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因Ann而起的展览,没有想到唐老师的开场如此直白。
关于他和Ann认识的缘起,Ann的文字在这里,昨天听唐老师的版本,幽默之余更多是感动。他说今天Ann没有来,但她的闺蜜们都到了,还有一个在赶来的路上(老师说完,师母接“到了”),还有Ann的爸爸妈妈(现场有给宋爸宋妈掌声),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笑容,那一刻,我们为有这样的闺蜜感到骄傲,我想宋爸宋妈也为有这样的女儿感到自豪。
▲Ann的爸爸和妈妈
那一刻,Ann在海的另一边。
这场展览从策划到成形,历时一年多,直到前天在南京见到唐老师和师母,还是觉得不可思议。梦,成真了耶!
赶到和光的时候,看到门口的花篮上写着我们这群闺蜜的名字,只是蓝悠变成了沈萍,木木变成了刘晓宁,一本正经的,王君说放大名吧,办展览要严肃一点。
有人在院子里抽烟闲聊,有人在厨房准备水果,有人在把准备好的水果摆放到桌子上……好像小时候家里办喜事的样子。
在开幕之前,一群相识了十几年的老朋友围着唐老师和师母,还有宋爸宋妈拍起了合照,一群家人聚会,根本严肃不起来。
唐老师和师母在南京的这几天,大蜜团像集齐神龙一样,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如果不是因为唐老师,很难从繁忙的工作里抽身出来,更难跑到一个宁夏路的小院子里,看老板拿着扇子扇火烧水,唐老师的茶壶在炉子上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这一切都因为他们,变成了生活里难得的小确幸。
和光的顾老板说唐老师的作品是对岁月的回声,是泥的诗,是陶的花朵。我想说唐老师和师母是我们生活里的诗和花朵,因为他们,我们暂时可以远离生活的苟且,去享受这诗和远方的田野,哪怕只有一小会儿。
短短三日,唐老师和师母已经回到台北,我们也都已回到日常的鸡零狗碎里。但经过这三日还是能感受到那么一点不同,那是来自时间和情义的加持,这是最好的加油站。
From枫铃
唐老师跟师母带着“海的那一边”作品展来宁,这是Ann一年多前就想为老师撮合的一个展,得顾力先生的大力支持,终于在年10月26日下午三时在“和光陶社”成功开幕!
因为工作的原因,这次自老师和师母抵宁就一直不得空隙去碰面,只能在夜深时刻复习闺蜜的现场播报,连连跺脚。直到开幕式的当天,看着导航时间需要一个小时的车程,而自己还在为一个问题跟对方讨论不定,我开始有点发慌,最后几乎是没给对方任何再表达的机会,就飞奔而出了。
在宁夏路找车位、找地点,眼看就剩一分钟了,骑着共享单车已三圈的我,第一次气急败坏地在群里大喊:“和光在哪啊?你们谁来救救我!”突然那抹蓝色的海报抓住了我的视线,锁车直奔会场,见到出门寻我的蓝悠,心里一阵感激……
进门,迎来的师母给了我一个大大的结实的拥抱,吊着的心踏实了,我知道可以圆梦了,老师、师母、老师的创作都在这门里。
赶上了唐老师的发言,听老师娓娓道来与Ann的际缘,到这场展的由来,突然听到老师说还有Ann的闺蜜在赶来的路上,师母高声应道;“已经到了!”没来由的居然眼睛一湿。
老师的作品、师母的待人……很多很多关于老师和师母的事情,多是听去过老师家的闺蜜们说起,而我跟老师和师母当面的交流也只是去年夏末的几次饭局和一次出游。我不是一个爱说话的性格,默默地观察,静静地听大家聊天,我在心底叹服老师的创作态度、师母的温柔善良,夏末的阳光透过窗格撒在偏厅里,洒在坐在窗沿下的师母、抱琴弹唱的老师身上,那一幕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我希望可以像老师一样,心无旁骛的做自己喜欢的事业,我希望可以像师母一样,全心无私地支持和热爱爱人和他的事业,在老师这里我感悟做事的态度,在师母那里我学得婚姻的智慧。
当我终于可以近距离接触到老师的作品,我才更加肯定,任何的照片都不能真实地传递老师陶器的内涵,甚至连色彩都不能还原,惊叹于老师作品形式的多样、色彩的丰富,我终于明白每一个走进老师三层小楼的闺蜜当时当下的感受,惊呆了!
东摸西摸的我,有点恍惚,好像有很多问题想问老师,但不知道从何问起,迷糊间,听见老师跟一群陶艺爱好者讲解为什么密封的容器烧了不破的原理,记住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话:“说会破的人,他有自己做过吗?”这是老师创作的态度,又何尝不是做人的原则。
感恩有机会认识唐老师和师母,跟有大智慧的人一起聊天,真的每每获益良多。下一次,希望跟老师和师母,无论在哪里,都可以用老师的茶器泡上一壶清茶,畅聊一场……
From韩荷
唐老师是好友Ann的陶艺老师,每次她回来都和我们开心地聊着陶的故事,她的心愿是给唐老师来南京做个展览。去年Ann趁着假期带着唐老师和师母漂洋过海来到南京。唐老师儒雅,话不多,但说到陶上的事就滔滔不绝,像个孩子,师母的性格很有亲和力,是有着大智慧的女人,她把我们一群姐妹当做自己的孩子一般疼爱,无距离感的拥抱,吃啊,喝啊,暖啊,冷啊,像是认识了很久很久。
那次聚餐后我邀请他们来我画室小坐,唐老师看了些我的画,说了一句话,我看着Ann顿时眼泪哗哗地留下来,Ann抱了我许久,我才慢慢平复心情。
唐老师是天生的艺术家,纯净、通透。
这次唐国梁老师带着他作品“海的女儿们”来到南京,10月26日下午三点在和光陶舍顺利开幕。展品以食用器物为主,还有一些关于海洋的陶瓷作品。每一件作品的器形和色彩都极具个人魅力,散发着温度。唐老师说他的壶,杯,碗拿回去一定要用哦,束之高阁就失去了意义。他是希望自己的作品与他的主人发生关系,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相互滋养的关系,带给作品二次生命。
展览一直持续到11月,唐老师和师母在南京只待三天就匆匆回去了,留下他的作品与我们继续交流,这是一场美丽的邂逅!
From王君
艺术是相通的,这句话从年少时就开始听,现在总算是有了一点点体悟,慢慢能感受到陶瓷的美。从砚滴壶算起,家里竟也有了六件唐老师的作品,件件看了欢喜。
这次和光陶舍,共展出唐老师的一百零一件作品,展览主题是海的那一边,塑土成胚,型而上色,仿佛能从这些质朴宁静的艺术品里聆听到三芝海边的声音。唐老师说制作食用器时不那么注重艺术创作,而我却分明在两架色彩醇厚的瓶瓶罐罐里里,看到了武学宗师游刃有余,不着痕迹的一招一式,艺术最终回归于天真自然。
看过了展览,反而更期待着去唐老师三芝工作室后面的三层小楼,看师母帮老师收好的各时期作品,女友们,约起来啊。
▲展览时间到11月18日
此处应该感谢和光陶社的顾力先生,因为他才有了这个梦的具体呈现。唐老师一直提大蜜团,我们拍合照的时候邀请他,他说我不是大蜜团成员,怎么办?哈哈!
顾先生还说陶瓷展是唯一可以现场用手摸展品的展览,用手摸上去的感觉真的不太一样,不信你去摸摸看。
▲和光老板顾力,他讲陶的时候眼睛里有光
▲唐老师本次展览作品随拍
最后放一波合照,后会有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