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寿星作为我国传统民俗中的重要意象,在人们心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每当老人过生日时,子孙总是喜欢送给他们寿星状的蛋糕,寓意寿命绵长。神话传说中的寿星也因为长相慈眉善目受到无数人的喜爱。
天上有颗星星也叫寿星,又称老人星,在西方天文学中称作船底座α。由于老人星只在春分和秋分前后能看到,古人将它作为举行秋尝庆典和养老仪式的标志,重阳节就是由此演化而来。
那么,你知道寿星在中国古代有什么重要的地位吗?
一、南方的长寿之国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国人对这句话可谓是耳熟能详,在传统观点中,长寿和南方密不可分,这个观点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对此有了认同。
《吕氏春秋》中曾提到,当年大禹为了寻求贤能之士,走遍了天下:
“南至交阯、孙朴、续樠(mán)之国……羽人、裸民之处,不死之乡。”
这里提到了“不死之乡”,而“交阯、孙朴、续樠之国”都是南方的国度,可以推测出来,后面提到的“不死之乡”也是来自南方。
不光《吕氏春秋》中提到了“不死之乡”,《楚辞》中也提到了:
“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
这里所说的“不死之旧乡”就是前文所提到的“不死之乡”。
由于人生苦短,当时人们想要追随仙人王子乔远游他乡,以求得长生,他们远游到南方时,来到这个不死之乡。
这两本书中提到的“不死之乡”最早都出自《山海经》,这里面所记载了很多南方的国度,其中就有一个“不死之乡”。
那么,古人一直在说的“不死之乡”究竟在哪里呢?
在《海外南经》中提到“不死民与交胫国相邻”,这里所谓的交胫国在岭南两广地区,由此可见,在古人的心目之中,不死之国在岭南两广之地。
从这里能看出来,古人认为南方和长寿密切相关,其实最能说明南方和长寿联系的莫过于长寿之神了。
寿星作为长寿之神,又被称为南极老人或者南极仙翁,寿星的形象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不光现在,古代时老人过寿辰,亲朋好友都会给他献上寿星图,借此来祝愿老人可以像寿星一样,长命百岁寿与天齐。
传统文化中,寿星是位老人的形象,他长得鹤发童颜,看起来慈眉善目,一手拄着拐杖,另一手拿着寿桃。除此之外,他的身边还有蝙蝠、梅花鹿等神兽,有着福禄寿等寓意。
正是因为寿星有如此多吉祥寓意,古人赋诗作赋时,才会频繁提及寿星,宋徽宗时期,因为皇上注重文学,所以大臣相互送礼时大多喜欢送自己写的诗。
宋代词人张纲替朋友给时任宰相的郑居中写了一首祝寿诗,其中就写道:
“四方争献寿星图,祝公千岁身长健。”
在宋代出土的文物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古人对老人长寿的重视,最常见的就是用松柏、仙鹤、神龟等寓意长寿的意象,这些意象大多围绕在寿星身侧。由此可见,宋代时期人们对寿星的推崇就已经蔚然成风了。
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古人的心中,不死之国就在南方,而不是与之相对北方呢?实际上,这与代表长寿的寿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南极老人星
人们一直称呼南极老人星为寿星,这是因为寿星其实原本就是一颗星。它是漫天恒星中仅次于天狼星的存在,为第二亮的恒星。
不过寿星虽然亮,但它的位置却非常偏远,加上地球一直自转,北半球的人们一年之中只有几天时间能见到它,而且只能在正南方才能看到寿星。
同时寿星即便是升到最高点,但因为它的位置偏低,所以只有距离它较近,且不受建筑物遮挡的南部才能看见。古人常说:
“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极老人。老人见,治安;不见,兵起。常以秋分时候之于南郊。”
因为见到寿星不易,所以古人认为老人星如果出现,则预示着当地老人都可以健康长寿,天下也可以太平安宁。假如老人星在本该出现的时候消失不见,或者光芒暗淡,则寓意着不详。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古人其实早就把老人星视作祥瑞之兆了。
古代皇帝为了祈求长命百岁,甚至也把希望寄托在老人星上。当年汉武帝求仙问道,想要祈求长生不老,所以常派手下负责天文星象的官员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wutongziawt.com/wtztx/11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