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唯有芝麻好,可是凡人生吃了。
黑芝麻禀厥阴春生之气而生,可补五脏,长肌肉,填脑髓,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而黑芝麻非常难于消化,我们普通人平时吃芝麻,通畅只把芝麻炒一次就吃了,根本消化不掉,从肠胃走一遭,不得其福,反受其害。
九蒸九晒黑芝麻丸,是一道从葛洪《抱朴子》中传下来的中药食补古方,多年来,受到历代中医名家极力推荐,甚至被孙思邈(岁)视为秘方。
九蒸九晒一次也不能少,由于太过繁琐,需要异常精确的步骤和时间,对制作工具也极其讲究,致使这一道古方几乎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
幸好,我们在云南找到了合作伙伴小农,这个有些偏执狂的小个子女生,用了上百次的实验,选用生态有机标准的食材,极大程度地还原的九蒸九晒黑芝麻丸让许多中医教授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再次让人们重现了中药古方的神奇魅力,使得1万多人受益!
…………
全文字大约需要8分钟
九蒸九晒黑芝麻丸新品优惠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
01
九蒸九晒中医炮制的重要方法
中医炮制技术,可谓是从中医理论诞生之初,就相伴而生。中国的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中记载的“治半夏”就是炮制过的半夏;中国的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也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并各有法”。而后的各路中医名家,对于中医炮制技术,花尽毕生心血,实践总结,形成了中国医药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让炮制成为一门源远流长、生熟异治的独特技艺。
而许多中药,也正是通过中医炮制,才能达到升降沉浮、祛毒归经的作用。例如:生地黄主泻,熟地黄主补;生草乌大毒,熟草乌止痛;柴胡,经醋制后,引药入肝。这是中医几千年来的经验总结和临床试验。
九蒸九晒,就是中医炮制的一种重要方法。
九蒸九晒黑芝麻丸已有几千年历史,是道家正宗传统养生食品。药食同源,是最古老的东方智慧所在,而九蒸九晒黑芝麻丸就是道家养生文化对黑芝麻最极致的运用。
黑芝麻,归肾经,具有乌发养颜、强身健体、补脑益智、延年益寿等功效。但生芝麻皮硬多油,人体难以分解和吸收。黑芝麻经过九蒸九晒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药效。
经过九蒸,芝麻的营养成分充分分解,油腻性大为减少,完全变成人体易于吸收的成分;经过九晒,芝麻获得太阳的能量,吸取天地间的阳气,补肾阴虚,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也无科学依据,但反复暴晒之后的黑芝麻,也的确大大破坏了固有的粉子结构,通过实践证明,的确更加有利于身体健康。长期食用,也不会有上火的症状。
02
古医智慧流传下的养生秘诀
九蒸九晒黑芝麻丸,这是一种道家重要的养肾食疗法,是东晋道教炼丹家葛洪传下来的,之后的历代中医名家,皆有记载:
◆东晋时期的道教领袖葛洪(~年)在其名著《抱朴子》中记载:芝麻3斗,蒸熟后晒干,用水淘去沫再蒸再晒,如此反复9次。这时芝麻皮肉分开了,去掉芝麻皮后,炒香,打成粉末,用白蜜或枣膏调和,制成弹子大的小丸。服至百日,能除痼疾,1年皮肤光泽,两年白发返黑,3年齿落更生,4年水火不能害,5年行及奔马,久服长生。
◆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思想家陶弘景(-):服食胡麻,取乌色者,当九蒸九曝,熬捣饵之。断谷,长生,充饥。虽易得,而学人未能常服,况余药耶?蒸不熟,令人发落。
◆唐朝药王孙思邈(年-年)秘传:芝麻3升,蒸30遍,微微炒香,打成粉末,用白蜜3升调和,再用棒槌捣下,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每天早上服50丸。40岁以上的人,久服明目洞视,肠柔如筋。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年—年)私自改良配方:将芝麻1日内蒸3次晒3次,重复3天即可完成,茯苓洗净去皮晒干,共研细末,以蜂蜜成丸。
◆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年-年)在《本草纲目》推荐:服黑芝麻丸百日能出一切痼疾,一年身面光泽不饥,二年白发返黑,三年齿落更出。
我们如今很难说,中国有史可查的最长寿的人——药王孙思邈(岁),不知道是否跟他的芝麻丸养生秘方有关。
03
还原古法是一段漫漫的修行路
由于工序复杂,要完全按照九蒸九晒的古法制作,现几乎已很难再见到真正的九蒸九晒黑芝麻丸的传承。
所幸,云南生态圈一位个头小小的云南姑娘在为我们坚守着,大家都叫她小农。作为传统中医爱好者,小农不断研究学习,下定决心再现传奇古方:九蒸九晒黑芝麻丸。、
要达到古方要求,首先原料必须要考究。
为了寻找到安全生态的黑芝麻,小农几乎找遍了生态圈所有的黑芝麻种植者,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剂,完全生态安全,且质量上乘的黑芝麻,是小农作为生态农人最基本的底线。当然,优质生态的黑芝麻,并不便宜,成本极高。最终小农选择了国内著名的从事生态农业的谦益农场所生产的有机标准种植的黑芝麻。
有了黑芝麻后,中医炮制中的黑芝麻还必须经过蜜制,传统中蜂成熟蜜,是做芝麻丸最好的药引。传统中蜂蜜,并不好找,经过反复筛选,在生态农业圈内,从云南丛林中的土蜂蜜,到最终四川平武的土蜂蜜,均选用自然成熟的中蜂蜜。
04
九蒸九晒虽繁但绝不敢省人工
在九蒸九晒古法炮制中,所有器械灶具,均延制古法:柴火灶、竹蒸笼、手锤铜锅、百年石磨,每一个环节,都完全沿用古法,尽量还原千年秘方。
除此之外,请教多位名老中医,严格遵循古法配比,严格按照九蒸九晒。九制虽繁绝不敢省人工,人工虽贵断不敢减工序。
云南气温较高,日照丰富,给制作九蒸九晒黑芝麻丸提供了条件。制作九蒸九晒芝麻丸,也必须要在正午太阳最烈的时候,不停翻晒黑芝麻,使得古法炮制也变得异常艰辛。“我们曾经多次在收黑芝麻的时候,黑芝麻发生过自燃。”小农说,这是她亲身经历过的事。阳光之下,油性较高,黑芝麻温度太高,自燃时有发生也就并不奇怪了。如今的市面上的黑芝麻丸中,严格遵循九蒸九晒的极其稀少,而严格使用有机标准种植的黑芝麻,几乎只有小农一家!小农做的黑芝麻丸子,已有上万人吃后受益,几年的口碑累计,给小农挣得了不少回头客。
不管多忙,小农做的九蒸九晒黑芝麻丸子没有减少任何一道工序,九蒸九晒一次也不能少,宁可少做,也绝不偷工少序。
①选材—-选自生态农场自种的老品种黑芝麻
选用生态农场自然农耕种植的黑芝麻,种植过程中未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
②淘洗—-仔细漂洗杂质
淘洗芝麻我们既要保证芝麻洗干净且无沙粒,又要力求把不饱满人体吃了基本无益的黑芝麻淘洗出去。
③蒸—-柴火土灶(2小时)
凌晨4时开始烧火蒸制,蒸芝麻的水要么是家里的地下井水,要么是山里直接引过来的山泉水,水质特别好自然回甘,黑芝麻是在土灶上用木甑子蒸制,先期用大火蒸,芝麻上汽后计时,两小时后算蒸好,然后放到太阳下铺晒。
④晒—-蒸晒九次
昆明有充足的阳光,气候干燥对我们古法制作黑芝麻有很好的地理条件,同时我们制作的更加精益求清,蒸晒芝麻的天气都非常讲究,必须太阳火辣辣的天气才会制作,所以产量也极大的受到了限制。每次暴晒几小时,每次柴火蒸上2小时,反反复复9次,工序非常复杂,但是几年制作下来,听大家持续吃了以后的反馈也给了我们很多的成就感和价值体现。
⑤炒香
芝麻蒸晒好以后谨遵古医书记载,用专门订制的铜锅文火微微炒香,这也是个细活,一不小心就会把芝麻炒糊。
⑥细磨---老石磨手工磨细
我们家磨芝麻的石磨是92岁的外婆的母亲那一辈使用流传下来的了,老物件细心研磨希望保留最大的功效给大家吃了受益。
⑦炼蜜
目前选用的蜂蜜是四川关坝深山里的土蜂蜜(药用价值高),铜锅文火炼好蜂蜜,和磨好的芝麻糊放入木制的容器中冲打融合。
⑧搓丸--蜡纸包装
为了方便大家食用,坚持吃了身体真正受益,我们将黑芝麻做成每颗10克的丸子,用食品级蜡纸包装。
05
世上只有芝麻好千万不要生吃了
黑色食物能补肾,常见的如黑豆,黑米,黑枣,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黑芝麻。中医有句话,肾气足,百病除,而肾其华在发,黑色食物通过补益人体肾气精血,精血充足后,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就是头发乌黑,头发不容易脱落,有头发早白的,通过补益肾气,新长出来的头发也会慢慢变黑。
小孩子学习记忆力跟不上,自然学习不给力。有些孩子似乎天资聪慧,其实是鲜甜肾元充沛。所以补肾不止是中年男性和老年人的专利,还是小的时候肾精不足,也得补补,不然长大了漏得更厉害。
什么东西补肾较好呢?稍微炒焦的坚果类。黑芝麻就是壳非常坚硬的种子类,这里说的坚硬是相对于种子本身而言。黑芝麻外壳坚硬结实富油,炒制、咀嚼、消化都不能破坏,消化不了反受其害。就营养价值而言,用手抓起时,能抓的数量最多的种子,力量是最强的。黑芝麻能跟灵芝齐名列入神农本草中的山药之列是有原因的。可黑芝麻好,直接吃凡人无法消化,不受其益,反受其害,古人发明了九制之法,经过九蒸九晒,黑芝麻容易被人体吸收,发挥了它最大的功效。
女子若月经血越来越少,不仅使肌肤缺乏润泽,随着年龄增长还易心情低落郁闷,甚至可能影响胎孕。中医经典云:“血样胎,气固胎,血虚则胎不得养,气虚则胎不得固”。月经量少与肝、脾、肾有关,因为肾为先天之本,肾精足才能化生经血;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化生之源,脾气足月经血才能充足,可见脾肾是月经的物质基础。而月经的畅通,往往与肝密切相关,因为肝藏血,肝郁则气血不畅,易出现月经量少,痛经,月经迟来等。长期情绪紧张不安,精神郁闷不畅,都可能会使月经不调。所以肝、肾、脾的健康,对女性的健康息息相关。
很多人没有耐心,不但很难做到九蒸九晒,也很难做到“久服”,随便吃几次或者断断续续的吃,没有见到明显效果。吃九蒸九晒黑芝麻丸子属于食疗,跟很多中医调理方一样,不是一天两天能见效的,需要坚持。
食用九蒸九晒黑芝麻丸子需要注意以下几项
①丸子常温放置,不放冰箱
②每天早晚或早中晚空腹(饭前5-10分钟)各吃一颗,尽量保证下午5-7点(肾精运行的时刻)吃一次。一定细嚼慢咽,嚼到口舌生津慢慢咽下,会消化吸收得更好。同时细细体会慢慢感受到胃里暖暖的。
③5岁以下的小孩吃了也会很好,刚开始每次吃半颗,每天2次,半个月以后可以加量每次吃1颗。
④肠胃虚寒容易腹泻的朋友,可以先每天下午5-7点吃1颗,一定细嚼慢咽,差不多半个月后上午增加一颗,慢慢腹泻的情况会得到改善的。
长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wutongziawt.com/wtzgj/5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