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
又称重九节、老年节
是继中秋节之后的又一个传统节日
也是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节日
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重
阳
节
01:05重阳之意源于《易经》。《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
农历九月九日正值秋季
重阳佳节意寓深远
人们对此节有着特殊的感情
唐诗宋词中就有不少
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如唐代王勃的《蜀中九日》
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这么多关于重阳节的诗词
你知道重阳节是由何而来吗?
有哪些习俗呢?
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的《季秋纪》中,“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祇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古人在九月有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求长寿、饮宴等活动由先秦时庆丰收宴会发展而来,逐渐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
“重阳节”名称文字始见于三国时期,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逐渐演化,直至唐朝初定为正式节日。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在节日期间进行活动。宋代则将重阳节的节日氛围推向了高潮,《东京梦华录》曾记载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明清时期,每逢重阳,皇宫中就流行吃花糕、登高览胜,将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节的习俗一般包括
出游赏景、登高远眺、
观赏菊花、佩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其中,由于南北方的用料不同
重阳糕的叫法也不尽相同
唐代被称为“麻葛糕”和“米锦糕”
宋代又被称为“菊花糕”
就营口地区来说
重阳糕早年被称为发糕、切糕
切糕也叫粘糕,而粘糕谐音“年糕”
有祝福老年人健康长寿之意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快趁着重阳佳节
向父母及长辈送去祝福吧!
总监制/王忠陆监制/张旭勇朱琳
记者/赵欣夏文编辑/张精兵
责编/魏家鹏制作/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