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很多人都知道,唐东八大家之一,官至宰相,不管是文学才华还是政治才干都很厉害。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曾记载他与苏轼关于一首诗的故事《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也就是“一首诗引发的惨案”。
宋神宗年间,出个天才,姓苏名轼,字子瞻,号东坡。被誉为“天资高妙,过目成诵,出口成章,有李太白之风流,胜曹子建之敏捷”,李白和曹植是什么水平啊?那就是文学界的标杆,如此可见苏轼的文采真是不凡。
苏轼是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华有前途的“四有青年”,一出场就官拜翰林学士。但是本事大的人多少都有点小毛病,没有特别大的影响,但是格外的膈应人。苏轼的毛病就是“较真”,他较真起来可不管是老师还是宰相,一杠到底。
王安石这个人很看重苏轼的才华,想放在身边培养,平时走动也比较多。话说这一天苏轼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在午睡,苏轼心想等会吧,闲着无聊就看到了老师桌子上写了一半的诗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读着读着心里开始“较真”了,都说老师博学,这菊花傲骨凌霜不低头谁不知道,咋还犯这种低级错误呢?
咏菊·王安石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较真的后果就是苏轼直接把自己的想法给写到纸上了:“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心里还颇有点得意。但是转念想到这让老师有点尴尬,但是都写完了也没办法,只能先告辞离去。
王安石午睡醒来看到自己的诗后面被添了两句,一问才知道是苏轼这小子添的,不禁有点怒极反笑,心下一合计,这缘由也不跟苏轼分辨,默不作声的,没几天便寻个由头把苏轼贬到黄州去了。既然苏轼没见识,只能让他去自己去黄州看看。
苏东坡被贬后心里不服,只道是王安石因诗而报复他,但也只能服从调遣。重阳节那天,他与好友陈季常来后花园赏花时,发现菊花被西风一吹,便遍地铺金,竟是落瓣。陈季常解释说:“菊花一般是不落瓣的,黄州的特别,菊花是落瓣的。凡事都有它的特殊性。”
王安石本能直接向苏轼说明,但是苏轼恃才傲物,简单就告诉他必定不能让他长记性,于是借故让苏轼自己去发现。后来苏轼回到京城,因为这首诗向王安石道歉,至此“一首诗引发的惨案”宣告结束。
在真正的史书上记载,王安石在年的时候开始做的宰相,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启用他,但是很快又罢相,而苏轼在年时候,才去湖州任知州,但是没多久就因为一首诗,被人抓到把柄,导致乌台诗案,差点被置于死地,已经担任闲职的王安石说了句话才躲过一劫,被贬往黄州团练副使,一直到年才离开黄州去汝州。可见民间故事只是故事,不可全信,王安石也不是滥用职权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