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靠自己生命属于你
检查不成病千万别侥幸
异常小指标生病慢悄悄
耐心学一点减少大风险
劝君提升健康管理学习意识
耐心看一篇完整的健康科普
这对大家都好!
茯苓丸(又名治痰茯苓丸)
《全生指迷方》,录自《是斋百一选方》
茯苓一两(6g) 枳壳麸炒,去瓤,半两(3g) 半夏二两(2g) 风化朴硝一分(g)上四味为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现代用法:姜汁糊丸,每服6g,生姜汤或温开水送下;亦可作汤剂,加生姜3~5片,水煎服,朴硝溶化)。(“方内半夏宜生研澄粉用”《兰台轨范》)燥湿行气,软坚化痰。痰伏中脘,流注经络证。两臂酸痛或抽掣,手不得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麻木,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寓咸润软坚于辛燥行化之中,消下并用。《指迷》茯苓丸最精,风化芒硝枳半并,
臂痛难移脾气阻,停痰伏饮有嘉名。
本方原治臂痛,缘于痰停中院,“滞于肠胃,流于经络”(《徐大椿医书全集》)。盖四肢皆禀气于脾,脾湿生痰,痰饮流于四肢,故见两臂或四肢疼痛,甚则浮肿。如《是斋百一选方》云:“伏痰在内,中脘停滞,脾气不流行,上与气搏,四肢属脾,滞而气不下,故上行攻臂。”舌苔白腻,脉弦滑,乃湿痰内阻之象。此痰停中脘,流于四肢之证,不可以风湿论治,法当燥湿行气化痰。方中半夏燥湿化痰,为君药,茯苓健脾渗湿,为臣药,君臣相伍,既消已生之痰,又杜生痰之源。佐以枳壳理气宽中,此气顺则痰消之意。然中脘之伏痰,非一般化痰药所能及,故又佐以软坚润下之风化朴硝,取其消痰破结,与半夏相合,一燥一润,一辛一咸,意在消解顽痰,相制为用;与茯苓相伍,可从二便分消结滞之伏痰。更以姜汁糊丸,且姜汤送服,既能开胃化痰,又可兼制半夏毒性。诸药配伍,以丸剂渐消缓化中脘伏痰,俾脾运复健,自然流于四肢之痰亦潜消默运,实属“治病求本”之方。
本方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为基础,加枳壳和风化朴消而成。小半夏汤为著名的燥湿祛痰,降逆止呕剂。本方用之以燥湿浊而祛痰涎,配枳壳调畅气机,气行则痰湿亦行;又以茯苓利水渗湿,导水湿痰浊从前阴而出,共呈燥湿行气,消解顽痰功效。化痰止咳平喘剂有消除痰饮、止咳平喘及化痰、散结、截疟等作用。
广泛用治湿痰犯肺,咳嗽痰多,色白成块,脘痞苔腻;寒痰停饮犯肺,咳嗽气喘,吐痰清稀,口鼻气冷;
热痰壅肺,气喘咳嗽,吐痰黄稠,舌红苔黄腻;燥痰犯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或痰中带血,舌红少苔以及外感内伤等原因引起的各种气喘咳嗽。
化痰剂还可用治痰湿流窜经络关节形成的阴疽、流注,及痰湿、痰火凝结形成的瘰疬、瘿瘤、乳癖、癌肿。
常用的化痰止咳平喘的办法,有8种,但一定要用对!
、二陈汤
出自《和剂局方》,由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组成,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作用。
主要改善:痰湿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呕恶肢倦,头眩心悸,饮食减少;痰浊阻肺之喘证;痰湿中阻之呃逆;疮疡痰浊凝结之证。
2、指迷茯苓丸
出自《全生指迷方》,由茯苓、枳壳、半夏、风化硝生姜组成,有燥湿行气,消解顽痰的作用。
主要改善:痰停中脘,两臂酸痛,两手疲软。
3、陈夏六君汤
出自《医学正传》,由陈皮、法半夏、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组成,有健脾益气,燥湿化痰的作用。
主要改善:痰湿上蒙清窍之内耳眩晕。
4、苍附导痰丸
出自《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由苍术、香附、茯苓、半夏、陈皮、炙甘草、南星、枳壳、生姜、神曲组成,有化痰燥湿调经的作用。
主要改善:痰湿为患,妇人体质肥胖,痰涎壅盛,月经不行,或量少色淡。
5、启宫丸
由半夏、香附、苍术、陈皮、神曲、茯苓、川芎组成,有燥湿化痰,理气调经的作用。
主要改善:痰湿壅阻气机,久不受孕,形体肥胖,月经后期,色淡而黏。
6、橘半桂苓枳姜汤
出自《温病条辨》,由桂枝、茯苓、生姜、橘皮、制半夏、炒枳壳组成,有燥湿化痰,健脾和胃的作用。
主要改善:痰湿型阴吹,伴带下增多,色白质黏腻无臭,胸闷脘痞,口腻痰多。
7、半夏秫为汤
出自于《内经》,由半夏、秫米组成,有化虫,和胃,安神的作用。
主要改善:痰食饮浊中阻,胃中不和,夜寐不安。
8、金水六君煎
出自于《景岳全书》,由当归、熟地、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生姜组成,有滋养肺肾,祛湿化痰的作用。
主要改善:肺肾阴虚,水泛为痰,咳嗽呕恶,喘逆痰多,乏力腰酸,舌苔白润,脉滑无力。
需要注意外感咳嗽兼有表证者,宜与解表剂同用,以使表解气宣,痰浊亦化。
麻疹咳嗽时,忌用温燥收涩化痰止咳平喘药,以免影响疹毒透发。
痰嗽咯血者,也应忌用燥烈祛痰药,以免进一步伤阴动血。
燥痰咳嗽,莫过于阴柔滋腻,以防痰浊不化。
治痰之要在于调气,故化痰类方剂又多与理气剂合用,以求气顺痰消。
猜你喜欢看
如果您觉得这些信息有用,欢迎转发,您的转发将会帮助其他人更健康!
蓝月提示:健康无小事无病别侥幸你为自己健康都做什么了?
一天学一点,疾病离得远!
更多健康内容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