不强,群众发展意识淡薄。

年开始,官仓镇大力推行“八九不离十”工作法,密集的群众会,让群众随时看得到党政干部的身影,听得见党组织的声音,也让干部扑下身子,贴近群众。

“以前干部是干部,群众是群众。村里的干部,我们想见都见不到,群众还有点怕干部。”秦世伦说。

“八九不离十”工作法打破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隔阂,现在村里的干部,秦世伦都认识。村干部经常会到村民家中走访,村里的土地规划村民都了解得一清二楚。规划土地时,村干部会挨家挨户做工作。老百姓都喜欢这些领导,在村里召开群众会时也会积极参加。无论哪个村民家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在不违反国家政策前提下,村干部都会积极帮助、及时解决,村民有批评和建议也敢向村干部提了,干部了解村民想法的渠道更加畅通。

干部工作干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秦世伦说:“‘八九不离十’工作法拉近了干群关系,把群众和干部的心连在了一起。现在我们生活特别幸福,开心得很。村里的工作如果有需要我支持的,我都会一马当先,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法治护航乡村发展

近年来,红旗村依托红旗广场、红旗瓜廊以及读书长廊等阵地,大力开展法治文化建设。

官仓镇司法所负责人税佳莉现在每周五都会到红旗村一次,集中为村民提供法律帮助。税佳莉坦承,刚开始她在红旗村进行普法宣传时,村民基本听不进去,原因在于村民掌握的法律知识少,法律意识比较薄弱,村民之间因琐事产生纠纷互相谩骂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

年开始,这种状况得以改变。按照镇政府统一部署,红旗村以“重法治、感党恩、淳民风”活动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抓手,通过院坝会、群众会等形式为村民宣传法律知识,同时通过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渐渐地,村民也从各个渠道了解到一些法律知识,知识面和法律素养都有所提升。

记者注意到,在红旗村长达2公里的瓜廊内,悬挂着法治名言警句和农业生产谚语等宣传牌,群众可以在观景过程中学习法律,感受法治;读书长廊内放置着与群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法律、科技、农业、生活等各类书籍,供群众翻阅。

“村里的法治宣传很到位。”红旗村营坪组组长刘文贵说,村民经常在茶余饭后到读书长廊中坐一坐,翻看书籍,看完后再放回原处。随着村民法律素质的提高,村民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村民之间的不文明行为已很少发生了。

年以来,红旗村连续三年实现了“四零”(零违法、零犯罪、零事故、零上访)和“四无”(无毒、无黄、无赌、无邪)目标。年10月,红旗村被贵州省民政厅、司法厅联合授予第三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称号。

当好党员干部“领头羊”

干部群众的法治思维、法治意识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培养村级党组织负责人时,官仓镇注重从“道德贤人、管理能人、经济富人”中选择,打造一支有思想觉悟、有工作激情、有责任担当、有丰硕业绩的村支书。

年,红旗村启动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村党支部书记付甫江为每户村民记了一篇日记。按照“八九不离十”工作法的要求,他入户走访,向村民宣传当前政策,了解每户村民家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以及是否需要党委政府帮助解决。付甫江每天早晨7点开始工作,从来没有休息日。红旗村共有户人,这项工作任务量很大,足足花了他3个多月时间才走访完。

梳理村民提出的意见,付甫江决定发展乡村产业,并做大做强。年,付甫江带领红旗村村民种植了0亩大蒜,户均增收元,现在村集体拥有存款余万元。

“贴近民心,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我们的工作才好开展。”付甫江说,他生于这里长在这里,对红旗村感情非常深厚。每天早晨上班前,他都要在全村尤其是大蒜地查看一圈。有一次,红旗村接连下了好几场雨,负责在大蒜地开机车犁田的村民因为生病没有去。付甫江知道后着急了,因为再这样下去,就会耽误大蒜种植。当晚,他开着犁地的机车进入大蒜地,整整干了一个通宵。第二天早上,村民看到有人影,还以为来了盗贼,跑进大蒜地一看,发现是付甫江。那时,他已经犁完了五六十亩地。

红旗村的主要节日是重阳节,每年重阳节,参与活动的村民有多人。村里每年要花6万多元请村里的老人吃饭。在敬老的同时借助这一节日开展普法并介绍下半年村里的工作。在活动最后时间,付甫江会把全体班子成员叫上台检讨村委会有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好,大家集体向在场村民赔礼道歉并鞠躬。每到此时,村民们都很感动。

在官仓镇,像付甫江这样有情怀又无私奉献的村党支部书记还有很多。

开群众会畅通干群沟通渠道

按照“八九不离十”工作法的要求,官仓镇每名班子成员每年要召开80场以上群众会,这意味着平均两个星期要召开三场以上群众会。通过群众会,向群众宣传讲解官仓镇现在在干什么,官仓的未来是什么,以及国家的政策法规;针对走访和开会搜集的意见建议进行解释或答复;对因镇村干部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引起的民诉民怨赔礼道歉等。群众会不仅拉近了干群关系,也让干群沟通更加顺畅。群众的呼声和建议意见集中到党委、政府,为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营造了干群齐心、共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在桐官二级公路新线改造建设中,官仓镇党委书记带领班子领导、镇村干部召开群众会,一晚上召开涉及4个村12个村民组余户的群众会。群众会上,群众踊跃发言,将本村本组本户的问题提出来。能在群众会上讲明的问题,政府工作人员立即解释清楚,不能立即解释的带到当天晚上的调度会上研究后,及时将群众的问题解释到位,解决到位。

这种工作法,使当地群众将上述二级公路建设当成自家的建设来支持配合,在未支付一分土地征收款和房屋拆迁款的情况下,30天完成征地拆迁任务,工程顺利开工,在建设的过程中无一例阻工堵路现象。现场负责施工的老总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支持工程建设的群众,即使县政府不拨工程款,我们也要快速推进工程项目建设,不能辜负群众的期盼。”

年8月,上海绿地集团特色康养小镇进驻官仓镇。该项目前期征拆过程中,涉及6个组余户群众,征地面积1亩,拆除房屋户,搬迁坟墓余所。俗语说“千难万难,没有哪项工作比挖别人的祖坟难”,这一对大部分地方政府来说的难事,在官仓却变成了易事。

党委政府的一场群众会、一次观摩、一个规划、两个目标(企业和群众双满意)、三个让路(死人为活人让路、小项目为大项目让路、大人为小孩让路),将该项目涉及的所有在外工作人员、知名人士以及全体老百姓,联系到了一起。他们通过召开调度会、代表会、群众会、院坝会等余场会议,向群众讲规划、讲优拆迁安置方案、讲清拆迁奖励措施、讲细工作步骤,在未支付一笔征拆款的基础上,1天时间完成公墓山征地丈量和协议签订,5天完成公墓山的平场,10天完成土地房屋的测绘,20天完成余所坟墓的搬迁。

在搬迁的高峰期,公墓山上有上千名群众,起墓现场10台挖机通宵达旦、灯火通明。群众纷纷用行动来支持。

如今,官仓镇村村有产业,处处是风景,户户有项目,人人能增收。从被黄牌警告到现在的官仓百姓富、生态美、环境优,被评为国家级卫生乡镇、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全省先进农业示范园区、全省十佳“美丽乡村”,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乡村治理之路。

当地人说,没有“官”的蛮拼,哪来“仓”的丰实。实践证明,官仓镇探索实践的“八九不离十”群众工作法,是该镇践行“重法治、感党恩、淳民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总结推广的群众工作新载体,是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载体。

文章来源丨民主与法制时报

记者丨张晓娜

编辑丨操可郭奥

司法部出品

欢迎投稿到邮箱sfblwtg

.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wutongziawt.com/wtzpz/110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重阳节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