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梧桐子 > 梧桐子性味 > 正文 > 正文

中草药之秦皮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9/7 12:54:56

别名:岑皮(《淮南万毕术》),梣皮(《别录》),樊槻皮(陶弘景),秦白皮(《药性论》),蜡树皮(《中药志》),苦榴皮(《全展选编·皮肤病》)。

古籍产地:出秦地、生庐江川谷及冤句水边、陕西州郡及河阳亦有之。

药材基源:为木犀科植物大叶梣(苦枥白蜡树)、尖叶梣、白蜡树和宿柱梣的树皮。春、秋剥下枝皮或干皮,晒干。

原形态:1.落叶大乔木,高12-15m。树皮灰褐色,光滑,老时浅裂。冬芽阔卵形.先端尖,黑褐色.具光泽,内侧密被棕色曲柔毛。当年生枝淡黄色,通直,无毛,去年生枝暗褐色,皮孔散生。叶轴上面具浅沟,小叶着生处具关节,节上有时。簇生棕色曲柔毛;小叶5-7枚,革质,阔卵形、倒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11cm,宽2-6cm,营养枝的小叶较宽大,顶生小叶显着大于侧生小叶,下方1对最小,先端渐尖、骤尖或尾尖,基部钝圆,叶绿呈不规则粗锯齿,齿尖稍向内弯,有时也呈波状,通常下部近全缘,沿脉腋被白色柔毛,渐秃净。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于当年生枝梢,长约10cm;苞片长披针形,长约5mm,早落;花梗长约5mm;雄花与两性花异株;花萼浅杯状,长约1mm,萼片三角形无毛;无花冠;两性花具雄蕊2,长约4mm;雌蕊具短花柱,柱头2叉深裂;雄花花萼小,花丝细,长达3mm;翅果线形,先端坚果长约1cm,略隆起;具宿存萼。花期4-5月,果期9-10月。

2.本种与大叶梣的不同点在干:小枝、叶轴和小叶下面被毛。小叶3-5(-7)片,小叶先端长渐尖至尾尖,下面常在中脉基部被白色柔毛。花无花冠,与叶同时开放;花萼杯状,与坚果基部疏离。

3.与前两种不同点在于:小叶卵形、倒卵状长圆形至披针形,先端锐尖至渐尖;花萼筒状,紧贴坚果基部。

4.本种与前3种不同点在于:小叶无柄或近于无柄,叶片卵状披针形至阔披针形,叶轴细而直;花具花冠,先叶后花;萼齿明显。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山坡、河岸、路旁。

2.生于山地杂木林中。

3.分布于中国南北各地。

4.生于海拔-m的山坡杂木林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2.分布于中国南方各地。

3.多为栽培,也见于海拔~m的山地杂木林中。

4.分布于陕西、甘肃、河南、四川。

采制:春、秋二季剥取,晒干。

栽培: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对土壤要求不严,黄壤、黄棕壤等土壤上均能生长。

性状鉴别:

干燥的枝皮呈卷筒状或槽状长条形,长30~70厘米,径1.5~3厘米,厚约3毫米。表面灰褐色或灰黑色,往往相杂不匀。外皮不平滑,有浅色斑点,内面黄白色或棕色,有光泽。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纤维性。无臭,味苦。水浸液黄碧色,并有蓝色萤光。干燥的干皮为长条状块片,不成卷,厚6~10毫米。外皮灰棕色,有红棕色斑点相同成不规则的斑纹,外皮剥离后,可见红棕色的内皮。内面浅棕红色,平滑。余与枝皮同。以整齐、长条呈筒状者为佳。

主产陕西、河北、河南、山西、辽宁、吉林等地。

商品秦皮,除上述品种外,目前在国内大部分地区以胡桃科植物核桃楸的枝皮作秦皮用,但据《本草》记载,秦皮应为苦枥白蜡树的树皮。两者的区别:苦枥白蜡树皮常呈卷筒状,易成层状剥离,水浸液黄碧色,有蓝色萤光;核桃楸皮常呈扭曲状、绳状,不易成层状剥离,水浸液黄棕色,无萤光。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丝,晒干。

性味:苦、涩,寒

①《本经》:"苦,微寒。"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药性论》:"平。"

④《纲目》:"气寒,味苦,性涩。"

归经:归肝、胆、大肠经

①《纲目》:"厥阴肝、少阳胆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肾二经。"

药理作用:1.消炎、镇痛作用2.有利尿作用。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平喘止咳,明目。治细菌性痢疾,肠炎,白带,慢性气管炎,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牛皮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剂。外用:煎水洗

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1.《本草经集注》:"大戟为之使。恶茱萸。"

2.《药性论》:"恶苦瓠、防葵。"

3.《本经逢原》:"胃虚少食者禁用。"

各家论述:

①《本经》:"主风寒湿痹,洗洗寒气,除热,目中青翳白膜。"

②《别录》:"疗男子少精,妇人带下,小儿痫,身热,可作洗目汤。"

③《药性论》:"主明目,去肝中久热,两目赤肿疼痛,风泪不止;治小儿身热:作汤浴。"

④《日华子本草》:"洗肝,益精,明目,小儿热惊,皮肤风痹,退热。"

⑤张元素:"治女子崩中。"

⑥《汤液本草》:"主热痢下重,下焦虚。"

⑦《吉林中草药》:"治肠风下血。"

⑧《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肠炎腹泻。"

⑨《陕西中草药》:"治麦粒肿。"

10.《纲目》:"梣皮,治目病,惊痫,取其平木也,治下痢崩带,取其收涩也。又能治男子少精,取其涩而补也。此药乃惊、痫、崩、痢所宜,而人止知其治目一节,几于废弃,良为可惋。《淮南子》云:梣皮色青,治目之要药也。又《万毕木》云:梣皮止水,谓其能收泪也。高诱解作致水,言能使水沸者,谬也。"

11.《本草汇言》:"秦皮,味苦性涩而坚,能收敛走散之精气。故仲景用白头翁汤,以此治下焦虚热而利者,取苦以涩之之意也。《别录》方止男子精虚,妇人崩带;甄氏方又治小儿惊痫身热,及肝热目暗,翳目赤肿,风泪不止等疾;皆缘肝胆火郁气散以致疾,以此澄寒清碧下降之物,使浊气分清,散气收敛。故治眼科,退翳膜,收泪出;治妇人科,定五崩,止血带;治大方科,止虚痢,敛遗精;治小儿科,安惊痫,退变蒸发热。"

配伍:

1.热毒痢疾,配伍黄连、黄柏等;若妇人产后热痢以及阴虚血弱而热痢下重者,配伍阿胶、黄连、黄柏等。

2.湿热带下、阴痒,配伍薏苡仁、山药、樗白皮等。

3.血热妄行之崩漏,配伍女贞子、旱莲草、黄芩、仙鹤草等。

现代临床还可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泌尿系感染、盆腔炎等。

附方:

①治热痢下露者: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伤寒论》白头翁汤)

②治慢性细菌性痢疾:秦皮四钱,生地榆、椿皮各三钱。水煎服。(《河北中药手册》)

③治腹泻:秦皮三钱。水煎加糖,分服。(《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④治赤眼及眼睛上疮:秦皮一大两。以清水一大升于白瓷碗中浸,春夏一食久以上,看碧色出,即以箸头缠绵,点下碧汁,仰卧点所患眼中,仍先从大眦中满跟着,微痛不畏,量久三、五度饭间,即侧卧沥却热汁,每日十度以上着,不过两日瘥。忌酢、萝卜(《近效方》)

⑤治麦粒肿,大便干燥:秦皮三钱,大黄二钱。水煎服。孕妇忌服。(《河北中药手册》)

⑥治妇人赤白带下,及血崩不止:秦皮三两,丹皮二两,当归身一两,俱酒洗,炒研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早服五钱,白汤下。(《本草汇言》)

⑦治小儿惊痫发热及变蒸发热:秦皮、茯苓各-钱,甘草五分,灯心廿根。水煎服。(《儿科撮要》)

⑧治牛皮癣:苦榴皮一至二两。加半面盆水煎,煎液洗患处,每天或隔二至三天洗一次。药液温热后仍可用,每次煎水可洗三次。洗至痊愈为止。(《全展选编·皮肤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wutongziawt.com/wtzxw/90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梧桐子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