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别名:天冬、明天冬、大当门根
来源:为百合科攀援状多年生植物天门冬的干燥块根。多位野生,亦有栽培。
原形态:攀援状多年生草本。块根肉质,簇生,长椭圆形或纺锤形,长4~10厘米,灰黄色。茎细,长可达2米,有纵槽纹。叶状枝2~3枚束生叶腋,线形,扁平,长1~2.5(~3)厘米,宽1毫米左右,稍弯曲,先端锐尖。叶退化为鳞片,主茎上的鳞状叶常变为下弯的短刺。花1~3朵簇生叶腋,黄白色或白色,下垂;花被6,排成2轮,长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约2毫米;雄蕊6,花药呈丁字形;雌蕊1,子房3室,柱头3歧。浆果球形,径约6毫米,熟时红色。花期5月。
产地:主产于贵州、四川、云南、广西、湖北、湖南、浙江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冬两级采挖,洗净泥土,剪去根头及须根、大小分开,入沸水中煮或蒸透后,捞出,浸入清水中,趁热除去外皮,洗净,微火烘干或用硫磺熏后再烘干,即成。
性状鉴别:本品呈长圆纺锤形,略弯曲,中部肥满,两端渐细而钝尖,长6~17厘米,中部直径0.7~1.5厘米,全体淡黄色或浅黄棕色,呈油润半透明状,有纵纹或纵沟。干透后质硬,未干透者质柔软。有粘性。断面蜡质样,颜色与外色相同,蒸煮不透的中间有不透明的白心。气微,味甘、微苦。以肥满、条大、淡黄色、半透明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天门冬酰胺、β-固笛醇、5-甲氧基甲基糠醛。
功效与作用:滋阴润燥、清热化痰。其作用为镇咳、利尿、通便、强壮、并有抗菌作用,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等有抗菌作用。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煎剂体外试验对炭疽杆菌、甲型及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类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枯草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
2.杀灭蚊、蝇幼虫的作用:将切碎的根置水中使成0.5-1%浓度,可使其中的孑孓于72-96小时后全部死亡,2-5%浓度时,经3-4天,可使其中的蛆死亡70-%。
3.抗肿瘤作用:体外试验(美蓝法及瓦氏呼吸器测定),天门冬对急件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及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患者白细胞的脱氢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抑制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患者白细胞的呼吸。印度产同属植物Asparagusracemosus中所含皂甙,对动物子宫有抗催产素的作用。
4.镇咳去痰作用:经动物试验有镇咳和去痰作用。
炮制:
1、天门冬,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泛油色黑者,迅速洗净,或用明矾水洗净,晒至半干,切薄片,干燥。
2、炒天门冬,现行,取净天门冬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焦,取出放凉。
3、炙天门冬,现行,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投入净天门冬片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深黄,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天门冬片kg,用炼蜜12kg。
4、朱天门冬,取净天门冬片用清水微润湿,撒入朱砂细粉拌匀,晒干或晾干。每天门冬kg,用朱砂0.15kg,以清心除烦。
性味:甘、苦、大寒。
归经:入肺、肾经。
功能:滋阴,润燥,清肺,降火。
主治:治阴虚发热,咳嗽吐血,肺痿,肺痈,咽喉肿痛,消渴,便秘。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阴虚火旺,尤其虚热咳嗽者。
1、治肺虚咳嗽,适用于老年慢性气管炎和肺结核患者,尤其有粘痰难以咯出,久咳而偏于热者,可用天冬润燥化痰和滋补身体,常配生地、川贝、百合等,方如天门冬丸。
2、治肺痿、肺痈,取天冬凉润能解热,并配山慈姑、穿破石等解毒药,方如天破汤。
3、治阴虚发热,如贫血、结核病、病后体弱等之低热,配熟地补血,党参补气,方如三才汤。如为热病后期之阴虚兼有肠燥便秘,则配生地、火麻仁、当归等。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和便溏者不宜服。
用量:内服:煎汤,6-15g;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捣烂绞汁涂。
处方举例:
1、天门冬丸《证治准绳》:天冬45g、百合、前胡、川贝、半夏、桔梗、桑白皮、防己、紫菀、赤苓、生地、杏仁各22.5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生姜汤送下,每日3次。
2、天破汤:天冬9g、麦冬9g、穿破石24g、山慈姑12g、铁包金24个、白蒺藜18g、黄芪15g、炙甘草45g,水煎服。
复方:
①治嗽:人参、天门冬(去心)、熟干地黄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含化服之。(《儒门事亲》三才丸)
②治吐血咯血:天门冬一两(水泡,去心),甘草(炙)、杏仁(去皮、尖,炒熟)、贝母(去心,炒)、白茯苓(去皮)、阿胶僻之,蛤粉炒成珠子)各半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含化一丸咽津,日夜可十丸。(《本事方》天门冬丸)
③治妇人喘,手足烦热,骨蒸寝汗,口干引饮,面目浮肿:天门冬十两,麦门冬(去心)八两,生地黄三斤(取汁为膏)。上二味为末,膏子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煎逍遥散送下。逍遥散中去甘草加人参。(《素问病机保命集》天门冬丸)
④治肺瘙咳嗽,吐涎沫,心中温温,咽燥而不渴者:生天冬捣取汁一斗,酒一斗,饴一升,紫菀四合,入铜器煎至可丸,服如杏子大一丸,日可三服。(《补缺肘后方》)
⑤治血虚肺燥,皮肤拆裂,及肺痿咳脓血证:天门冬,新掘者不拘多少,净洗,去心、皮,细捣,绞取汁澄清,以布滤去粗滓,用银锅或砂锅慢火熬成膏,每用一、二匙,空心温酒调服。(《医学正传)天门冬膏)
⑥治扁桃体炎、咽喉肿痛:天冬、麦冬、板蓝根、桔梗、山豆根各三钱,甘草二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⑦治老人大肠燥结不通:天门冬八两,麦门冬、当归、麻子仁、生地黄各四两。熬膏,炼蜜收。每早晚白汤调服十茶匙。(《方氏家珍》)
⑧治疝气:鲜天冬五钱至一两(去皮)。水煎,点酒为引内服。(《云南中草药》)
⑨催乳:天冬二两。炖肉服。(《云南中草药》)
注:天门冬产区很广,由于土壤气候不同,加工后的块根大小及色泽有差异。一般来说贵州、四川、云南、广西方产区的产品条大肥壮、黄白色、光亮,每0.5公斤32~90支;湖北、湖南的产品,块根较小,淡黄色,粘性较重;浙江产品,块根以小条者居多,黄褐色至棕褐色,粘性亦重,每0.5公斤90~支左右。
核发:刘红梅
审稿:陈爽刘叠牟艳
编辑/校对:王艺李进
投稿邮箱:hjz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