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猪年美食,很多人都知道猪大肠。这种美食吃起来虽好,但是清洗起来却不容易。也许您还不知道,猪大肠还是一味中药呢!
猪大肠作为中药历史悠久,始于唐朝
猪大肠作为中药历史悠久,比如,约成书于唐代的《食疗本草》开始把它作为一种药物收录在药学著作中。
她的药用名称叫做猪脏,宋代医家王璆于年撰写的医方著作《是斋百一选方》中把猪大肠这味中药叫做猪脏。它出处来源为猪科动物猪的大肠。
猪大肠微寒无毒,归经大肠主治大肠类疾患
猪大肠作为中药的药性是有点偏寒的,明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中记载其“甘,微寒,无毒。”经络上归属大肠,清朝药学著作《得配本草》中记载其“入大肠”。
猪大肠的功能主治为治便血,血痢,痔疮,脱肛等疾病。宋代药学著作《本草图经》中记载猪大肠“主大小肠风热。”《本草纲目》中记载猪大肠可“润肠治燥,调血痢脏毒。”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是烹饪,入药的话一般为煮食或入丸剂。
脾虚等三类人不适合吃猪大肠
清代药膳著作《随息居饮食谱》中提示以下三类人群不适合吃猪大肠:“外感不清,脾虚滑泻者均忌。”
脾虚滑泻比较容易理解,什么是外感呢?外感者,病邪由外而入内也。外感病因,是指由外而人,或从皮毛,或从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外感病是由外感病因而引起的一类疾病,一般发病较急,病初多见寒热、咽痛、骨节酸楚等。也就是说,这类患者不适合吃猪大肠。
猪大肠药膳举例
1、治肠风脏毒:猪大肠一条,入芫荽在内煮食。(来源《救急方》)
2、治痔瘘下血:猪脏一条,洗净,控干,槐花炒,为末,填入脏内,两头扎定,米醋煮烂,捣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当归酒下。(来源《奇效良方》猪脏丸)
3、治内痔:黄连(酒煮)十两,枳壳(麸炒)四两。以大肠脏七寸,入水浸槽米于内,煮烂捣为丸。(来源《本草蒙筌》连壳丸)
猪大肠烹饪常见方法:
一、爆炒猪大肠
材料:预煮猪大肠g,青椒1个,洋葱半个,砂糖,姜,葱,蒜,料酒,生抽,胡椒粉,油,麻油,鱼露1茶匙,红椒1个
做法:
1、预煮大肠洗干净(反复用盐搓洗)后切小块。
2、青红椒去籽洗干净切块,洋葱洗干净切块,蒜、姜切碎,葱切段。
3、姜蒜爆香油锅,倒入青红椒、洋葱、少许料酒和盐爆炒片刻后,倒入猪大肠和料酒。
4、再爆炒片刻后倒入适量生抽、1茶匙鱼露、少许砂糖翻炒均匀后撒葱段和麻油翻炒片刻至均匀即可。
二、九转大肠
材料
主料:猪大肠3条(重约75o克),
辅料:香菜末1.5克,胡椒面,肉桂面,砂仁面各少许,葱末,蒜末各5克,姜末2.5克,
调料:绍酒10克,酱油25克,白糖克,醋54克,熟猪油克(约耗75克),花椒油15克,清汤,精盐各适量
做法:
1、将猪大肠洗净,用50克醋和少许盐里外涂抹揉搓,除去粘液污物,漂洗后放入开水锅中,加葱、姜、酒焖烧熟,捞出切成3厘米长的段,再放入沸水锅中焯过,捞出沥水。
2、炒锅上中火,倒入猪油烧至七成热,下大肠炸至呈红色时捞出。锅内留油25克,放人葱、姜、蒜末炸出香味,烹醋,加酱油、白糖、清汤、精盐、绍酒,迅速放入肠段炒和,移至微火上,烧至汤汁收紧时,放胡椒面、肉桂面、砂仁面,淋上花椒油,颠翻均匀,盛入盘内,撒上香菜末即成。
三、四季大肠
材料两份:第一份为四季豆公克,大肠头1条,蒜头2颗,葱1支,第二份为葱1支,米酒1大匙,姜片2片,白胡椒粉1大匙,盐1/2小匙,糖1/2小匙。
做法:
1、大肠放入沸水中,加第二份材料煮约40分钟至软化,捞起切段备用。
2、四季豆洗净沥干,去头尾及两侧粗筋;蒜头切末;葱1支切末,备用。
3、热锅,倒入六分满的油,放入作法2的四季豆炸至变皱,捞起沥油备用。
4、作法3原锅,放入作法2的大肠头段炸酥,捞起沥油备用。
5、作法4锅中留少许油,爆香蒜末、葱末,加入作法3的四季豆、作法4的大肠头拌炒均匀。
6、最后加白胡椒粉、盐、糖拌均匀即可。
(注:文中方药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咨询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