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总要求,结合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1+N”方案,坚持“一中心、两高地、一典范”总体定位和“古城、老城、新城”分区定位,进一步凝聚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支持保护区“做精苏式生活典范”的强大共识,区妇联、区文联携手开展“她说”——知名女性文人谈苏式生活典范线上活动,邀请了曹林娣、沈建东、沙佩智等12位文化界的女性大咖专家,谈一谈“什么是苏式生活”,说一说“她们心中的苏式生活典范”。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曹林娣苏州大学教授(退休)
园林文化专家学者
我理解的苏式生活,是中国知识精英累积起来充满东方情调的生活艺术,来自精神与物质两个层面:
精神生活最重要,就是要过林语堂所说的论诗意人生,首先是每天都要读书写作,这也是文化人的养生生活。书籍为养心之资,读古人诗文,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读书写作也为养身之资。文掞《医心》“病亦不迎医,书卷养性命”。
和志同道合的老同学、文友时常在园林享受宇宙间风花雪月良辰美景,或在彼此的家中悟言一室之内,说古道今,诗酒联欢。知足常乐,恬然自适,创造一种闲云野鹤般无拘无碍的心境,与人世间饮酒吟诗、交友清谈,享受人生乐趣。
物质上,有属于自己的住房,一个小院子,种花莳竹,简单而雅朴,在陶然佳境中过活。
沈建东民俗专家
苏州博物馆研究员
苏式生活不是一个方面,或者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而是立体的,拥有很多层面的,更多意义上来说看到的显性的现象是衣食住行。从衣食住行上去考察,就反映出一种审美,一种人文,一种民俗心理。
苏式生活不是简单的现在形成的,是经过历史的发展,文化的积淀,传承变异,新老融合交替,最后形成的一种不变的核心东西,里面有审美观,价值观等。
大多数人可能关心,苏州的十碗面、衣着颜色搭配讲究、喝碧螺春茶而且还要是炒青,这种生活是接受到上一辈的影响,有一个传承晕染的过程。苏式生活的形成最主要是要有一个历史的积淀,这种积淀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这种传承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还有潜移默化的。这种传承形成了苏式生活的一种比较固化的品味。苏州人的风俗习惯在宋代以前和之后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从尚武到尚文,这个变化就源于崇文重教。这里我们就要提到范仲淹,范仲淹创办的府学,对于族人的赡养,祠堂的供奉等也属于苏式生活的一部分,让人从小养成一种品格,既是要崇文也要有感恩之心,记得回报族里的关怀,还要回报天下。至今,只有在苏州才有舅舅送上学的习俗,现在演化成舅舅送书包。原来是要送纸墨笔砚文房四宝,要送笔粽,要送一方印粽,让小孩必定高中的寓意。还要带去一种汤,叫和气汤。梧桐子加上青豆,是甜汤,到了学堂要求师生和和气气的。所以以前舅舅送上学不是说拿个书包就行,需要挑一担。这种习俗就是让孩子尊师重教还要和同学都搞好关系。一碗汤就给了孩子一种人文的暗示。
这类习俗一方面体现了苏州人生活注重仪式感,还有一个在生活关系处理上的教育,形成了尊重客气模式化的教育,无意之中把你塑造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方性格。这种塑模的教育让一个苏州人养成了独有的气质,出了苏州让人仍然感觉到“你是苏州人”。
苏式生活还体现在一年四季的安排上,拥有按照自然规律生活的传统。从吃和自然相携的细节中能感受到微妙的变化,体现了生活的智慧。这种生活的智慧不仅传承给了苏州本地人,也影响了新苏州人。有的新苏州人甚至喜欢上了江南特有的黄梅天,留在了苏州。苏州的魅力不在于很大的东西,而在于小的地方人文细节。每个人有不同方法去感受苏州人的生活方式。苏式的生活不是大红大绿的来喧嚣你,而是你在不知不觉的被影响。苏州的包容,让人感觉很舒服,不排外。在路上问个路都那个感受到苏州城市的温度。苏州人养成的生活的讲究,和自然之间的和谐联系和人之间相处的方法,让人感觉谦让和宽和。和你很客气,但是又保持一定的距离感。这种客气中保持了一种彼此尊重的礼仪。
苏式生活深受文人的影响,苏式生活里有士绅文化,这种文化对苏州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有很多事情都是文人引领,这对苏式生活的形成发展起到很大作用。从唐代的三个到苏州做刺史的大诗人刘禹锡、韦应物、白居易,到百姓为汤斌树立的民不能忘牌坊。这对苏式生活的形成不可或缺。苏州的民间信仰,很多都是历史上为百姓做过好事的人,老百姓不会忘记你的,这也是苏州人的感恩心理“民不能忘”,我们要记住你。
沙佩智民俗专家
致力研究苏菜的“老苏州”
什么叫苏式生活?苏式生活就是苏州人的生活追求。苏州人的生活是追求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在生活的所有层面都要追求艺术化。
如果你到苏州园林里去,你看什么呢?欣赏什么?看任何一件东西都有艺术。大到房子、亭子、对联、刻花、花窗,到一个拉门,再到花街。我们苏州人的哪怕是一个下水道的洞也要艺术化,这就是苏州人的生活。生活艺术化是苏州人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在新石器时代,我们苏州人已经追求这样的生活了,在草鞋山出土的一个渔网的网坠,用陶泥做鱼形的,网坠挂在鱼网上,只要下沉使鱼网拉开就好了,为什么要做成鱼的样子呢?这就是艺术。唱昆曲追求到美,追求到极致,词美、曲美、调美、唱腔都到极致了。把苏式生活要精准定位到艺术生活上去。
朱全福在巴黎读博士时,他的导师问过他:“世界上最顶级的奢侈品在哪里?”当时朱全福回答说:“在巴黎!?“在大都会!?“在伦敦博物馆收藏!?”朱全福连说世界著名的艺术品殿堂,却被导师一一所否定了,其导师说:“全世界最顶级的奢侈品在两个地方,一个在北京故宫,一个在台北故宫,而且这两个地方收藏的最顶极的奢侈品很多都是你们苏州生产的。江南三织造几百年来一直为皇家供应产品,苏州历史上就是奢侈品的集中地或者是奢侈品的源头。”
什么叫奢侈品?就是可以用的艺术品。在苏州人看来没有艺术化的东西是看着不舒服的,没有看头。日常用品可以用,但是可以反复欣赏,有味道。所以我们看苏州园林几千扇花窗没有两扇是一样的,一定要不一样,模仿一个是不稀奇的,是没有水平的。所以说一定要创造,一定要高过原来,要有新的东西出来。
你看我们日常生活的凳子,又不值钱,但是线条要有粗有细,弯曲角度有固定的数值,凳子脚要有角度,坐着才舒服。我们苏州年的文化源远流长,艺术化的生活时代不同,创造的东西也不同,我们生活也处处体现了这一点。我们要告诉年轻一代,要告诉全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地方。
苏州的餐饮文化中有吴门才子的思想,有吴门医派的思想。比如馄饨,方方的馄饨皮代表地,馅代表天,包在一起就是天地不分、天地相裹的混沌世界。冬至夜要吃馄饨,就意味着把混沌世界吃,让混沌世界不再产生。这样的思想富有想象的艺术性,又有文化内涵。
美食的美味就是艺术。“不时不食”是《论语·乡党》中八个不食之一,并不是是苏州美食的唯一性。其实我们讲究的是时鲜货。因为植物初次代谢的能量最足,植物在整个冬天都在接受日月之精华、天地之能量的时间最长,所以营养价值最高。也说明苏州人这种追求也是有科学性的。苏州发达的稻作文明,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还有余力能够去发展别的。只要足够勤劳,就能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苏式生活的思想是正能量的,创造美好的生活,不是向外求抢掠!尔虞我诈欺骗别人,是向内求靠自己勤奋地创造。
张婕苏州市狮子林管理处主任
我认为,苏州古典园林中传递出的理想生活状态,就是最为典范的苏式生活。首先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顺应时节,将生活韵律与自然节律融合一体。在风物清嘉,富饶美丽的苏州,我们和当年的园林主人一样,不时不食,品四时之鲜;佳时观景,赏四季之美。其次是,居住空间的雅致化,生活品质的艺术化,诗意栖居在理想空间。苏州园林小巧精致,却一步一景,别有洞天。我们的居所也未必阔大,却可以有品位有韵味,点缀一幅丹青字画,栽植一盆松竹小景,安放一件文玩雅赏,手握书卷,品茗听琴,享受高质量精神生活。小天地外,是宜居的苏州城,一座人人共享的城市园林。典范的苏式生活,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熨帖、精致美好,是江南人家安宁恬然的底色里,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
王晨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名人馆
管理部部长
我所理解的苏式生活,首先是一种余地,一种绰绰有余的余地。不是非要随意散帙、焚香、品茗、鸣琴、习静、临书、观图画、弄笔墨、听鸟声、观卉木、识奇字、玩文石的,哪怕头汤面两面黄三虾面以及四时季节的各种讲究,在我看来,也是刻板印象,是一些充分然则不必要的条件。讲究固然好,不讲究也没什么不好。
所以苏式生活其实是一种底气,是一种了解自己之后的自主选择。精致的、物质的、哪怕是奢侈的生活是好的,朴素的、安静的、简单的生活也是好的。苏州之所以迷人,是提供了方方面面的充足选项,金玉满堂,从古而今,活泼泼又饱谙世故。
每个人心里都有个绕不开的苏州,这样夏天的傍晚去沧浪亭大门口坐一会,看云蒸霞蔚,看波光粼粼,想起《浮生六记》沈复对陈芸说,“布衣饭菜,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矣。”心里好笑,果真哪里也去不了,安心在苏州生活吧,这才是苏式生活的正解,安心了,一切如你所愿。
余嘉民俗专家
苏州大学近代文哲所特聘教授
我曾为某报纸写过一篇文章,说江南的财富是来自“螺狮壳里”,实际上不仅仅是财富,以苏州为核心的江南人的生活,也可以认为是“螺狮壳里做道场”。共识是,苏式生活的是精致的、风雅的、有气韵的,而去探究其外在的客观表现,精致往往都和“小”相联系,无论是明式家具的极简线条,还是苏州园林的尺幅千里,抑或苏绣的一丝一线,以及吴门画作的一山一水,当然,还有仕途失意者的寄情林泉,家国失路者的寄托心声,都是借助有限的资源,在有限的空间里,用高度的文化素养,营建出滋味丰富而蕴藉无限的内心世界。
苏式生活,就是在小中建构出大,在简淡中参悟出美,在自然天真中追求生活的品质,在纷乱中守得住自己的初心。所以人们才感叹说,江南是中国人的隐秘故乡,是精神的皈依所。进一步说,苏式生活不是古人的、过去的,而是贴合人性的、符合大道的,不仅是古人给出的指引,而且是未来城市生活的典范。
怀念姑苏区作家协会主席
苏式生活,就是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私家古典园林的古宅子里,一砖一瓦,一石一鱼,墙上挂的,地上铺的,屋里摆的,桌上放的……苏绣、剧装戏具、宋锦、缂丝、玉雕、木雕、牙雕、石雕、砖雕、核雕、竹刻、红木雕刻、苏扇、民族乐器、明式家具、桃花坞木刻年画、苏裱、陶瓷、金属工艺、麦秸画、银丝镶嵌、剪纸……各种苏作元素在同一个空间里集中展示,是不是很有意思?苏作传统工艺从本质上说,不仅仅是苏州传统文化的符号,更是千百年来苏州人慢慢形成的生活方式的物化反映。这种生活方式,渗透到苏州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丝丝缕缕,如影相伴,滋润着我们每一天的日子。
陆晏华上海评弹团国家一级演员
苏州人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苏式生活的形成首先要感谢老天爷给予我们的厚爱。因为它给予我们四季分明的气候和四时不同丰富的食材,因为有这样丰厚的物质条件,所以苏州人的日子才能过得如此“惬意”。其实苏式生活是个大的概念,是老苏州人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串连起来的。有老苏州人普遍认可的共性,也有属于每家每户每个人特别的喜爱和特别的个性。三言两语也不能完全说清,我就以苏州当下时节的鸡头米来说说。
说起鸡头米,又要感谢老天爷对苏州的偏爱了。鸡头米不仅仅是苏州有,北方也有。洪泽湖里也出产鸡头米的。但北方鸡头米要磨成粉与糯米粉混合在一起,做成芡实糕才好吃。苏州的鸡头米就很不一样。每年的八九月剥鸡头米就是苏州大街小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特别是葑门横街,三步五步就有一个摊。苏州鸡头米的品质分高下。黄天荡的鸡头米,被称之为大荡鸡头米。可能因为水质好,那里的鸡头米特别糯,颗粒大小均匀。老苏州人一般认准熟悉的摊位,但每次也只少量采购,觉得好下次才会买多。这种消费方式是苏式生活很特别的一面。
老苏州人烧鸡头米也有讲究:用井水烧;盛鸡头米的碗不一定高档,但一定要精致,肯定不会用青边菜碗装。晶莹剔透的汤、精致小巧的碗盏,颗粒饱满的鸡头米,再撒上一点自己腌制的桂花糖。不要说吃,看着也赏心悦目。
苏州人偏爱鸡头米,也是苏式生活的另一种体现:苏州人的偏爱一样东西,不一定名贵,但一定要有价值。一碗鸡头米从荡里挖出来,到碗里,要经过好几道工序。繁琐、精细,又注重时令和养生,这就体现了苏式生活中很多“可遇不可求”的生活价值。
顾程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我心中的苏式生活,是轻舟泛于太湖之上,渔舟唱晚,水天一色;是午后闲坐于园林之中,亭台楼阁,树影婆娑;既是平江路上青石街道向晚,跫音不响,春闱不揭;也是洞庭山中百碧螺春香百里,清冽甘甜,唇齿留香。
顾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我镜头中的苏式生活:
一座城市若住得舒服,当在恬静典雅之中;
一座城市如称得美丽,当与山水和协共处;
一座城市要经得品味,当有经典和丰富内涵;
一座城市如令人喜爱,更当有垂涎的美食;
当苏式生活融汇于这座城中……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既在苏州焉能不赏、一段昆曲一杯碧螺香茗细品苏式生活。
顾凤娟苏州市旅游技能大师
有人把生活说成一半烟火,一半清欢。我觉得苏式生活较之,更丰厚,更有性格。苏州人的生活,很古老也很时髦,极致优雅,也十分接地气。
苏式生活中的古老信仰,包含着六千多年的稻作文明的生产生活习惯,遵循着三千多年前泰伯奔吴时的礼法习俗,还有我们世代居住了两千五百多年的苏州古城。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自觉,是苏式生活的一大特点。
主动吸收融合美,是苏式生活的另一个特点。比如:吴语方言中外来语的潜移默化,苏作工艺对其它工艺的学习和创新,苏式美食如何借鉴新的烹饪方法....诸如此类的生活技巧都会成为某个时期的社会时尚。历史上的地方声腔“昆山腔”正是吸收学习了南北方音乐,融合南北方器乐的优点,改革创新,使昆曲华丽登上了历史舞台。“四方歌曲必宗吴门”,昆曲是明清时期全中国人的时尚。即使在今日,听昆曲学昆曲,还是风雅时髦的标志。昆曲成为时尚,因为她极致的优雅,惊艳绝伦,让人折服。
今天,有很多人会说昆曲、评弹、园林,以及很多苏州“老法头”生活方式已经不是今日生活的主流。其实不然啊。生活不是机械的进出忙碌,那片刻的发呆和空闲,是什么熨帖了你的灵魂?是生活的美好。苏式生活的极致优雅,就是将生活的美好极致放大、延展、深入。一酌一饮、一花一草、举手投足、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苏式生活尊崇的美学落地生根为朴素的生活日常。也许是案头一株绿植,也许是今日一碟时鲜菜蔬,也可能是窗外的一场雨,行走匆匆间随手一拍的老桥......
可甜可咸,可静可动,不必刻意,随遇而安,与心最契合的就是最美好的苏式生活。
戚春兰金银作(苏作)工艺大师
我学黄金工艺的时候学的第一件作品是什么?是手镯!
手镯寓意守住,爷爷要我守住这门手艺。手镯、守住,守住幸福、守住财富、守住家园、守住美好!
錾刻,拉丝,花丝是苏作黄金工艺,苏作工艺的特点是:精细、雅洁。精细是苏作工艺技艺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精致细腻,雅洁是作品呈现的一种品质和品味,
通常人们做东西叫“干活“,但是我们苏州把做东西叫“做生活”,把干活当成一种“生活”来做,所以这也是一种生活之美!
苏州人最好的生活状态是什么呢?
生活要过得“适意”,适就是舒适、舒服、开心、还有很多的内涵在,意就是又有意境、(就是生活不仅要有柴米油盐酱醋茶还要有诗和远方),晚上溜溜拙政园看看夜花园,欣赏生活之美好!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