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梧桐子 > 梧桐子性味 > 正文 > 正文

ldquo语段的修改与鉴赏rdqu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0/12 19:05:18

新高考题型中有一道语用题,究其本质就是高中选修教材《文章写作与修改》里的内容。这个题型的本质是文学语言的鉴赏,它牵涉到写作学,赏析学的内容。对高考,考察得并不难,但是如果不掌握基本方法,学生则深感无从下手。

语言的鉴赏,要根据文体的特点,关合文章内容去赏析。宏观上要体会,了解文章的语言风格,准备把握其表现的对象、表达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若是说明文,则要求对说明的顺序、方法、语言做出准确判断,讲究逻辑与科学。

请看下面的内容:

欧洲中古时代,餐桌上的刀叉是奢侈品,从十一世纪到十五世纪不曾被普遍使用,有些人自备刀叉随身携带,这种作风到十八世纪还偶尔可见。据说在酷嗜通心粉的国度里,市廛道旁随处都有贩卖通心粉的摊子,食客都是伸出右手像五股钢叉一般把粉条一卷就送到口里,干净利落。我们不愿意在餐桌上挥刀舞叉,我们的吃饭工具主要的是筷子,筷子即箸。细细的两根竹筷,搦在手上,运动自如,能戳、能夹、能撮、能扒,神乎其技。我们即使运用筷子,也不能不有相当的约束,若是频频夹取如金鸡乱点头,或左右开弓旁若无人,或挑肥拣瘦地在盘碗里翻翻弄弄如拨草寻蛇,就不雅观。餐桌的礼仪要重视,但也不要太重视。人生贵适意,在环境许可的时候是不妨稍为放肆一点。吃饭而能充分享受,没有什么太多礼法的约来,细嚼烂咽,或风卷残云,均无不可,吃的时候怡然自得,吃完之后抹抹嘴鼓腹而游,像这样的乐事并不常见。一次在北京的“灶温”,那是一爿道地的北京小吃馆。棉帘启处,进来了一位赶车的,他把菜肴分为两份,一份倒在一张饼上,把饼一卷,比拳头要粗,两手扶着矗立在盘子上,张开血盆巨口,左一口,右一口,中间一口!不大的功夫,一张饼下肚,又一张也不见了,直吃得他青筋暴露满脸大汗,挺起腰身连打两个大饱嗝。上面这个景象,我久久不能忘,他们都是自食其力的人,心里坦荡荡的,饿来吃饭,取其充腹,管什么吃相!

题目:文中划线的句子改写成:“不大的功夫,两张饼下肚,直吃的他连打两个大饱嗝。”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分析:

文学语言的鉴赏在高考中试题中如何进行,这是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的。对于高中生而言,指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即可。

一是语言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是语言的句式特点(长短句,整句与散句);三是修辞方式;四是语言要能恰当地表现所写对象的特点,做到形象典型。

原文的表达方式有记叙也有描写,使句子生动形象的主要是描写,没有突出的修辞运用。句式结构原文与修改后的基本一样,句子都简短。因此,我们主要抓住描写的特点,看原文是否能够写出所写对象的特点。

原文中“一张饼下肚,又一张饼也不见了”表明车夫吃的速度快,“青筋暴露满脸大汗,挺起腰身”,将车夫吃得痛快淋漓的景象写得生动形象,有画面感。修改后的句子显然么有这种效果,只单纯叙事,语气平淡,表现不出车夫吃得“淋漓尽致”。

再看一个文段::

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关丽的郊野,我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我就那样迷乱地拾起一片落叶,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的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长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必有一两颗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以及风里簌簌的落叶。我仍能看见那些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里。又记得小阳台上黄昏,视线的尽处是一列古老的城墙。在暮色和秋色的双重苍凉里,往往不知什么人加上一阵笛音的苍凉。我喜欢这种苍凉的美,莫名所以地喜欢。小舅舅曾带着我一直走到城墙的旁边,那些斑驳的石头,蔓生的乱草,使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长大了读辛稼轩的词,对于那种沉郁悲凉的意境总觉得那样熟悉,其实我何尝熟悉什么词呢?我所熟悉的只是古老南京城的秋色罢了。

题目:文中划线的文字修改成:“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且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的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被带进我的心里来了。”改写后的文句与原文在语义上基本相同,但是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分析:

1、修改后的语段,出现了结构较长的句子。且(句式结构的变化)

2、“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修改后只保留一半,反复的修辞没有了。(修辞方式的变化)

3、句子主体发生了改变。能否恰当地表现要描写的对象?

比较原文与修改稿分析所得:原文的修饰成分单独成句,有强调作用,短句为主,句式更活泼。原文中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有韵律美;原文让“梧桐叶子”做主语,更能体现表述为对象和话题的一致性。

当然,语段的文体特点也要注意。也可能出现说明文语段或者议论文语段,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文体知识,根据文体特点选择合适的鉴赏方式与鉴赏术语。

陈云龙

喜欢你就点个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wutongziawt.com/wtzxw/5772.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梧桐子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