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也是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对很多农民来说,重阳节不仅是登高思亲以及和家人团聚的好日子,在季节和天气变化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这两天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迎来了一波降温,眼看着距离入冬已经不远了,每到这个时候,农民总喜欢提前预测冬天的天气情况。
毕竟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村的种植技术相当落后,农民种地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天吃饭,一年下来庄稼的收成多少,本质上都是取决于天气好坏,虽然每年的天气情况总是变化莫测,但是一些有经验的农民经过长期的观察还是总结除了一些经验和规律,农村有句俗语叫做“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大家知道该怎么解释吗?
从字面上来,这句农谚的意思是九月初九的重阳节降雨与否关系到一整个冬天的天气,如果重阳节这一天下了雨,那么接下来整个冬季的雨水都不会少,相反,如果重阳节前后两天都没有出现下雨天,那么就要根据九月十三的天气情况来判断,如果这一年仍然不下雨,就意味着冬季的雨雪量比较少,也就是那个农民口中的干冬。类似的说法还有“重阳晴,一冬凌,重阳阴,一冬温”,相信很多人都比较好奇,重阳这天下不下雨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呢?
种过庄稼的农民都知道,种地最主要的就是要懂得抓住农时,每年到了九月重阳节的时候,农民的秋收工作已经进行得差不多了,又要开始忙着秋播,大蒜、冬小麦和油菜等农作物都是在这期间播种,农作物的在发芽和生长的过程中都需要不少的水分,所以农民都希望重阳节前后能下几场雨。否则这些农作物就会因为雨水不足而推迟播种,也不利于它们的发芽和生长。
另外,干冬和湿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各有不同,对北方农村而言,湿冬就意味着冬季会有大量的降雪,一方面地里覆盖的积雪对冬小麦有保温的作用,还能补充土壤营养,另一方面,雪在融化时会让温度降低,降温不会影响农作物,反而会冻死一大部分越冬的害虫,同时雪水融化给庄稼地积蓄了不少水分,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干冬的情况则恰恰相反,一方面因为降水量不足,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也会受到墒情的影响,同时冬季没有降雪导致地里温度较高,也容易出现病虫害。
从河南农村的情况来看,今年的重阳节没有下雨,而根据天气预报显示,九月十三也没有下雨的迹象,很多农民已经据此认为今年将会是一个干冬,并且在提前做防旱和防治病虫害的准备了,不知道农民的这种预测靠谱吗?大家所在的地方重阳节下雨了吗?你认为今年是干冬还是湿冬呢?欢迎留言和我们交流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