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梧桐子 > 梧桐子特性 > 正文 > 正文

伤寒论卷第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3 11:41:32

卷第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①(一云络)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②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①脾约:因胃热乏津,脾之输布功能为胃热所约,以致肠燥便结的,名脾约。②胃家实:胃家包括胃与大肠,指胃肠燥实。问:三种不同的病症,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各是指的什么?答:太阳阳明症,就是指脾约症,即胃燥津伤而引起的便秘症。正阳阳明,就是指胃家实症,即肠胃燥热积滞成实症。少阳阳明,是指误用发汗、利小便之法,使津液损伤,致津枯肠燥而成实,则形成大便难以解出的病症。本条讲阳明燥实症的症型和成因。本条以三阳阳明冠于阳明病篇之首,旨在揭示阳明病的复杂情况:既有太阳新病与脾约宿恙同见的太阳阳明,又有少阳病误治致津伤便难的少阳阳明,又有不兼太少而阳明自家燥实的正阳阳明。脾约症的特点是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乃习惯性便秘,大多见于杂病,决不会是外感病初期,所以有一些注家解释脾约症为太阳转属阳明,是不切实际的。少阳阳明是少阳病因发汗、利小便太过,津伤肠燥而致的烦实大便难症,此时少阳病应当还未全罢,所以名为少阳阳明。如果少阳病已全罢,就没有突出少阳的必要,因为误治伤津化燥转属阳明,尤其多见于太阳病,并非仅见于少阳。因此,太阳阳明为外感兼夹杂病,实际属于合病,少阳阳明为少阳误治转属阳明,性质同于并病,只是没有命名罢了。至于正阳阳明,正,是纯的意思,不夹杂太阳或少阳,单纯为阳明燥实症。由此可见,以本条为阳明病篇之首,既有症型的区分,也有成因的提示,并且以问答方式讨论,其本身就有着特殊意义。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阳明热实症的病机,主要是胃肠燥实。本条讲阳明热实症的提纲。胃家包括胃与大肠,“实”指邪实,就是《内经》所说的“邪气盛则实”,因此,胃家实应包括胃的无形热盛与大肠的有形热结。余无言说:“食物积滞而实者,实也;热邪积滞而实者,亦实也。食物积滞而实者,承气症;热邪积滞而实者,白虎症。”无疑,这种认识是比较全面的。再从尤在泾对白虎、承气两方作用的说明来看:“白虎、承气,并为阳明腑病之方,而承气苦寒,逐热荡实,为热而且实者设;白虎甘寒,逐热生津,为热而不实者设,乃阳明邪热入腑之两大法门也。”由此可见主张“胃家实”专属之有形之结,是不全面的。把白虎症称为阳明经症,也是不恰当的,不应该墨守下去。要之,胃家实是胃与大肠的邪实,既指有形热结,也寓无形热盛,前者宜用下法,后者宜用清法,所以清下两法,都是治疗胃家实的症治方法。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①,内实②,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①不更衣:不大便。古人登厕,托言更衣,因此,更衣又为大便的通称。②内实:肠内有燥屎结滞。问:阳明病是怎么得的呢?答:患太阳表症,若太过地发汗,或误用攻下,或误用利小便之法,导致津液损伤,肠胃干燥,病邪因而传入阳明,出现不解大便、肠胃燥结成实、大便困难的,即所谓的阳明病。本条讲太阳病误治伤津,转属阳明。本条补充了太阳病误治亦可转属阳明,不管发汗、利小便,或是攻下,只要用之不当,都会损伤津液,津液伤则胃肠干燥,因而转属阳明。阳明既病,胃肠阻滞不通,必然大便秘结,肠中燥实,或大便困难,程度虽然有轻重不同,但都是阳明热实症,所以说此名阳明也。问曰:阳明病,外证①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①外证:表现在外面的症候。问:阳明病的外在症候有何特点?答:是身热,汗自出,不厌恶寒冷,反而怕热。本条讲阳明病的外症。事物的发展变化,内与外是相互关联的,古语云: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即可知其内。诊察疾病,也不外乎这一规律。所谓阳明病外症,就是指阳明病所表现在外面的症候。本条设为问答,以突出阳明外候,使医者对阳明病能有全面的认识,从而更有利于阳明病的辨证。只要见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等症,就可确诊为阳明病。阳明主燥,所以《内经》有“阳明之上,燥气治之”的论述。邪入阳明,大都从燥而化。因此太阳病的恶寒,到了阳明就恶寒罢而反恶热;胃为津液之府,阳明热盛,迫液外泄,则腠理开而汗出。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问:有这种情况,在刚患阳明病的第一天,出现不发热而怕冷的,是什么原因呢?答:虽然是阳明病开始的第一天,这种怕冷也会自行停止,旋即有自汗而怕热的症候出现。本条讲阳明病初起恶寒的特点。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①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①主土:土是五行之一,脾胃隶属于土。由于脾和胃的生理功能以及病态表现的不同,所以有脾属阴土,胃属阳土的分别;又因土的方位在中央,所以说阳明居中主土。问:恶寒症状,为什么能够自罢?答:阳明为中央戊土,土者,万物所归,也就是说诸经的病症,都可传并阳明。阳明病已是阳热亢极的阶段,所以很少传变他经。因此,开始虽有怕冷,第二日自会停止,这种情况就是阳明病。本条讲阳明病恶寒自罢的机转。阳明病初起恶寒,是阳气被郁未伸,很快就寒罢而热炽,之所以会这样,这是因为阳明以燥气为本,不论感受何种病邪,必从燥化,不论何经病症,只要传到阳明,也必从燥化热。柯韵伯“阳明为成温之薮”的推论,即是据此而言。至于所谓阳明居中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是以五行学说来假释阳明病的病理,此不过譬喻之词,不可机械看待。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①者,是转属阳明也。①濈濈(jījī)然:汗出连绵不断貌。本来属太阳病,在刚起病的时候,使用了发汗的方法,由于汗出不透彻,因而导致邪气内传阳明。患外感病,有发热无汗、呕吐、不能进食症状出现,是伤寒邪热亢盛的表现,若反而出现不断汗出的,是邪传阳明的标志。本条说明太阳病转属阳明的成因和症状。伤寒三日,阳明脉大。伤寒第三日,病在阳明则脉大。本条讲阳明病的主脉。阳明在生理方面来说,是多气多血的一经;在病理方面来说,是表里俱热的症候。因此,阳明病脉象多显得洪大有力。临床上如见到里热症候,又见到大的脉象,就可决诊为阳明病。不过,主要多见于无形热盛于外的阳明热症,如果是有形热结于里,则脉多沉实,甚或沉迟有力,就不一定是大脉。所以不能看做绝对。所谓三日,仅是约略日数,不应拘泥妄定。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①。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①系在太阴:系,联系、关系。系在太阴,即病属太阴。外感病,脉象浮而缓,手足温暖的,这是病属太阴。太阴寒湿内郁,患者身体应当发黄,若小便通畅的,则湿有出路,而不会发黄;到了第七、第八天,若大便是硬结的,则是湿邪化燥,已转成为阳明病。本条讲太阴病转属阳明的病理机转。伤寒转系阳明①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①转系阳明:转属阳明的意思。伤寒由他经转属而为阳明病的,病人就会连绵不断地微微汗出。本条讲邪转属阳明的另一特征。伤寒表症是恶寒发热无汗,如果连绵不断地微汗出,便是转属阳明。濈然微汗出,是里热熏蒸,迫液外泄的缘故,所以可作为邪转系阳明的另一根据。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阳明感受风邪,出现口苦、咽喉干燥、腹部胀满、微微气喘、发热怕冷、脉象浮紧症状的,不能攻下。若误行攻下,就会使腹部胀满更加厉害,小便不易解出。五爪风本条讲阳明中风兼表,禁用下法。风必兼夹,中风有兼寒兼热的不同,太阳中风症是风寒之邪,故治以桂枝汤。风寒之邪,必待化燥传入少阳,始出现口苦、咽干;阳明中风为风热之邪,故初病即可兼见口苦、咽干的少阳胆热症状,阳明热壅气滞,所以腹满微喘。至于发热恶寒,脉浮而紧,乃是外兼太阳表症,症情比较复杂,已经出现阳明里热症,辛温发表自不可用,但是热而未实,下法亦不可用。假使误用下法,表邪内陷,胃气愈滞,则腹满必然更甚,误下伤津,小便也就愈加不利了。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阳明病,如果能食,称为中风;不能食的,称为中寒。本条讲阳明病中风、中寒的辨证依据。本条提出中风、中寒的鉴别诊断。之所以据能食、不能食来辨中风、中寒,这是因为胃主纳,能食,标志着胃阳素旺,阳能化谷,而风为阳邪,故能食,名为中风;不能食,标志着胃阳素弱,不能化谷,而寒为阴邪,故不能食,名为中寒。由此可见,中风与中寒,也不是单指六淫的外因,而是内外因综合的病机概念。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①,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②,水谷不别③故也。①固瘕:寒气结积的症候名称。②胃中冷:胃阳不足,胃中寒冷。③水谷不别:因水湿不能从小便而去,易与不消化的谷物相混。阳明中寒症,不能饮食,小便不通畅,手足不断汗出的,这是将要形成固瘕的征兆,大便初出干硬,后见稀溏。这是胃中寒冷,不能泌别水谷的缘故。本条讲阳明中寒欲作固瘕的症候和病理机转。本条进一步提出阳明中寒症可能发生的其他症候和病机特点,以便与阳明燥实症作鉴别。从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推断这是欲作固瘕,并举出必大便初硬后溏为诊断的旁症。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①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②,与汗共并,脉紧则愈。①奄然:突然。②谷气:水谷的精气,在这里相当于正气。阳明病,起初食欲正常,大便通畅,小便反而不利。病人感到骨节疼痛,好像有翕翕发热的症状,突然发生狂躁不安,不断地出汗,随之而病解除。这是水湿之邪不胜谷气,邪随汗出,脉见紧象,所以知为病愈。本条讲水湿郁于表分,狂躁汗解的机制。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阳明病,将解的时间,是下午四时到八时之间。本条讲阳明病欲解的大概时间。每日午后四时到八时这段时间,为阳明经气当旺的时候,所以阳明病将解,多在此时。但是,阳明病的症势增重,也多在这个时间,如日晡所发潮热,就是明显的例子。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阳明中寒症,不能进食,若误用苦寒药泄热,呃逆就会产生。这是胃中虚寒的缘故。由于病人胃气本虚,又再用苦寒泄热,必使胃气更虚而产生呃逆的变症。本条讲阳明中寒症,误攻可能发生的变症。不能食有实热与虚寒的不同,热实症治宜攻下,虚寒症治宜温中,绝对不能误用。本条所举,即是阳明中寒不能食,误攻其热的变症,由于误攻其热,致中焦更加虚寒,胃气上逆,故发生呃逆。文中虽未出治法,但可以推知当不外温胃降逆。阳明病,脉迟①,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②,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①脉迟:脉搏跳动得慢。②头眩:头晕眼花。阳明病,脉迟,进食不敢过饱,饱食就会微烦不适,头晕眼花,小便必然困难不畅,这是将要发作谷疸。虽然服用泻下方药,而腹部胀满仍和原来一样。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脉迟的缘故。本条讲阳明虚寒,欲作谷疸的脉症。由于水谷之湿郁阻中焦而致肌肤发黄的,名为谷疸。本条所述就是欲作谷疸的预断。胃寒故脉迟,阳虚不运,故食难用饱,过饱则阻滞不化而水谷之湿郁蒸,故微烦,中焦既阻,则清阳不升,故头眩,浊阴不降,故小便难。此时论治,自应选用温健中阳,泄浊升清等方剂,而医者竟治以下法,所以虽下之腹满如故,可见此症的腹满不属实症而是虚候无疑。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①,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①差:临床症状已经解除,而尚未康复。阳明病,本来是自汗出,医生又重用发汗方法,病症已经差解,还有些微烦不爽适的,这必定是大便干硬未得排解的缘故。因为汗出过多而津液耗伤,肠中干燥,所以使得大便干硬。这时应当询问病人一日小便几次,如果小便本来一日三四次,现在一日只有两次,就可知道大便不久自出。现据小便次数减少,推知津液当还入肠中,所以知道不久必解大便。本条讲阳明病差后微烦的机制与预断大便不久自通的依据。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①。①攻之:此处是指泻下方法。伤寒病,呕吐剧烈的,虽然有阳明腑实症,治疗时也不能用攻下法。本条讲呕多是病势向上,禁用攻下。呕是少阳主症,虽有阳明不大便等里实症,也不可攻下。因呕多为病势上逆,同时也标志着正气有祛邪向上之势,治病必须顺其病势,不应逆其所治,否则,反致病变增重。本症呕多,可用小柴胡汤先治少阳,如果用下,也只能以大柴胡汤和解兼下,少阳阳明同治,决不可径用大承气汤专攻里实。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阳明病,胃脘部硬满的,不可用泻下方药。误用泻下,而致腹泻不止的,有生命危险;腹泻停止的,还能痊愈。本条讲心下硬满,病位在上,禁用攻下。心下指胃脘部位,胃脘部硬满,表明邪结在胃,与大肠燥结不同,所以不可攻下。如果误用攻下,不仅心下的硬满不除,势必损伤中气,中虚气陷,发生下利的变症。如下利不止,则脾胃之气,有降无升,下焦亦无约束之权,所以预后不良。如下利能够及时停止,则胃气未败,还有向愈的可能,不过,已是十分侥幸了。阳明病,面合色赤①,不可攻之;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①面合色赤:满面颜色通红。阳明病,满面通红的,治疗时不能用攻下法。误用攻下就会产生发热、肌肤发黄、小便不通畅的变症。本条讲面合色赤为邪热怫郁于经,禁用攻下。阳明病,满面通红,是热郁于经,不能透达而向上熏蒸的缘故,与二阳并病面色缘缘正赤的转机略同。郁热于经,内无有形燥结,所以禁用攻下。如误用攻下,则怫郁之热更加怫郁,同时脾胃为下药所伤,水湿不能输运下行,因而小便不利,怫郁之热与在里之湿相合,纠结不解,湿热郁蒸,于是必发热色黄。之所以会发热色黄,小便不利又是主要条件,最后提出小便不利,旨在突出这一症状的辨证意义。

点击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wutongziawt.com/wtztx/86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梧桐子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