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当时他大概在长安谋取功名。眼看快要到九月九重阳节了,便写信给远方的家人,一报平安,二是过节不能回去团聚决心不求得功名誓不返乡。
过节这天,帝都一片热闹繁华。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越显得孤孑无亲。刚回到客栈便受到老翁的邀请一起喝菊花酒。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这让独在异乡的王维备受感动,便一同畅饮一杯。而在饭桌一旁的小男孩宝珠早已被美食馋的要流口水了,便想伸手去拿食物。爷爷忙阻止,王维便解围说:”宝珠你知道重阳节的来历吗?“而小小年纪的宝珠只知道过节要吃花糕,还要带着茱萸去爬山,喝菊花酒。虽然只答对了一半,但还是奖励你一个。
其实是因为古人把这些单数叫做阳数,9又是阳数中最大的一个,所以到了9月9日啊这两个最大的阳数在一起,就叫重阳了。而这个说法我也是像你这样大的时候,听叔叔伯伯说的。王维这时也来了兴致,便想和宝珠一起去乐游原登高。宝珠这个小机灵也不甘示弱,便想考考他,答对了,就带着他去。你说说看为什么过重阳节的时候要带着茱萸爬山呢?王维便哄着他,咱们边走边说吧,便愉快地出门了。宝珠怕他答不上来,便得意地要悄悄告诉他:古时候有一个老翁遇到一个老神仙。说九月九日他们家会有大祸,而且还是杀身之祸。按照老神仙的办法就是他们一家人,用红丝带装上茱萸。然后爬到山上去避难,还要喝菊花酒。老翁一家人就这么做了,结果真的平安无事。等到晚上回家一看,发现家里的牲畜替他们遭祸了。看到此景,老翁便决定以后每年的九月九日,都按老神仙的指点去做。
从此,这个事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这样做了。王维哈哈大笑,宝珠啊你又只是答对了一半,刚才你讲的只是一个传说,但真正的由来,需要你仔细的去观察。过了重阳节就是霜降节气,天气就真的要冷下来了。所以农民们就要赶在重阳节前收庄稼、挖草药采山果或者打猎,准备过冬了。到了这个时候,农民大多聚一起喝酒唱歌,多开心啊!这就是他们的登高会,也叫高山会。这就是最早的重阳登高的来历。所以啊这一天老百姓们就一家人一起去登高,希望一辈子都可以长久相聚。
王维站在高处,遥望家的方向,宝珠不解的问这么远能看到家人吗?可以啊,他们这个时候肯定也在登高望着我们。只要一家人时常牵挂着,就算走得再远,也能彼此看得见的!