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梧桐子 > 梧桐子特性 > 正文 > 正文

第十章治风剂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3 11:41:31
北京一次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612/4638465.html
第十章治风剂

凡是运用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治风剂。

风病的范围很广,病情变化比较复杂。概括地说,可分为“外风”和“内风”两大类。外风是指风邪侵入人体,留于肌表、经络、筋肉,骨节等所致。由于寒、湿、燥、热诸邪与风邪结合为患,故其病证又有风热、风湿、风寒等区别。其他,如风邪毒气从皮肤破伤处侵入人体而致的破伤风,亦属外风范围。外风主要表现为头痛、恶风、肌肤瘙痒、肢体麻木,筋骨挛痛、关节屈伸不利,或口眼㖞斜,甚则角弓反张等症。内风大多是指内脏病变所致的风病,其病机有肝风上扰、热盛动风、阴虚风动及血燥生风等。内风之证,常见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足废不用、语言謇涩,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㖞斜、半身不遂等症。在治疗上,外风宜疏散,内风宜平熄。因此。本类方剂可分为疏散外风和平熄内风两类。

治风剂的运用,首先必须辨别风病的病因是内风还是外风,并分别其寒、热、虚、实。若属外风则多实,治宜疏散,而不宜平熄;属于内风则多虚,治宜平熄,而切忌辛散。如风邪夹寒、夹热、爽湿、夹痰者,则应与祛寒、清热、化湿、化痰等法配合。此外,外风与内风之间,亦可相互影响,外风可以引动内风,而内风又可兼夹外风。这种错综复杂的证候,立法用方,就得分清主次,全面照顾。

疏散外风

治风剂中的“疏散外风”,是治疗由外来之风而造成的病证,或中于经络,或中于脏腑。现在介绍一些治疗外风所致病证的具体方剂。

大秦艽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秦艽三两(90g)甘草二两(60g)川芎二两(60g)当归二两(60g)白芍二两(60g)细辛半两(15g)羌活防风黄芩各一两(各0g)石膏二两(60g)白芷一两(0g)生地一两(0g)熟地一两(0g)白茯苓一两(0g)独活二两(60g)

上十六味为末,每服一两,水煎去滓,温服无时。如遇天阴,加生姜七八片。如心下痞,每两加枳实一钱同煎(现代用法:为散,每次0g,水煎去滓服。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风邪初中经络。口眼㖞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

疏散外风中人的第一个方剂是治疗中风的大秦艽汤。中风在历史上,对于真中和类中,有截然不同的解释,基本上在宋以前讲外风为真中,这与宋以前的气候、自然环境、生活条件有着较大改变有关。自从刘河间提出来中风非风,就有真中、类中之争。大秦艽汤还是治疗外风所中的,是风中于经络,中于经络而见口眼㖞斜,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语言,但是不见六经之证,就是不见三阴三阳经特殊明显的症状。在这以前,有一个小续命汤,那是以前纯粹用风药来治的,以散风为主,邪是治疗外风中人的一个方剂。因为现在用这样方剂的机会很少了,那么可能在西北、东北风大寒重的地方,有这样情况。除此以外。很少有真正由外风所致的中风。

关于大秦艽汤的主治证要注意一点,有一些人手脚自如,语言自如,只是口眼㖞斜,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面神经麻痹、面瘫,这不是大秦艽汤的适应证,这种证大多是因内风为外风所引动而发病。大秦艽汤充分体现了治风先治血的意思,里边有四物汤,而且用的是白芍和生地。白芍养血,生地兼有清热,但是这里为什么用秦艽为主,而且量用得大,因为秦艽善于祛风除湿、通经络,而且性平,没有特别的温凉,它是苦辛之味,它既入手足阳明经,又兼入肝胆经,所以它入经络以散风,善治手足不遂,所以用它是一个主药和方名。

讲到这里,我们要考虑一下。从它的见证来看,与它的人经有什么关系?四肢禀气于胃,所以这里用它作为君药,是根据它的主要症状而来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散风的药,有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在这里要注意,中医往往讲痰,而中医所讲的痰,并不是专指肺里、气管里的痰,而是脏腑、经络之间津液有所不通,津液有所凝聚,它就是痰。所以说“液有余便是痰”,在这里由于经络之间受风,气血不利,津液不得布散,所以用一些祛风的药,如羌活在上,独活在下,白芷在头面,再加上防风、细辛,它把一身的经络都照顾到了,包括了肌肉,因为阳明主肌肉。在这个基础上,还加了益气药,用四君子去人参。换句话说,这个方剂是八珍汤去人参,加上了祛风的药,由于风为阳邪,容易化燥,容易生热,因此加了石膏和黄芩,而且可以兼制风药的辛操之性。所以这个方剂有时在治疗中风病的时候可以用到,和小续命汤不同。而风与湿易相合,在外风为风湿,在内风为风痰。所以讲义中选它而没有选小续命汤,代表了一个治风方法的转变,另外说明这个方剂在临床上有效。刚才提到河间谈到内风非风,那为什么还有这种方剂,因为他处于一个内、外风争鸣的初期,并不等于说他已经很明确的形成了这么一个学术观点,只是在辨真中与类中的争鸣中他重视了内风。

清风散

(《外科正宗》)

荆芥苍术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牛蒡子石膏各五分(各g)甘草木通各五分(各1.5g)

水二盅,煎八分,食远服(现代用法:水煎,空腹服)。

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风疹、湿疹。皮肤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瘙痒,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有力。

消风散主要是治疗瘾疹的。所谓瘾疹,就是其人素有内热,又受外风激发,于是疹点外发,或遍身发出片状疹块,瘙痒难耐,所以既要疏风泄热,又要养血凉血。为什么用这个办法?因为病因是风热相搏,郁于肌腠,发为瘾疹,这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就已经提出,“邪(风)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但是这里提到的内热是夹湿的,这里顺便提一下,湿热在内,郁而生风,而我们讲“风药可以胜湿”,为什么呢,因为风药都是升散的,能宣发人体的阳气,一个是可以祛邪外出,一个是由于阳气的宣发,人体的气化增强,它自然能运化内湿,这个在尤在泾的《金匮要略心典》里讲得很请楚。通过这个方剂可以知道,里边也用了养血润燥的药,而主要用的是散风药,有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加上苍术。因为风热郁于肌腠,已不仅在皮肤,它已经涉及了肌肉,所以必须要用脾胃药,所以在这个时候,就用这些药为主,加上当归、生地和胡麻(黑芝麻)这三味药主要是养血润燥的药。下面的木通和苦参的应用,就是考虑到风热相搏,实际是风和湿热相搏,风湿相搏化而为热,郁于肌腠,它才能发这个东西,所以它用了去湿热的药,而了木通、苦参和苍术合起米。我们知道“二妙丸(苍术、黄柏)”它实际上也是这个意思,但是它多一个利小便的作用。木通能清利小肠之火,清利下焦的湿热从小便而山。苦参内服就是入血分除湿热,还有杀虫的作用,所以外用可以作为洗药,内服除用于此,还可以用于湿热出血。根据我的体会,特别是好喝酒的人造成的大便出血,用苦参挺好,它是凉血除湿热。这里力中还包含了一个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但是用量不同,用量很少,它也就是清肠胃之热郁于肌腠。所以从它整个的组方来看就是这么个情况,如见到风疹、湿疹严重的,都可以考虑用此方加减。

临床上不一定用它的原方。因为这种病它有个特点,不仅是外面的皮肤可以见到,如风疹块等,内脏的黏膜上也有,所以有时见咳嗽、咽痒、鼻痒、眼痒,这时不要理它的,这是因为发瘾疹时里边黏膜也有。而且这里已经有散风的药。另外一点,发作时往往肚子痛,实际上也是肠中的黏膜发出瘾疹,所以在开始时是否用石膏、知母,要注意一下,开始时如大便通畅就不要用,有腹痛时也不要用。如果腹痛腹泻,不要去管,一会儿就好了,发出来就好了。这种情况,外见痒疹,内有腹痛腹泻,绝不能按腹泻治疗,那样治了以后,瘾疹发不出来就不好了。还有些老年人,容易见到身痒、下肢痒。就是我们讲的血燥生风,用这个方剂时可以适当地加减一些。如果是两腿痒,要考虑湿热的问题,要加强清湿热的药,老年人石膏、知母可不用,以免折伤胃气,而要着重疏通肠胃,所以可以适当用一点大黄和养血药。用养血药时,一个是原有当归、熟地的用量可以加大,再一个是另加药,例如可以赤白芍同用,既加强养血和血,又能散热,甚至可以加丹皮,去血中之热,因为它是血燥生风。中间还有个环节,血燥是因为血少了,血热了。所以民间也有血热风的说法,也可以考虑用这个方剂。

川芎茶调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各10g)白芷羌活甘草爁,二两(各60g)细辛去芦,一两(0g)防风去芦,一两半(5g)薄荷不见火,八两(0g)

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清茶稠下,常服清头目(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6g,每日二次,清茶调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疏风止痛。

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

川芎茶调散这个方剂没什么特殊的地方,它主要是用川芎治疗风寒所伤的头痛,所以用川芎为名,配伍了相当一部分散风的药,除了甘草,都是散风的,川芎、荆芥、羌活、白芷、防风、细辛、薄荷,而且各经的都有了。羌活归太阳,川芎归少阳、厥阴,细辛归少阴,白芷归阳明,所以说基本上都有了。那么以川芎为名,主要是根据李东垣讲了一句,“川芎为头痛必用之药”。因为川芎辛温香窜,可以上至巅顶,下行血海,为血中之气药,它是活血的,是行气的,所以用它为主药。另一个特点是这里薄荷质轻但用量特别大。因为其他都是辛温药,而且是香燥的药,所以在用甘草的同时。用一个辛凉的薄荷,它的特点是散风热,清风、散热、消肿,这是它的特点,所以用它来制方中诸药的温燥之性。但这个方剂,从总的来说还是温的、散的,因此它的主治证现在我们都和《局方》原来的写法有所改变。所谓偏正头痛,首先要考虑是由于风邪所伤;这个痛要确诊是由于外感引起,而且还可能有鼻塞的见证,时间不长,还可以小有寒热,为什么提呢?是因为要和肝阳上亢的头痛相区别,如果是肝阳上亢的头痛,绝对不能用这个方剂来升散,就是菊花茶调散也不行。另外这个方剂还用茶下,清茶调下,清茶就是绿茶,是清火的,是凉性的,虽效力乐如薄荷但用意相同。再一点就是临床作汤剂用,处方时可根据头痛的部位适当加减。

牵正散

(《杨氏家藏方》)

白附子僵蚕全蝎去毒,各等分,并生用

为细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现代用法:为细末,每次g,温开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接原方酌情增减)。

社风、化痰、止痉。

中风,口眼㖞斜。

止痉散(《方剂学》上海中医学院编)全蝎蜈蚣,各等分,为细末,每服l~1.5g,开水送服,1日~次。功用:祛风止痰,主治:痉厥,四肢抽搐等。对顽固性头痛、关节痛,本方亦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牵正散治疗面神经麻痹,吃的时候要注意,单纯的口眼㖞斜,就是用白附子、僵蚕、全蝎,很简单就这几个药,作为外风所伤可以用。如果说是内风,它的区别就在于脉弦劲有力;外风所伤,可以浮数,可以弦数。它不会弦劲有力。第二点,在用的时候要注意白附子的问题,一个是关白附,一个是禹白附,毒性小。另外这个方剂可以外敷,在单纯口眼㖞斜时用。过去主要是用药的习惯不同,喜欢治风用温燥,这是用药的时代性。在治疗口眼㖞斜有所纠正以后,我们可以回过来看一看,开始解表都是辛温药,然后是辛温药和清热药同用,逐渐过渡到用辛凉药解表,这是一个进步,就是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朱丹溪就曾批评它是过用香燥,这是时代的特点。

附方中的止痉散,不是一个古方,它是治痉挛的,俗称抽风的,用全蝎和蜈蚣。它说明了一点,中药相互配合以后不是有效值的相加,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几何式的增强,虽然目前还没有测算的手段,但临床中确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玉真散

(《外科正宗》)

南星防风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热酒一盅调服,更敷患处。

若牙关紧急,腰背反张者,每服三钱,用热童便调服。虽内有瘀血亦愈。至于昏死,心腹尚温者,连进二服,亦可保全。若治疯犬咬伤,要用漱口水洗净,搽伤处亦效(现代用法:为细末,过筛,混匀,每服g,用热酒或童便调服;外用适量。敷患处)。

祛风化痰,解痉止痛。

破伤风。牙关紧急,口撮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

玉真散是治疗破伤风的方剂,这个方剂我在临床上没有用过,不知道究竟疗效如何。但是有这么个说法,过去没有疫苗,所以用这个方剂,现在一般也很少用了。在这里我先说两个药。南星,祛风痰、通经络,但是有毒,所以必须要制一下才能内服。另外用生南星研成细面,用油或用仙人掌捣计调敷,可以加快治疗。还要注意天麻,天麻是润是燥,是熄风是散风,这个历来有争论,我认为是性燥、是散的,所以我用时都是用小量,在平熄内风时也用小量。正因为它是散的,所以它可以上头,故头风用天麻。再一个可以看一下破伤风,它是“淫邪贼风”从破伤处进入人体内,是外风。外风以散为主,所以方中有防风、白芷、羌活、白附子。那么根据陈实功的经验,认为生南星是一个很好的治疗破伤风的药,所以他在《外科正宗》里非常强调这一点。据考证,《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有至真散,由南星、白芷二味组成,后经陈实功加味,又名玉真散。若果为此,从陈实功是明代江苏省南通市人,援外伤科,享誉大江南北来考虑,所言当非虚夸。但现代破伤风、狂犬病都已有疫苗,不妨存以备不时之需。如果有兴趣,不妨用动物做临床实验,根椐结果来做定论。

小活络丹(原名活络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乌炮,去皮脐草乌炮,去皮脐地龙去土天南星炮,各六两(各18g)乳香研没药研,各二两二钱(各6g)

上为细末,入研药令匀,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日午冷酒送下,荆芥茶下亦得(现代用法。以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加炼蜜制成大蜜丸。每丸重g。口服,用陈酒或温开水送服,一次l丸,一日次)。

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风寒湿邪留滞经络之阔,致肢体筋脉挛痛,关节伸屈不利,疼痛游走不定。亦治中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经络中有湿痰死血,而见腰腿沉重,或腿臂间作痛。

小活络丹原名是活络丹,它含川乌、草鸟、天南星、地龙、乳香、没药等,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所以能解痉舒挛而止疼痛。这里用了地龙,它是寒性的,善通经脉,既能祛痰,又能止痉挛,是治疗中风以后经脉之间气血不通的药。经脉不通必然血流不畅、津液不能布行,蓄积而成顽痰死血,故有局部固定的疼痛。所以用大辛大热的川乌、草乌祛风逐湿。温通经络,散寒止痛;天南星也是辛热有毒之品,能祛风燥湿,化痰散结,若换成胆星,虽适是辛热的,但燥性较减。因此在使用的时候,一是用于有血栓时,一是见长期风湿时。乳香、没药,行气血,化瘀结,助诸药通血脉,止疼痛。如此组方,正符合“留者攻之”,“逸者行之”的治疗原则。但临床中要注意两点,一点是注意血压。因为有人常服之后血压高。还有的并不是真正有了血栓以后半身不遂。

而是血压高、动脉硬化,或血脂高,身体易发麻,发麻以后就有地方痛,吃了这药以后发现效果挺好,就长时间吃,想要去掉麻木,这样也容易血压高。另外还有一点,风湿性关节疼痛的人,吃时间长了,一定要考虑是否有阴血虚。大活络丹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加了许多药,总的来说是热药、燥药,尽管有牛黄、冰片,但从整个药味来看,它占少数。对于一些长期性的血栓、长期性的风湿关节痛,比小活络丹用量虽小一些,可是也够厉害了。另外,大活络丹的配方相当繁杂,所以在临床上介绍这个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生产厂家。而且它是一个辛热之品,也不宜久服。

平熄内风

下面介绍平熄内风的方剂。平熄内风主要是治肝,因为《内经》讲“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性动,而内风为病都是要出现一些惊厥的现象,所以主要在肝。但内风也有虚实之分。平肝熄风,清肝养血,这是一般的治疗原则。

羚角钩藤汤

(《通俗伤寒论》)

羚角片先煎,钱半(.5g)霜桑叶二钱(6g)京川贝去心,四钱(1g)鲜生地五钱(15g)双钩藤后入,三钱(9g)滁菊花三钱(9g)茯神木三钱(9g)生白芍三钱(9g)生甘草八分(.g)淡竹茹鲜刮,与羚羊角先煎代水,五钱(15g)

水煎服。

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肝经热盛,热极动风。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质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散。

平熄内风中第一个方剂是羚角钩藤汤。主治热病当中发生抽风。热入阴分,热入血分,伤耗阴血,造成风动,所以说是肝经热盛,热极生风。它有外邪之热,外邪入里而生热,所以除这些以外,还可见到高热。因此,羚角钩藤汤证的特点,除了风的见证以外,还可以见到高热。之所以产生诸多见证,是和高热灼伤阴血有关。由于有高热,由于阴大伤,所以觉得烦闷、躁扰、神昏,这是热入血分的表现。但是热入血分,不见得有瘈疭、手足抽搐的现象。这是热极生风所致,所以它用清肝热,养肝血,所谓滋液输津,就是补血养阴。它以羚羊角作为主药,主要是清肝经之热。无论是犀角还是羚羊角,它的清和一些大寒沉降之品不同,是清而兼散,这是和其他的清热寒凉药相比较而言,也不要去和解表的升阳散火和疏风散热相比较,所以用它作君药。另外用了一些养阴的、熄风的药。生地用的是鲜的,鲜生地的特点,着重是清热生津,那么在这里和白芍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清肝养阴。另外,用了钩藤和桑叶来配合羚羊角熄风止痉。钩藤接规矩应该后下,因为它是既有甘味,又有苦味,但性凉,所以后下、少煎,取它甘寒能清热生津,能熄风止痉。因为筋脉抽搐、角弓反张,都是因为有热,而阴血不足以濡养经脉所致。用桑叶在这里配合起来,可以散肝热。桑叶、菊花、薄荷都是肝肺二经的药,用在哪个方面,就多配哪个方面的药。解表剂中讲的桑菊饮,它是治疗风温在肺,后面还有桑杏物,它也是治疗肺的,而在这里却是作为清肝来用的。由于用大量的清肝药加上桑叶清而兼透,这样就能更好地清肝热,而且可以散热外透。这里的菊花包是这个意思。一般解表剂散外风、除风热用黄菊花,治肝、治内风平肝熄风应该用白菊花。而白菊花最好的是滁菊,还有毫州菊花、贵池菊花、杭州菊花等,都可以用。不像现在所用的白附子、山豆根一样,弄不好就用了有毒的。按照过去的用药习惯,药铺里就不收这些药,国产地不同,品种不同,所以在这里再重复一下。现在白菊、黄菊已经分开了,所以我们治疗外感病,要以散为主,用黄菊花,在平肝熄风时用白菊花,所以这里用滁菊花最好。这里边还有两个药需要注意,一个是川贝,一个是竹茹。因为热伤于经脉,津液不能正常地布散,肝热扰心,肝热伤肺,所以津液就变为热痰,所以用这两个药,对于神昏有作用。神昏一是由于热,一是由于痰,因为川贝能祛除热痰,能够散结,能够润肺,而竹茹既能陈热痰,又能清经络之鼎。还用一点甘草,是生的,能清心火,更主要的是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同是甘草,跟白芍合起来,酸甘合化为阴,能够舒挛缓急。至于茯神木,接以往的说法,能够舒筋,但这药一是现在没有,另一个究竟有多少作用现在也没有疗效证明,可以考虑没有茯神木就不用。从这个方剂本身来说,在这里分析它的症状,与刚才提到的有句话相关,这里还要说明,它用于热入血分,伤津伤血,它和热在血分不完全相同,有区别,区别在于热已经低了,而阴血已经伤了。所以它是阴伤为主的风动,症状表现为没有谵语,没有斑疹,没有夜不能寐。这个和清热剂中的清营汤等比较一下就知道,它是一种热病的后期,邪热灼伤了阴血,热减而阴血耗伤,它虽由外感而来的,但现在外邪虽未尽,而虚热已炽,热极生风,不然这个方剂为什么会放在熄风剂里,如果没有羚羊角,可以用大量的石决明代替,应砸得很碎,先煎一个小时。如果热高而大便秘、小便赤,说明里热盛,可用本方煎汤送服紫雪丹。

镇肝熄风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怀牛膝一两(0g)生赭石轧细,一两(0g)生龙骨捣碎,五钱(15g)生牡蛎捣碎,五钱(15g)生龟板捣碎,五钱(15g)生杭芍五钱(15g)玄参五钱(15g)天冬五钱(15g)川楝子捣碎,二钱(6g)生麦芽一钱(6g)茵陈二钱(6g)甘草钱半(.5g)

水煎服。

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气血逆乱;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角渐形喎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精神短少,脉长有力者。

镇肝熄风汤现在用来治疗高血压病属实证的作用较好。因为肝刚亢极生风,用重镇平肝的药,作为主要的药来熄风,能把亢盛之阳重镇下去,所以它的主药,赭石、龙骨、牡蛎、龟板,这些都是重镇潜阳的药。赭石是阳明经的药,是冲脉的药。冲为血海,所以凡是气血涌于上者,用代赭石治是个好药,比磁石好一些,但它是阳明经、肝经的药,是镇而不养。磁石是心肾两经的药,它能兼有养阴的作用,而赭石就没有。龙骨、牡蛎、龟板是滋阴潜阳,可是实际用在临床时,龙骨、牡蛎作用太缓,如果作为镇肝熄风来用,头胀痛得厉害,有中风前兆的时候,用龙齿和石决明更好。龙齿重镇、镇惊,比龙骨强,龙骨主要是收敛心气,收涩浮阳,所以这两者之间有强弱的差别。这里首先把镇肝熄风的药说一下。另外用大量牛膝也是本方个特点。牛膝不属寒性的,是温性的。它的特点是既能引血下行,又能补肝肾,行而有补,而且是下行,所以能引血向下,这就是同血府逐瘀汤中用牛膝的作用相同。因为所治的征缓急不同,这里它主要是用来镇月了熄风的药。那么,下面配伍的药,有天冬、白芍、玄参,与龟板、牡蛎相配合。这里用的是天冬,没有用麦冬,因为上面用镇的东西,下面就要有接纳的东西,才能把它镇下来的阳在下面安得住。阳为什么能动。就因为阴不足,阴不能配阳,那么既要镇,就要补阴,不然阳还会上窜,所以不用麦冬而用天冬补肾阴芍药养肝血,补肝阴。加上龟板、牡蛎,都是肝肾经的药。再加上玄参,玄参不仅能滋阴清热,已还能引肾水上行,这样可以使阴补足以后还能上济干心。这个处方是上面向下镇,下面为基础收纳,这样达到一个阴阳交济、协调的目的。本方在此基础上,根据肝的特点选择了几个药。用牛膝是引血下行,可是又考虚了肝经的问题,肝经有相火的问题,再用川楝子泻肝热,舒肝气。关于茵陈,因为肝本身喜条达,现在既用重镇的药,又用了引血下行的药,这对于镇肝熄风是有好处的,可肝又是以条达为顺的,压得太厉害了,不但无效,而且还会起到反激而上的作用。所以用一个药兼舒肝气,但又不能助热,故首先考虑用寒性的药。而作为茵陈来说,它虽然有少阳初生之气,但毕竟不如青蒿辛透的作用强,根据这个情况,我们主张现在用青蒿。下而还用了一个生麦芽,好像和治疗肝风内动没关系,但这里是考虑了整个的方药唯恐重镇以后会把胃气折伤,所以用一个生麦芽舒肝和胃。如此面面俱到。既可用于中风将作,也可用于已经中风的病人,而不至有始为医病,继为药病之弊。

阿胶鸡子黄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陈阿胶烊冲,二钱(6g)生白芍三钱(9g)石决明杵,五钱(15g)双钩藤二钱(6g)大生地四钱(1g)清炙草六分(1.8g)生牡蛎杵,四钱(1g)络石藤三钱(9g)茯神术四钱(1g)鸡子黄二枚(个),先煎代水

水煎服。

滋阴养血,柔肝熄风;

邪热久羁,灼铄阴血。筋脉拘急,手足蠕动,或头目眩晕,舌绛苔少,脉细数者。

阿胶鸡子黄汤也是治疗热病后期阴伤风动,它的特点是到这个时候外邪已尽而阴大伤了。它是从《伤寒论》的黄连阿胶汤变化而来的,但其中没有用大苦而性寒的黄莲,因为一是已无大热,二是考虑了黄连伤心气,大苦、大寒之品久服又能够从火化而伤阴,而本方所见的证,虽舌绛苷少,脉细数,但不发热,可知主要是阴虚风动所致,虽然阴是由于热所伤,但是这个时候邪热已清,主要是阴太虚而生内热,所以用了大量补阴药,以白芍、生地、阿胶为主,这个特点很清楚。钩藤、络石藤祛筋骨之间的风热。主要是筋,祛风热而舒筋,所以见阴虚风动筋急,就可配合上它。关于鸡子黄,李时珍说“性温、补血”;吴瑭在《温病条辨》里说得特别深奥,不大好理解,但临床确实有效。

大定风珠

(《温病条辨》)

生白芍六钱(18g)阿胶三钱(9g)生龟板四钱(1g)干地黄六钱(18g)麻仁二钱(6g)五味子二钱(6g)生牡蛎四钱(1g)麦冬连心,六钱(18g)炙甘草四钱(1g)鸡子黄生,二枚(个)鳖甲生,四钱(1g)

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滓,再入鸡子黄,搅令相得分三次服(现代用法:水煎去掉。再入鸡子黄搅匀温服。喘加人参,自汗加龙骨、人参、小麦,悸者加茯神、人参、小麦)。

滋阴熄风。

温病热邪久羁,灼耗真阴,或因误用汗、下,重伤阴液。证见神倦瘈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有时时欲脱之

《伤寒论》有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治“少阴病,得之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本方即在此基础上去芩、连,加味而成。借鸡子黄之形如珠。放名大定风珠,以救治温热之邪久不解,灼耗真阴,神疲瘈疭,时时欲脱者。其实主要仍是大量滋阴之品护其内而使虚阳得安而风熄。方中取鸡子黄形圆、味甘补脾,镇定中焦,通彻上下,合阿胶能预熄内风震动,所以《温病条辨》著者吴瑭冠名为定风珠。阿胶鸡子黄物与本方都配伍了补肝肾之阴的药。有一定的熄风作用,阿胶鸡子黄汤这个方剂中滋阴熄风药不如本方,除了阿胶、白芍、生地、牡蛎外,还有龟板、麦冬、麻仁,这都是滋阴的,特别是五味子收敛心气,这就大大加强了熄风镇痉、安神清热的作用。这里我讲一下以上二个方剂的区别,羚角钩藤汤是有热,但是热不重,而风已经动了。因为它有烦躁,甚至痉厥,不仅是抽搐。而阿胶鸡子黄汤是热已经退了,而风要起还没有大起。所以这个要注意,有轻重之别,有热、无热之别。到了大定风珠,它所治的证主要就是阴虚了,主要是阴虚风动,它就是抽搐,没有别的,二个方证的脉都是比较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往往加太子参,效果也是不错的,只有在心悸或脉结代时才加人参。

地黄饮子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熟干地黄巴戟天去心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酒浸,焙附子炮五味子官桂白麦门冬去心菖蒲远志去心,等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薄荷五七叶,同煎至八分,不计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大枣、薄荷适量,水煎服。用量按原方酌情增减)。

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瘖痱。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脉沉细弱。

地黄饮子是刘河间用于治疗瘖痱的方剂,其主要症状是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行,以足废不能行为主,舌不能言为次。瘖为突然不能发音了,有多种原因,风寒所伤可以,肺为邪闭也可以,而足废不能行都是虚证。肝肾主下焦,筋骨痿弱,它才不能行,这种见证按《素问·脉解篇》的说法,“太阳所谓…入中为瘖者,阳盛已衰,故为瘖也。内夺而厥,则为瘖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所以不能说话,由于素来阳气盛,消耗了阴气,二是长久的阴伤以后,就难以为继。于是阴阳俱虚,肾中阴气不能与阳气相顺接,所以就厥了,这样就导致阴精虚于下,虚阳浮于上,都是虚,不能互相维系由此产生了风动。这个就说明了是肾精亏虚,阴不护阳,阳气上越。而刘河间他解释为,舌强硬不能言,足废不能行,足因“肾气虚弱,其气厥不至”,也就是《素问》所谓的“少阴不至”,急当温之。他认为肾气虚有两种,一种是阴中之水虚,另一种是阴中之火虚,地黄饮子是治疗阴中之火虚,实际上阴中之阴精也虚,阴为阳之守,正因为阴不能护阳而致虚阳上动。这个情况,一方面要引火归原,这是虚证,不能用重镇的办法,而且肾中之阳这一点命门之火是人的生命之根,所以不能用苦寒的泻,也不能用重镇的压,要把它保护起来、并引它复归于下,所以叫引火归原。这里要说明一下,用桂附是引火归原。既然能够归原之火,必然是虚火,既然是虚火,下焦一之阴必不足,因此引火归原必配养阴药。

本方是以补肾阴、温肾阳为主,阳蒸阴化,上了交泰,厥逆可平。其中菖蒲、远志,既可以除痰,更主要的是能“交通心肾”,在方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虽为佐使之品,却也正是组方者在掌握中医理论的前提下精于遣药的具体体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wutongziawt.com/wtztx/86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梧桐子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